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知识的社会性、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是课程的社会育人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课程的社会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社会化、有效创生课程履历和实现社会自适应发展三个方面,要真正实现课程中的社会育人功能,在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中,需要建构社会性知识,培育科学的社会认知;需要创设交互式情境,体验真实的社会情感;需要开展实践性学习,增强社会行动参与.  相似文献   

2.
“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需要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CAD制图方法及相关知识。基于此,本文从相关概述入手,介绍了混合式教学与“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在线资源建设的重要性,阐述了混合式教学下的“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在线资源建设的思路及有效措施,从而促进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是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目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的课程在打破单一的课程结构上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从重知识而轻能力,到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从受封闭式办学观的影响,课程忽视社会性实践,到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加强了对学生与社会实际,特别是对社会需求的能力的培养。这些变化表明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日益为教育者所理解接受并主动实施。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重要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带领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5.
孔艳丽 《学周刊C版》2011,(10):150-150
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新课标下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6.
对高职CAD/CAM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校本课程,是弥补规划教材不足,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形成专业特色,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从优化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实行模块化教学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等几方面,对开发CAD/CAM校本课程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正确认识课程的价值小学思想品德课包括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两个阶段的课程。该课程标准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它具有非常强的德育功能。立足于这个课程标准,教师要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生生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为教学的目标。在这个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多少不应该作为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准,而  相似文献   

8.
Auto CAD是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的通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该软件具有功能强大、适应性强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Auto CAD》课程是工程设计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工具课,也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工程设计人员表达设计思想能力的保障.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既是社会生产的需要,也是相关专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将总目标表述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是要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按照品德与社会课的标准,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学习,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因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探讨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涉及方方面面,社会生产、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熟悉计算机,并学会应用是一项基本的素质。中专学校计算机课程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而培养的专业人才,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杨学 《江苏教育》2023,(8):69-71
“双减”政策的落地为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要融入群体与环境,只有学习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内化社会价值规范,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通过群体生活中的学习、交往和实践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集体,通过班集体内的各种活动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交往中发展社会性,在集体中学会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自我完善中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蔺智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2):157+159-157,15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集成电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文分析了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索以应用为指导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也相应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艺术设计类学科的基础性课程设置,要把计算机辅助设计放在与传统艺术设计专业同等的地位。它是学习艺术设计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广泛地运用电脑技术,将电脑技术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是艺术设计教育飞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我们要认清这门学科所承担的责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品德课堂如何向四十分钟要效益,如何丰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和知识,如何秉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风尚呢?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细节上下足工夫.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参与性观察与访谈对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校教师进行了研究,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展开讨论,发现在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的过程中,学校课程实践与校外课程实践无论是在知识存在的形态、知识的社会基础、知识存在形态与社会基础的关系上都存在着差异.两种课程实践分别影响着学生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形成,同时又为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相互补充与融合的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17.
胡碧莲 《考试周刊》2014,(77):117-11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联系的密切。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学不离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以后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与思品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回归生活”,即强调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使学生在通过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得到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所以,我们说《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源于儿童现实生活,又高于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它引领学生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如何架起品德课程与儿童社会生活的桥梁,让品德课真正社会起来,让品德课堂真正焕发出生活的光彩?社会调查,不失为有效的教学载体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特别强烈.调查,这种社会教学活动能紧密地联系儿童的生活,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激发儿童主动探索的内驱力,激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使品德教学真正社会起来.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性课程的功能、价值和目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性课程具有社会的和个体的功能 ,相应地 ,它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发展价值。社会性课程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社会价值与个体发展价值是相辅相成且辩证统一的关系 ,厚此薄彼是不足取的。在此基础上 ,社会性课程的目的也不应局限于儿童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 ,而应提升儿童的主体意识 ,加强对儿童主体的情意、态度、价值观、行为品质及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