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分别使用财政科技投入、RD经费投入作为科技投入的代理变量,研究了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非线性的,适合使用非线性平滑转换模型来拟合。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两个门限,其转换变量为前一期的经济增长速度;RD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一个门限,其转换变量也是前一期的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各地碳排放量不均衡现象,对中国1999~2013年30个省份碳排放进行度量。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采用面板门限回归估计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经济增长因素对碳排放量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GDP水平变量为门限变量时存在单门限效应,将模型划分为高低两个区制;GDP增长速度变量为门限变量时存在双门限效应,将模型划分为高、中、低3个区制。在高GDP水平区制和中、低GDP增速区制下,EKC存在拐点。根据估计结果将中国碳排放情况划分为6个象限,对各地区进行划分,并对碳排放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以2000—2015年的省际面板年度数据为样本,结合Hansen提出的门限检验方法,以我国29个省级行政区的技术创新水平为门限变量,运用双重门限模型,对各省科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省级行政区的科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非线性关系,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省科技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将会显著提升,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软科学》2014,(6):70-74
通过对我国29个省域19952010年间碳生产率水平进行测算,利用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方法考察了全国和分区域碳生产率增长与FDI、贸易开放、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发现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关系;同时,采用动态OLS(DOLS)回归方法考察了变量之间具体的长期关系,发现FDI、贸易开放、城市化和人均GDP对碳生产率增长起促进作用,第二产业所占份额的增加会抑制碳生产率的增长;最后,给出了误差修正模型(ECM),借以考察变量之间长期关系的稳定性和变量的短期效应。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2000-2015年的省际面板年度数据为样本,结合Hansen提出的门限检验方法,以各省技术创新水平为门限变量,运用双重门限模型,对各省科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省的科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非线性关系,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省科技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将会显著提升,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区的高校RD投入、GDP、产业结构变动等变量面板数据,采用P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技术,考察高校创新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和动态变化规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研发投入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未形成面板协整关系,而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短期看,前期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当期高校RD投入,具有同向作用,但前期高校RD投入未能有效促进当期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长远看,高校RD投入与GDP之间的方差贡献率均较大。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选取GDP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状况、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增长率代表科技投入情况、技术市场交易额增长率表示科技产出情况,基于我国关于3个指标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谱分析对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周期关系进行研究。单谱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都有一个主周期,分别为6年和4年;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增长速度略领先于经济增长速度,科技产出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9-2013年度中国23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以区域创新系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为门限变量,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探究不同门限效应下,创新人力资本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人力资本投入与滞后二期的专利授权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三重门限效应,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处于[0.184,0.256]、[0.256,0.448]及大于0.448时,创新人力资本投入对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483、0.682、0.592,促进作用先增后减。创新人力资本投入与滞后三期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双重门限效应,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处于小于0.140、[0.140,0.980]、大于0.980时,创新人力资本投入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03、0.318、0.241,促进作用渐小。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人才机制的完善、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三方面,提出促进人力资本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本论文选取GDP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状况,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增长率代表科技投入情况,技术市场交易额增长率表示科技产出情况,基于三个指标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谱分析,对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周期关系进行了研究。单谱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都有一个主周期,分别为6年和4年。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增长速度略领先于经济增长速度,科技产出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7—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Tobit方法实证分析探讨中国省际创新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经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整体上中国区域创新驱动效率处于上升趋势,规模效率较高,技术效率偏低;2区域创新驱动效率增长速度与经济水平之间没有正相关关系,增长最快的8个省分别是广东、宁夏、黑龙江、辽宁、浙江、山东、湖南、福建;3对外开放程度对创新驱动效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而政府科技投入额、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程度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创新驱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们每提高1%,创新驱动效率分别提高0.0649%、0.0233%、0.0173%、0.015%。基于此,提出提高中国区域创新驱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许红丹  杨武 《科学学研究》2023,(11):2073-2085
