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海明威曾亲历两次世界大战,他创作的关于战争主题的作品表明了他对战争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早期的代表作品《永别了,武器》就是战争主题作品中的突出代表。《永别了,武器》是对战争罪恶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的深切的渴望与热切的呼唤。环境描写在作品中很好地"映衬"了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2.
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这话不假。俄国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早年便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并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是他写作素材的不竭之源,这使他的创作受益终身,成就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样伟大的作品,同时也成就了他"天才艺术家"的称号。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创作所处的时代正是普法战争时期,因此他有许多小说都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如《菲菲小姐》《两个朋友》《羊脂球》和《疯女人》等。同时莫泊桑是一名非常善于隐藏的人,他在创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隐藏自己,同时又掌握了如何传达给读者自己的观点,给读者启迪。这种隐藏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却又使作品耐人寻味。本文就试图来解读一下莫泊桑作品的这种"隐藏"艺术。希望能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以更深层的新鲜解读。  相似文献   

4.
《五号屠场》与反战争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以反战小说著称于世。这部作品的反战性不仅在于其鲜明的反战主题,更在于冯内古特对传统战争小说的叙事模式所作的颠覆性尝试。如果我们可以把传统战争作品的叙事方式称为传统战争叙事的话,那么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所采用的模式则可称为反战争叙事。《五号屠场》叙事的特点是它从"战争场面"、"英雄人物"、"敌我界限"、"情节与高潮"等战争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对传统战争作品进行全面的颠覆和解构,以碎片式情节、非线性叙述、跳跃剪辑、嘲弄性模仿、作者自述、虚构与历史及虚构与事实的混淆重叠等反传统手法来表现战争的荒诞与残酷。反战的主题和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匹配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反战主题的确立为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形成打下基础,而这一模式的运用又反过来深化了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硬汉子”形象扫描金德琅一个作家的作品与作家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欧纳斯特·海明威的作品中,战争“是最重大的主题之一”.他写出了《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第五纵队》等一系列描写战争的作品,是因为他...  相似文献   

6.
谭新阳 《高中生》2011,(10):1-1
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 这话不假。俄国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早年便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并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是他写作素材的不竭之源,这使他的创作受益终身,成就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一卡列尼娜》《复活》这样伟大的作品,同时也成就了他“天才艺术家”的称号。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它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以"道"为核心思想。《老子》并不是兵书,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涉及到军事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了他的战争观点。《老子》的战争观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战争带来的危害性,提倡"无为",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但并非完全抛弃战争,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正义的战争是有必要的,这种"不战而战"的思想对中国兵家有很大影响。文章对《老子》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策略、战争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小库尔特·冯内古特他本人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因而其大多数作品都以二战时期为背景,书写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痛灾难和无法磨灭的阴影。研读冯内古特的作品,会使读者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更好的认识。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冯内古特的《茫茫黑夜》,对战争下的"价值扭曲""自我  相似文献   

9.
《打完这盘台球》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都德(1840—1897年)生于法国南方普鲁旺斯省,15岁时因家庭贫困外出谋生,担任小学自修课辅导员,17岁时挟了一部诗集跑到巴黎,过着艰苦的青年文人生活,28岁出版半自传体小说《小东西》,使他在文学界获得一席之地。1870年普法战争时都德应征人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造了不少爱国主义短篇小说。他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万富翁》《达拉斯贡的戴达伦》《雅克》和《小弟弗罗蒙与长兄黎世雷》等,短篇  相似文献   

10.
截取《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战争片断,探讨作品对战争的描写艺术:采取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既为作品争得了更大的容量,也在战斗环境的描写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永别了,武器》被认为是一部当代文学杰作,这部作品成功地描写了一战及其对青年人造成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伤害,这种伤害是不可磨灭、不可愈合的。《永别了,武器》是一部反战题材小说,通篇都弥漫着反战思想,作品描述了战争的罪恶和残酷无情,它剥夺了人类的幸福。同时这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亨利就是海明威的真实写照。海明威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结合富有诗意的语言,对战争作了有力的抨击。  相似文献   

