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湖南省19所具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招生资质的体育院系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高校体教专业"学科"课程建设现状,研究显示: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全,但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滞后;体育教育专业高精尖人才缺乏;专业主要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专业人才";部分院校存在设置总学时偏低,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门类设置少、精品课程建设理论学科发展滞后于技术学科建设以及学生教学实践时间短等问题。提出在学科建设上应夯实学科基础,在坚持建设区域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向着学科综合全面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体育学科体系重新构建刍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体育实践的适度超前和理论建设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体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近100年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走过了作为教育二级学科和一级学科的历程,已经具备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专业设置和独立设置学科门类的条件和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如德、英等国也有把体育作为-个学科门类设置的做法.把体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门类设置,根据体育3种实践形态和揭示它们规律的学科,可称之为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健身休闲学,形成体育学科门类下的3个一级学科,它将为3个学科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引,并减少国际交流障碍,化解3种形态的失衡和反差,把我国建成真正体育强国.  相似文献   

3.
德国体育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德国体育概念的争论和德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的探讨和德国构建体育学科体系主要模式的介绍及德国高校三级学位授予体系和学科专业设置现状的概述,总结出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具体包括我国体育科学有望成为一个学科门类,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更科学、规范、合理,应不断提升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的动力,高校体育学科专业(方向)设置应结合学科的诉求和社会的需求来考虑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体育工程学学科发展及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比较,寻求存在的问题及差异.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工程学学科体系亟待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规模及质量及人才出路方面仍然是当前体育工程专业面临的困惑.在体育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国际交往,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竞技体育相结合,与体育产业紧密结合,为体育工程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竞争力,是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力保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进行了研究。认为目前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竞争力十分薄弱;要提高其竞争力,应从合理定位培养目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学科带头人、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特征的认识、体育人才的专业门类、体育人才的需求数量、体育人才的素质、层次要求以及体育人才的服务领域等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背景,通过调查分析,研究高校体育人才的需求与培养问题,提出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代学科规训制度化后,各种规训形式对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的形成、发展以及范式的普及都起到了引导作用,代表了一种知识/权力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的学科规训制度包含课程设置体系和课程资源系统等,其中课程设置体系是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学科规训的制度谱系,课程资源系统是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学科规训的制度保障.学科规训制度下的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实现了课程谱系的现代化和近代学术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对2003~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体育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学校;主要分布在体育专业院校;专业领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运动人体科学;仍然存在专业特色不强、师资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讨论的基础上,针对构建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拓宽专业口径、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和课时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就如何构建新的、符合实际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师资等问题进行一些分析探讨。结果认为:在我国体育院校中适当增加人体生物学和受群众欢迎的体育实践学科门类及其在总学时数上的比例;把大学四年级的集中一次实习变成不同阶段分批次实习,这样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口试是口前国外高校用得较多的考试方法,我们应当有效地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彭庆文 《体育学刊》2011,18(6):81-85
综合性普通高校继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之后,已经成为体育学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体育学科建设应该突出"跨学科、高要求"的特征,实施精品战略,特色发展,以真正求得在整个体育学科建设中的一席之地,为体育学科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体育学科发展历程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杨文轩  龚建林 《体育学刊》2007,14(7):116-120
美国教育以宪法为依据实行分权制,这促成了美国教育的多元化,受教育多元化的影响,美国体育学科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美国体育学科发展的多样性导致了体育学科体系的松散架构。美国体育学科发展历程中以人为本、紧扣时代需求、注重学科队伍与学术组织建设等经验以及学科发展松散混乱、社会公认度低、学科归属不明确等问题,都对我国体育学科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概念教学是课程教学中最基础的环节。长期以来,概念教学在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严重缺失,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十分薄弱。本研究认为,上位理论中概念教学研究的不足、对体育学科认识上的偏差、传统表象训练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局限性以及教师自身素质欠缺等是导致体育概念教学缺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和揭示老年人体育运动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提高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效果,保证老年人从事体育活动的科学有效、安全可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老年体育的历史发展及老年人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在我国创建老年体育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及创建老年体育学的构想;同时阐述了老年体育学的学科性质,提出了构建老年体育学学科体系的设想,指出了老年体育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校体育改革与终身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对确定终身体育思想,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依此对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现代美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初步探讨现代美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问题。美化我们的体育教育,获得现代体育教学美。现代体育教学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学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美,主要从体育教师的形象美,体育教学过程美,体育教学环境美等美的因素和美的条件,来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美的观念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心灵道德美,热爱现实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初步探讨现代美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问题。美化我们的体育教育,获得现代体育教学美。现代体育教学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学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美,主要从体育教师的形象美,体育教学过程美,体育教学环境美等美的因素和美的条件,来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美的观念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心灵道德美,热爱现实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18.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敏学 《体育学刊》2007,14(5):96-99
为了提高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以普通学校体育为参照系,分析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特点: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方面有缺陷和残疾的少年儿童,其身体和心理有别于正常儿童少年;身心缺陷的补偿与康复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具针对性,追求体育课程的缺陷补偿和康复功能;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应遵循的重要原则、直观手段的补偿与综合运用是体育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是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场地器材应符合残疾儿童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体育落实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是教育的门类,体育落实素质教育首先应对教育的定位应有正确认识.从教育的宏观意义上来讲,具体到任何一门教育的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从人类文化财富中选择、整理、调整和重新组建而成的,竞技运动作为人类运动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和传递作用,符合教学论的基本要求,从教育理念出发,体育贯彻素质教育可以从身体性认识的学习方式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