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康颠覆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被当成生物学的自然性理论,他的无意识概念不是指被压抑的本能原欲,而是转喻成意识的发生--是在主体之外他处的一种建构机制.因为人的意识主体在原初只是空无,所以它的本体形式具有他者性.由此,拉康批判性地继承了弗洛伊德之后,终于用他自己特有的逻辑策略将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无意识这个概念是与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关于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说却并不是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在西方哲学史及科学史上.莱布尼茨阐释过的“微觉(次要知觉)”概念、尼采所说的“意识只是表层”、叔本华的“人类灵魂中存在野蛮的兽性”.实际上指的就是无意识;赫尔巴特曾将心理分为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并把心理生活看作是在各种竞相进入意识的观念之间的一种竞争;赫尔姆霍茨相信从感觉原子中得到的经验世界的构造要求无意识推断的存在;沙可在应用催眠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个脱离意识的心理王国。弗洛伊德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以前人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并应用这些假说,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了一门以无意识心理研究为主的心理学。本文旨在讨论弗洛伊德主义中无意识思想的来源,分析无意识思想的起源以及对弗洛伊德主义形成的影响,文章最后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Unconscious术语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体系的基石,而在汉语语境中该术语的翻译乃至其人格结构体系中Preconscious和Unconscious之间关系的界定存在着混乱状况.经过考察弗洛伊德著作的英文译本以及中国最初引介弗洛伊德理论的文献,可以认为,Unconscious既可以翻译成“无意识”,又可以翻译成“潜意识”,但是在同一部著作中它被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来使用是错误的.Subconscious可以翻译成“下意识”,但它不是弗洛伊德的术语.同时,前意识是描述意义上的无意识,不是动力意义上的无意识,因此在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无意识不包含前意识.  相似文献   

4.
心理分析批评又称心理批评、弗洛伊德主义或精神分析学。它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通过对变态心理和无意识领域的研究而提出的一套分析人类心理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犹如一座冰山,意识领域好像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只一角;水面以下占绝大部分的是潜意识领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即弗洛伊德从探讨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结构出发,将人的内在心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与此对应的是人格的划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本能永恒的冲动,它遵循快乐原则,下意识地寻求发泄和满足;“自我”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弗洛伊德和拉康的无意识理论,本文指出弗洛伊德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无意识,而拉康则从语言结构方面探讨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内容的,而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过程相似的。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层,而拉康是把主体心理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三方面。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潜意识的研究关于潜意识的叙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中的“理念”其实是潜意识的雏型。18世纪赫尔巴特提出了意识阈的概念,意识阈的涵义是,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自己可以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意识并不是全部心理生活,在意识阈限以下,称为无意识活动。叔本华把无意识视为一种冲动、本能、奋进和渴望,在他看来,人们总是被无意识作用下的本能冲动驾驭着,意识或理智担任的角色,只不过是个体的外交部长而已。对于潜意识的研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弗洛伊德。虽然弗洛伊德并不是第一个…  相似文献   

7.
关于皮亚杰与弗洛伊德的关系,目前国外心理学界大体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之间没有多大关系,二者的研究是根本相反的:皮亚杰研究认知,特别是要揭示认知结构(“图式”)在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研究情感,特别是要表明意识思维产生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和情结。另一种看法则相反,认为“在弗洛伊德和皮亚杰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在当代教科书中,皮亚杰的理论常常被看作似乎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替换物”。笔者不同意这两种看法。本文旨在于论证。皮亚杰既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很大影响,同时又实现了对它的超越,这种超越集中体现在皮亚杰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发生学转换”上。  相似文献   

8.
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并非弗洛伊德所说的单向“升华”,二者在某种条件下相互过渡,是一种双向运动方式。潜意识无法用语言表达,究其本质,它只不过是对人的精神起十分巨大的萌动作用的精神衡量。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来自意识领域和人的本能,是认识领域所认识的客观形象、主体思维等一系列的事物,由于“速忘”而进入潜意识领域反对本能的一种相互撞击所发生的效应。当然,这种效应在潜意识王国中不是“受道德原则”控制的,是在“享乐原则”支配下的一种反应,但它绝不是弗氏原定义中的那种本能和欲望的冲动。本能对来自意识领域的内容产生的各种反应,在不受“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控制的时候,回过头来又可以对客观事物形成多种反刺激。这种反刺激随客体变化,但他们都总遵守着一种原则——仅受本能的影响而不为主体意识所感知。 我们知道形成反刺激的母体双方是本能对来自客观事物体产生的反映和客观事物。反刺激发生的场所是潜意识王国。我们在这里所用的“客观事物”这一概念的内涵并不是一般意识上的内涵。它也是潜意识王国中的一个公民,确切地说,它只不过是以“个体无意识”的形式进入潜意识中被遗忘后才加入个体无意识行列的。因此主体对它既无法控制。也无法感知,形成反刺激的另一母体——“反应”是  相似文献   