研究目标:测算1997年-2018年科技创新结构变量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结构变量驱动作用的时变性。研究方法:基于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诠释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范式的周期性演化特征,运用合成指数法及TVP-VAR模型考察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时序性变化态势。研究发现: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周期性效应经历了基础创新、增量创新、“技术体系”的变革及“技术经济模式”的变革四个阶段;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驱动效应具有时变性,主要体现在:随着影响时间约束的延长,经济高质量增长各结构性变量对科技创新各结构性变量的响应程度差异性较大,且不同的时间点,经济高质量增长各结构性变量对科技创新各结构性变量的响应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研究创新:分析了科技创新的周期性变化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沿复苏、繁荣、衰退及萧条的过程,测算了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效应的非线性关系。研究价值:能够准确把握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结构变量的演化规律,精准调控,对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基本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才聚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以1995-2014年高技术产业省级年度数据为样本,结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Hansen提出的门限检验方法,以人均GDP为门槛变量,运用双重门槛模型,对科技型人才聚集度和协同创新产出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协同创新产出的贡献率最大,但并非高技术人才聚集规模越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关系,并以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广东省1984-2006年的GDP与高校技术转移(包括高校专利批准授权数、高校技术转移合同签订数、高校技术转让合同交易额)的数据,对广东省经济增长与高校技术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协垫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高校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广东省经济增长推动了高校技术转移,高校技术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中国200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以国际人才迁移和中国海归回流为研究背景,以R D投入强度作为人力资源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门槛变量,构建了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 D投入的双重门限效应显著作用于海外高科技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随着R D投入强度的不同,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具体而言,当R D投入强度小于0.010或大于0.058时,其正向影响最为显著,介于该值之间,海外高科技人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有所减弱。该研究可以为各地区海归回流与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使其以稳健的发展步伐前进。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产学研耦合度测度模型、主成分分析以及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运用2012-2016年我国各省市面板数据,研究以产学研耦合度为门限变量时,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当以产学研耦合度为门限变量的情况下,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投入的科技人力资源均会与滞后三期的区域创新绩效间产生明显的双门限效应。当耦合度高于0.7324时,在企业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当耦合度低于0.7324时,在企业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相对微弱的正向影响。当耦合度高于0.6120时,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当耦合度低于0.6120时,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相对微弱的正向影响。且当耦合度高于0.6120时,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高于在企业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村璞  赵守国 《未来与发展》2011,34(8):75-78,69
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都在提醒我们应该关注金融的适度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使用泰国制造业生产指数作为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使用银行私人部门贷款余额、SET市值及债券市场余额之和作为金融发展的代理变量,研究了泰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1.泰国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2.二者的关系是非线性的,适合使用LSTR1模型来拟合,其关系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速度较快,转换变量是前二期的金融发展速度;3.当前二期的金融发展速度低于6.06%时,金融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当前二期的金融发展速度高于6.06%时,金融发展是阻碍经济增长的。  相似文献   

17.
摘 要:金融科技已成为当今热点,科技创新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发展水平?文章选取长江经济带11 省市1998~2016年的面板数据,基于Hansen门槛回归模型,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为门槛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以经济增长为门槛时,科技创新会降低金融发展减缓的速度;以产业结构为门槛时,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关系为“倒N”型。同时发现下游地区科技已成为金融发展新动能,中游地区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整体呈“倒U”形,上游地区科技对金融的驱动力疲软。进一步指出,科技赋能金融,金融服务科技是实现可持续金融发展和普惠金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2015年重庆市银行业金融贷款余额超2.3万亿,银行贷款和GDP比例1.8:1,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是2010年的2.6倍。按功能区划分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银行业贷款余额1381亿元,存贷占比47.5%,不到全市平均水平的50%,银行贷款和GDP比例只有0.6:1,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3。从数据指标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无论是GDP总量、银行存、贷款余额与重庆市总体指标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出现,既有自然地理区位差异,也有产业布局分工形成的现实客观差异。笔者利用区域内经济金融相关指标,分析金融贷款偏低的成因及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软科学》2019,(1):19-23
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创新经济学理论,探讨地区人才集聚、创新驱动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两步差分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估计。结果发现:人才集聚、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现阶段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促进效应不显著;人才集聚所带来的创新效应具有流动性且存在外溢的可能;地方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Hansen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8—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区域创新能力与生态环境间的非均衡发展关系。结果表明:创新能力对生态环境的正向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东部的积极拉动效应明显强于中部;分别以经济水平及工业结构为门槛变量时,出现了不同的影响关系曲线。在目前生态约束加剧的背景下,要坚持"创新驱动、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驱动工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间融合渗透,落实生态环境倒逼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