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情感通过符号化载体—档案来记录人们与文化、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从而激发人们的身份感和归属感,以帮助身份主体构建或重构自我与世界、群体与国家的关系。本文在参考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基础上,以情感仪式为切入点,以情感能量传递为线索,以档案为情感符号化载体,提出并阐释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四个作用机理:情感唤醒、情感互动、情感标记、情感内聚,以实现触发和理解身份认同的目的;立足情感的社会建构性特征,提出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2.
档案作为记录社会活动的原始性凭证,蕴含族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集体记忆和身份信息,是族群认同的关键性材料,彰显记忆价值、认受价值和文化主体价值。本文基于档案在族群认同中功能展开的观察元框架,通过明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传递机制,解析个体通过“刻写实践—共谋筛选—档案保管”向族群传递认同的交互行为,以及族群经由“仪式展演—情感交互—情景识记”联结个体认同情感的过程,进而分析档案层垒与族群认同的记忆空间,同时引入时间轴概念,完整揭示族群认同的历时性传递与档案价值之间的同构机制。  相似文献   

3.
“软权力”理论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20世纪末提出的,重点对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展示出的柔性力量加以阐释。档案是国家软权力提升的重要倚靠资源,档案部门应该充分认识自身在国家软权力提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参与国家软权力提升的过程中发挥档案独特的价值。本文从意识形态、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阐释档案与国家软权力的内在联系,从认同性推力、文化性推力、制度性推力三方面挖掘了档案对国家软权力提升的三个维度,并回归档案工作收集、开发的核心业务,从档案的宽口收集、多维开发探索档案对国家软权力提升的助推策略。  相似文献   

4.
检察公益诉讼在档案行政管理领域的拓展,有助于满足档案公共利益充分保护与档案行政管理权力全面监督的二元现实需求。诉的利益理论、客观诉讼理论以及风险预防理论为检察公益诉讼在档案行政管理领域的拓展提供了多维证成进路。尽管“诉讼法”模式、“档案法”模式以及“专门法”模式均可作为检察公益诉讼在档案行政管理领域立法建构的可选模式,但从经济性与协调性角度看“诉讼法”模式更为适宜。立足于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的现行规定,检察公益诉讼在档案行政管理领域的立法建构可从受案范围的扩展与诉前程序的优化两方面进行规范回应,期冀实现档案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健全与善用。  相似文献   

5.
知识工程为知识时代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技术,而既有档案服务平台为档案知识服务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本研究以二者间关系及融合机制为基础,探索知识工程视角下档案知识服务的模式与机理。首先,本文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在概述档案知识工程研究体系的基础上,选取“理论支持”“政策依据”“技术基础”等十二个项目对档案知识工程、数字档案馆、智慧档案馆及档案知识库的属性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借助理论建模方法梳理了融合视角下档案知识服务的模式及机制,从档案数据治理与共享、软硬件优势互补、资源与服务整合三个方面阐述了档案知识工程与档案服务平台间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档案一直扮演着凭证工具、管理工具乃至资源配置工具的角色,以“工具”的视角来看待档案,是档案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当前档案价值在社会多个范围内被广泛发掘、认知之后必然吸引、激发更多的主体尤其是市场主体以更为丰富、多元的方式参与档案信息资源产品或服务中来,以“产品”的眼光来检验其价值,是档案价值认知以及实现的重要转型。基于市场化和信息化趋势,融入“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市场经济业态之中,以“产业”的胸怀来发展档案信息产业,是档案价值实现的全面跨越。  相似文献   

7.
唐启 《档案学研究》2021,35(1):12-17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布局,揭示了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并将档案学术话语体系进行了揭示。从自在与自为的视角,对当前档案学术研究中存在的“‘西方中心主义’下‘中国’话语的逆差”“‘信息技术革命’下‘档案’定位的迷失”及“‘三大支柱理论’下‘学术’厚度的不足”三大矛盾进行了总结及分析,阐释了中国档案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必要性。最后,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个角度提出档案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及习近平新思想的指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中国档案实践的统一及吸收外来话语及回归汉语表达兼顾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运用“遥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对2021年《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学通讯》所刊发的220篇学术论文进行研究力量布局与研究主题分布分析,发现高等院校仍是档案学研究的主体力量,但国家档案局的研究力量突显。2021年中国档案学研究主要关注“档案治理”“档案学基础理论”“电子文件管理”“中国古文书学”“档案与数字人文”“档案资源服务”“档案教育”等主题,并呈现出较强的本土性和跨学科性。未来中国档案学研究仍应加强本土化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体系;要关注“人”的需求,体现档案学研究的人文主义;需关注跨学科问题,实现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理论与方法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9.
把中国档案精品通过海外展览的方式推向全世界,是新时代国家档案事业服务于“文化自信”建设的应有命题。档案展览的海外推广,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与技术上的逐渐成熟,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从原始记录中提炼档案故事与在展览交流中激发文化认同。“形式上尽可能丰富”与“内容上尽可能活态”是新时代“档案展览的海外推广”可予以重点研究的两条路径。  相似文献   