12.
孙犁最优秀的作品是描写战争(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生活的小说.他在战争文学中独辟蹊径,以他特有的艺术视角和艺术功力,写出了战争中的诗情画意,写出了战争中的人情美.而这种诗情画意和人情美,正是在极端残酷的抗日战争中,非常真实可信地展现出来的.这就更显得难能可贵.孙犁所写出的战争中的诗情画意和人情美,不仅在当时的文坛上很难看到,就是在我国整个战争文学史上也很难看到,在我国战争文学史上,以《三国演义》的成就为最高.这部作品所描写出的宏大战争场面,所描写出的战争中的智斗,通过战争描写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等成就,从总体上看都是后来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所不好超越的.孙犁没有在这些方面去与战争文学巨著比短长.可是,他所写出的战争气氛笼罩下的诗情画意和战争环境中所造就出的人情美,却是别的战争文学作品中所没有或很难找到的.这是孙犁对我国战争文学的独特贡献.也是孙犁对整个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请看:  相似文献   

13.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孕育他的湘西世界是他着重描写的。《边城》和《长河》是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这两部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与"变"。《边城》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长河》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变"。透过"常""变"主题可以看出沈从文创作的真实目的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4.
<正>《芦花荡》是被誉为"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孙犁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使残酷的战争变得极富诗情画意。武汉大学林焕标、卢斯飞说:"它们(景物描写)绝不是几颗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体。"所以从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为此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一、话题导入《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孙犁的小说,和他的另一篇小说《白洋淀》一样,全篇都洋溢着诗情画意,作  相似文献   

15.
邦达列夫是苏联当代的著名作家,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获列宁勋章。他以写战争题材小说著称文坛,《热的血》(1969)获1973年法捷耶夫金质奖章,《岸》(1975)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他与库尔加诺夫合写的多集电影剧本《解放》(1970),获1972年的列宁奖金。邦达列夫的作品不仅长于心理刻划,情节紧张,而且在以战争题材进行文艺创作时不落俗套,不断变换新的视角,其作品极富有哲理性。  相似文献   

16.
《琉森》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早期作品。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一八五六年底托尔斯泰退伍。一八五七年到国外旅行。路过瑞士的琉森。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生活给他深刻的印象,使他以琉森为社会的横断面加以剖析,表示自己的愤慨与厌恶,来引起人们的注意。《琉森》的主题思想是揭露西欧资本主义社会所谓文明的实质。主要情节是描写一个提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斯代地的图书室》和第十二册《小抄写员》,均节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书。此书是借儿童的口吻、以日记的形式写成的,在他的作品中销行最广,也是意大利最普遍的儿童读物之亚米契斯1846年出生于意大利尼格拉州温哥莱镇,二十岁时从军,在军营中写下了许多短篇小说,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他的青年时代,意大利正处于民族独立的战争中,受此时代风气的影响,他最初的作品即以感时忧国,激动了许多的读者,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但他最好的作品,却是游记,因为他最  相似文献   

18.
作品是作者思想的表达,印证了文学即"人学"的道理。长篇小说《将军和他的部队》是弗拉基莫夫生活在西德期间创作完成的,小说的创作与作家的自由思想和个人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这部作品中,弗拉基莫夫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战争的反思、对个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良心的拷问。弗拉基莫笔下的人道主义是对以往战争文学中人道主义的一次新发展。小说中所触及到人的尊严、个体的生命价值、是否可以用"俄罗斯价值来拯救俄罗斯"尖锐而又敏感的问题被弗拉基莫夫提升到了人道主义层面,作家反思战争的悲剧,关注战争下的人物命运和心理状态,深层思考个体生命价值是作家对战争深刻而有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村上春树是当代日本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战争与暴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且他的暴力描述多与"中国"及"中国人"产生关联。通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析村上的短篇小说《开往中国的小船》来具体阐述并论证这种关联性,进而推论出战争对村上文学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迈克尔·翁达杰的一部著名小说,《英国病人》以其特殊的主题和叙事视角吸引了不少批评家的关注.作品反映了在二战期间,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阴谋、怀疑和仇恨的关系状态.而在此状态下,小说中"英国病人"的"沙漠里之恋"最终也沦为战争中的灰烬.本文将分析影响"英国病人"和他的恋人凯瑟琳之间"短暂的沙漠里爱情"的因素,以揭示战争的血腥与残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