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以旅游业的发展来推动四川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主要结论:四川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具有多样性特征,这与当地的旅游开发具有相关性,但同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着非对称性。建议以旅游开发促进四川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界传播、活态传承和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2003-2013年我国发表的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认为目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从保护与传承研究、区域性研究、个案研究、传承人、法律保护、校园传承、传媒研究、社会学研究以及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借助媒介传播方式来提升公众自觉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学校的教育中来深化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引入到体育旅游开发,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和一些带有体育活动性质的民俗活动被纳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征与开发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含晋商文化元素,呈现戏曲化的表现形态,体现武舞交融的审美情趣,具有传承的家族性和竞技的团体性等特征。一些资源面临消失,保护抢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只有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分析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的意义、瓶颈及其路径,认为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扩大区域乡村旅游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扩散效用。瓶颈体现在广西体育非遗市场化有待开发,应拓宽消费者的消费视野;提高相关部门对非遗文化完善保障力度,加大对非遗活态传承与旅游市场的融合力度。相应对策为:紧密结合当下广西节庆体育,推动区域体育非遗走向旅游产业化;创新体育非遗与旅游的营销方式,推广区域体育非遗文化旅游;加大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提高体育非遗传承人的业务素养。  相似文献   

5.
对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保护进行研究,认为,广西所拥有的众多民族特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旅游开发和保护提供了机遇,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符合当地民族与生态特色的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一批具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产品,完善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加强对旅游服务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多种途径和模式宣传旅游产业,促进体育非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个案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周口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周口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在政府和民众认知态度、传承模式、传承队伍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传承机制、规范传承人认定机制、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产业化、坚持原生态传承与弘扬创新相结合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与措施,旨在为周口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重要的旅游资源,利用旅游业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下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法对广西天等县"打榔舞"这一民族体育的发展状况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及思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打榔舞"体育旅游业开放对策,以达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8.
《湖北体育科技》2019,(9):769-772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灭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打榔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壮族打榔舞,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对壮族打榔舞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表现形态进行了相应回顾,对其生存环境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分析,并结合政府支持、产业结合、群众参与、特色建设、文物博览、市场介入、人才引进机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发展困境,提出了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打榔舞文化的相应建议及加强传承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曲折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任然存在着不足,有待我们不断的提高与完善.许多学者从各种视角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为中华民族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问题,新想法、新思维.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途径进行综述.深入研究探索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法,归纳体育非物质文下多角度的保护措施,以有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立体化、全面化、科学化等的提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综合研究方法,以宁夏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切入点,对宁夏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的历史背景、政策法规相关配套情况的现状、获批情况及特点等内容进行探究,以期为政府和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2003-2011年我国国内发表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的年度变化、作者情况、期刊来源、主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存在研究方法简单化、研究内容表面化、研究成果单一化等问题。提出未来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政府、学界、民众在保护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研究;从法律和知识产权角度探讨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加强与完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重视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教育相关研究;关注和深化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承人研究;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利益分配研究;新农村建设与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往体育学界未能充分认识并具体分析政府及其衍生机构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中的引导,所提协同机制操作性不强,不能充分揭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症结。针对这些问题,受挪威人类学家弗里德里克·巴特(Fredrick Barth)的文化转换“生成”过程论的启发,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引导性协同机制的生成过程开展个案研究,以弥补学界当下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研究及其建构过程实证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Y寨苗拳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个案。在翔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转译”概念、德勒兹的“生成”思想来剖析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中个体与组织、机构间的协同机制生成过程。该研究个案表明:州武协、市文广局、镇政府作为核心行动者之一,对苗拳师、村民实施行动意图、目标、路径上的转换,形成一种引导性协同机制,使武术文化旅游成为苗拳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可选路径。他们在交往的基础上,就武术文化旅游的筹备反复协商,凸显了政府对苗拳传承在人员、政策、活动、物质等层面的引导,生成了苗拳师与其他村民、镇政府、州武协、市文广局的多维联结关系,生成一种基于利益相互嵌合的、具有引导性协同机制效能的行动者网络,使武术文化遗产的传承成为可能。通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导性协同机制生成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症结问题,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及其衍生机构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具体的引导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社团的传承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总结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的时代价值的同时,分析其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人文价值观念缺失、传承路径单一、管理不合理。为实现高校社团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质量传承,提出以下研究思路:提高文化渗透、深化社团文化建设、增加与校外组织的交流合作、优化社团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分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文化的分类、目前保护的现状与措施等,结果认为:成立专门的申遗机构,与学校体育联合,保护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重新思考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与归属问题,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等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田野调查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龙舞"的起源、社会文化特征以及传承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龙舞"具有鲜明的民俗体育文化特征,同时具有中原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和武术文化的特征;其传承方式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传承,主要包括群体传承、社会传承和学校传承等;新形势下,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为"人龙舞"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为积极响应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和推广工作,促进我国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推动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和以史为鉴的指导思想下,从我国古代蹴鞠发展的基本现实出发,剖析蹴鞠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身演变等因素对蹴鞠兴衰发展的影响,旨在为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体育文化.并据此启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要:以史为镜,与时俱进,正视时代发展;加强基本理论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注重科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明确政策法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变得尤为关键。数字化治理被认为是一种有力的手段,有助于记录、传承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该研究首先强调了数字化治理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实施对策,通过该研究,希望为辽宁省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治理提供有益的指导,实现其传承和保护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国内已发表的有关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认为:(1)基础理论研究欠缺;(2)研究方法单一,传统体育功能价值的挖掘匮乏;(3)跨民族研究单一等问题及症结。在此基础上提出:(1)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衍生、传承和嬗变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2)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尤其以田野考察法为实证研究的根本;(3)多关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利用和现代传承路径,加大地域范围的研究,并更多从法律和对传承人培养的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21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原生体育文化经过历史积淀后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对广东省21市237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分类,并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民俗特征、文化内涵和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更好地挖掘、推广和开发广东省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推动岭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野调查法,从新农村建设与开发休闲型乡村体育旅游的视角,以贵州省安顺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开发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开发过程中更应重视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乡村历史文脉的继承,以促进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