9.
女性创作常表现两种话语形式主体话语和客体话语.前者是女权主义者所提倡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表现,而后者被理解为女性作者在男性霸权下的文本叙事策略.但本文认为,文本叙事策略不能作为解释女性客体话语存在的唯一理由,它也是女性客体意识的文本表现.而女性客体意识是人类历史上女性卑贱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作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因此,作家不仅展示人物外在风采,同时也触及人物内心世界。而人的内心世界并不象传统的看法那样,只是意识的活动,其实,它还存在着一种无意识活动,对创作来说,就是无意识心理描写。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 什么是无意识的心理呢?”传统心理学认为,意识乃是行为的感知,只有个人自己才知道,他人绝对不能直接知道,但有的行为个人自己却不能觉知,凡是这种自己不能觉知的行为,称为无意识行为或无意识。①可见,无意识心理就是不能被主体感知的心理活动。如梦境、病幻、错觉、直觉以及人的失言、失控、失态等等。文学作品中的无意识心理描写,就是对这些现象的刻划,它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第一,文学作品中无意识心理描写是对非逻辑性、非理性的精神活动的分析,无意识包括生理无意识和心理无意识两种。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宁一激动就“弯曲他的双手使关节哔剥地响着;”《林家铺子》中林老板娘由于胃不好而不断打嗝等,就是生理无意识,因为它“不是心理现象,”只是“心理反映的机制”②所以,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有限的,而心理无意识对人物塑造作用则是巨大的,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他为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1.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理论为基础,对小说《洛丽塔》进行解读,从乱伦这一母题着手,并通过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等展示了小说中的情欲、爱欲和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某些作家和文艺评论家,把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文艺观奉若神灵而顶礼膜拜,东施效颦地生吞活剥,照搬照套。弗氏把人的精神系统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个层次,他把在人的心理中处于最原始、最低级阶段的“无意识”,视为超越“意识”和“前意识”吏为深层的心理状态;文艺创作的基础不是“意识”,而是“无意识”,只有“无意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是非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它的主要缺陷是:夸大了无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地位,贬低了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制造了无意识与意识的绝对对立,抹煞了二者之间的相互绕一;割裂了无意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否定了无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混淆了无意识与生理本能的界限,把人的心理过程生物化,把人的行为自然化了。  相似文献   

14.
拉康倡导重新探究弗洛伊德,他以语言为无意识心智的镜子,有意将现代语言学、哲学与诗学中的语言研究引入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因此成为拉康的语言分析,此即为“无意识结构有如语言”。拉康还把主体与主体及他者之间的关系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三个阶段,这三个层次中,想象界是象征界的子群,象征界又是现实界的子群,形成相互影响的三种秩序。拉康重写弗洛伊德的努力,相当程度上也成了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批评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之济世之心,非儒家独有之,墨家、道家亦可言其自身之学理中有此以人为本之济世之心。以此心判定荀子为儒家,法家学者犹可疑问此济世爱民之心与墨、道二家有何区别。故以为荀子亦秉承一儒学之特质,此特质,可称之为“善的自明性”。即“善自身生成发育、彻底成就自身之过程,此过程无须依赖他物,只是自身彻底表显自身”。此过程非道家、墨家、法家所能有,则以此特质论述荀子之学,以见荀子之“诚”是否有此善之自明性之意,以此言明荀子身为儒家而特有之思想。荀子所言之“善”,惟能通过“诚-无伪”而表显,而此成就自身之过程并不能依赖于任何外物之介入,此可见荀子之“诚”亦符合“善的自明性”。  相似文献   

16.
艺术创作是意识与无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无意识过程虽往往不易察觉,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为深入研究无意识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对无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无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已渗透进入人文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无意识”的内涵是什么?它在历史中是怎样进行飘移的?文章从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弗洛伊德的历史性贡献、后弗洛伊德者的继承与发展及拉康的改造等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8.
一、提出的根据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一个多层次的反映系统。这个反映系统除意识层外,还存在着无意识层。康德认为无意识占心理的“半个世界”,弗洛伊德认为占“八分之七”。这虽然未必准确,但却足以说明无意识的客观存在。无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而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意识。具体说,是人们对事物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认识。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都属于无意识的范畴。目前,无意识心理科学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在文学上,人们运用无意识心理描写的手法进行  相似文献   

19.
金庸作品中的情爱描写是中国传统的描写模式:“一男多女”。相反,林语堂的情爱描写是“一女多男”模式。其原因主要是:作品时代背景的差异;各自生活背景的影响;金庸心中积淀的男权意识;弗洛伊德无意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期待与失落     
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我似乎并不怎么赞赏,但弗氏弟子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却是深得我心。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种族心理的积淀,一种由初民开始、世代相传的心理遗产。毫无疑问,这种文艺批评的方法是融有某些社会学、人类学的意思在内的,因而用它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我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