10.
应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由“信息管理范式”向“知识管理范式”迁移的挑战,为档案数据化工程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基础逻辑支持是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的迫切任务。本文在梳理档案数据化工程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档案数据基因系统”的概念,从逻辑框架、数据模板、数据规则和技术体系四个方面解析了其原理并对实践应用提出若干建议。“档案数据基因系统”是致力于实现大规模多源异构档案数据跨系统融合共享的逻辑框架、数据模板、数据规则和技术体系的总称,对于提升档案数据化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建设可信社会记忆基础设施,提供智能化档案信息服务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集体记忆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概念,近年来受到档案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文章引入功能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研究视角,试图探究档案与集体记忆的互动关联。功能主义视角下,档案积极发挥其作为资源、媒介和权力的价值,在集体记忆的形成、保存、传承等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视角下,档案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同为集体记忆的积极建构者,在档案馆所构筑的"记忆之场"中,不断推进集体记忆的运行。  相似文献   

12.
从时尚视角出发,社群档案的文化认同价值表现出了主流档案与非主流档案持续性博弈、歧视性认同与平等性认同的相互角力、惯习因素深刻影响到社群档案的解读等特征。同时,社群档案的文化认同价值表现出以下趋势:一是显要序列成为决定社群档案的关键,二是档案叙事成为实现文化认同的工具,三是艺术创意成为打造档案时尚的推力。  相似文献   

13.
地方特色档案的有效治理总是依托于特定的场域空间。本文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分析方法,对苏州特色档案场域展开生成性和共时性分析,阐述其生成过程,分析行动主体各自占据的动态位置和相互间的竞合关系,解构出苏州特色档案场域的转换逻辑、资本结构和转化方式以及行动主体的惯习特征。从场域视角、资本视角和惯习视角提出推动苏州地方特色档案场域再生产的展望和建议,包括立足场域特色,深化跨场域融合共振;推动技术资本赋权,加快“实体—虚拟空间”的意象协同;扩展多层次价值认同,建构更大范围内的文化感知。  相似文献   

14.
Bravo's hit series 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 has garnered much popular and critical acclaim. While from a Queer theory perspective, Queer Eye's openly gay stars and their easy fraternization with straight men can be celebrated, there are reasons for critical concern. In interrogating the series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strategic rhetoric of heteronormativity, we examine how Queer Eye functions as a mediated ritual of rebellion that domesticates Queers, contains Queer sexuality, and places straight men at the sociosexual center. The series thus supports the very heteronormative order it seems to challenge.  相似文献   

15.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根本利益。国家认同的可建构性以及档案与国家文化、政治的关联性是档案作用于国家认同的前提,其内在逻辑在于国家认同的特性与档案属性的契合。本文基于档案既是信息内容的集合,又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结合国家认同的分析向度,将档案作用于国家认同的维度划分为历史文化维度和法律政治维度,进而提出了档案作用于国家认同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及开发路径和档案制度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战略规划具有引领与规范档案事业发展的功能,是档案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文章从静态视角比较分析中国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国家档案事业战略规划的理念、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发现我国战略规划兼顾传统档案工作模式与新兴业态发展,统领性更强,而其他五国战略主题更为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从动态视角比较分析战略规划的流程、延续与更新,发现六个国家战略规划的制订均遵守科学规范的流程与方法,在坚守和变革中寻求平衡。我国档案事业战略规划需要统筹好环境扫描、规划方法、战略主题、战略目标和规划实施五项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7.
档案资源整合不单是聚集分散的档案实体,整合背后的调控机制饱含权力的色彩。本文从微观结构切入,论证档案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在中观空间分析档案资源整合的表象,提出其背后的调控机制是档案资源占有者支配权力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权力博弈的成因;从宏观视角提出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要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先导和遵循法律的规范。  相似文献   

18.
藏族石刻档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中央王朝与藏族珍贵的历史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详细记载了中央王朝为治理边疆所实行的各项措施。本文从边疆治理的视域出发,提出开展藏族石刻档案的整理发掘研究工作,有利于为边疆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供档案支持;并通过文件连续体理论提出整理发掘的思路与对策,结论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整理发掘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琴 《档案与建设》2020,(2):14-17,8
文章以南京大屠杀事件为主要分析对象,主要探讨的是集体语境下的创伤记忆。首先,对创伤记忆国际认同的意义以及国际认同面临的困境加以探讨;其次,指出档案资源在创伤记忆中的建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详尽阐释创伤记忆的延续传承直至国际认同离不开档案资源的建构;最后,从档案的视角探讨促进创伤记忆国际认同的实现路径,将创伤记忆的研究引申至档案学领域,以期在丰富档案学理论的同时让集体创伤记忆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论公共档案馆的文化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文化建设是公共档案馆的文化责任,本文对我国公共档案馆文化责任理论研究的缺失及国际档案界对公共档案馆文化责任的认同进行了分析,提出公共档案馆的文化责任为文化传承责任、文化服务责任、文化传播责任、文化教育责任、文化交流责任和文化建构责任,并对此予以论证。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指出我国公共档案馆文化责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