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高校体育教育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良好的体育消费是终身体育不可缺少的方面。体育活动作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随着观念的改变及大学生可支配费用的增加。体育消费从无到有,在高校中已经广泛存在,青海大学学生也不例外,而且消费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和大学生了支配费用呈正相关趋势,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的研究,是所有体育消费问题研究中极其重要的领域,对正确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提高体育消费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健身意识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法计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内容、意识、行为和结构五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山西省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建议改变体育消费观念,增加体育消费的意识,端正体育消费动机,以期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体育消费在全国形成市场做准备。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消费行为、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 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 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肯定大学生合理的体育消费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有积极影响, 并提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消费的建议, 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及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广东省肇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今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结构不合理,提出了制约当今体育消费发展的因素,引导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引导体育市场正确合理前进。  相似文献   

5.
张成胜 《体育师友》2012,35(5):56-58
高校是大学生成才的摇篮,也是大学生接受学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的桥梁,它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以终身体育思想为视角,探讨终身体育和高校公共体育之间的关系以及高校公共体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教学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研究涉及以心理学、社会学、体育学、消费心理学等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成都市6所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健康动机、外貌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社交动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发展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选择,为大学生进行自身体育消费行为的拓展和制约,同时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向消费服务业转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体育消费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健康投资将更为人们所关注。为此,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应更好地引导体育消费,使大学生未来能按其自身体育消费方式进行健康投资。就在高等院校中引导大学生树立体育消费观念和健康投资意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并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内容、水平、意识、动机等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尽快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生体育消费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是一个特定的体育消费群体,本文对其体育消费现状、影响因素、参与意识、消费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对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海南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锻炼意识,但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不高,体育人口仅占调查人数的20.29%。(2)海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较强,体育消费动机和消费项目多元化,每学期体育消费金额不足100元的学生占主体,消费结构大都处于实物体育消费状态。(3)海南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意识一般,每周获取体育信息的次数在2次以上的占主体,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互联网和电视广播,获取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时事新闻和观看体育赛事。并提出有助于大学生良好体育行为形成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作为未来知识经济的主流,其体育消费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走向。对其体育消费现状、影响因素、参与的意识分析、消费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大学生体育消费需求发展变化,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进行体育消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江西省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我国大学生对体育物质产品消费需求明显升级,追求产品的品牌和质量;2)在体育劳务产品消费上是以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项目培训、运动按摩为主,体育旅游消费也有所发展;3)在体育信息产品消费上是以观赏体育竞赛、体育网络信息消费为主;4)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经济条件、体育爱好、空闲时间等因素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大学生健康体育消费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孙雷 《体育与科学》2004,25(4):78-80
通过对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调查研究,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所在地、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的目的、内容及水平,发现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淡漠、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建议,尽快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调整体育消费结构,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个人、家庭、国家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4.
刘青 《体育师友》2002,(1):53-54
1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中单纯依赖学校提供体育消费的比例在减少,而学生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消费活动行为在不断增加。消费心理学家指出“人的任何消费行为都有其消费动机”,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为搞好高等院校的体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用问卷调壹和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消费行为、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消费特征及规律,为高校体育部门开展体育运动,增设体育设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体育消费文化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体育消费的生力军,引领了整个社会体育消费的潮流,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代表性,通过分析大学生体育消费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内涵、特征和价值,为高校体育工作更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广义的体育消费不只是欣赏各种表演,观看各类比赛,其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指科学合理、健康积极、文明和谐的参与锻炼的方式和生活形式,是为了身体健康,陶冶情操,获得身心愉悦的享受,愉快度过休闲时光,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平衡发展。积极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作用和正确认识体育消费的经济价值,可以增加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尤其是在大学生体育消费正在逐步增加的当今,也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消费,使他们的体育消费更加合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体育消费理念,对体育健身作用的理解较为深刻。消费动机主要是消遣娱乐和健身性需求。健康意识日渐增强,体育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特征:实物性体育消费为主要方式;注重产品品牌、价格和款式的结合;消费能力低是现阶段制约大学生消费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高校建立体育经费补偿机制,改善体育环境与场馆器材,促进高校体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运用问卷调查法、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浙江省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因素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建议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有偿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调查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罗建英  张辉 《体育学刊》2001,8(6):47-50
运用问卷调查、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等,对浙江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水平、体育消费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浙江省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但消费总体水平较低;大学生的实物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劳务消费水平,体育消费支出的内容还比较单一;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跟生活消费支出的水平成正相关,其中,劳务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比实物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更大;男、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