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审美精神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命意义的反观追寻,是不断的自我超越,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针对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理论上不完善,形式化、功利化倾向,重显性文化、轻隐性文化,重共性轻个性等问题,提出了以审美精神来涵养高校校园文化,将审美精神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
生存是人类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的生存必然包含有现实性和超越性两种维度,即生存是不断对现实生存状态超越的过程.这种超越不仅是经验性超越,即实践活动对自然规律和现有的物质精神成果的超越,更主要的是超验性超越,即对人存在的终极目标的追求和超验性意义的建构,也就是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3.
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审美意义的问题。审美意义存在于审美体验中,通过对审美体验的反思,就发现了审美意义——自由。自由有两个基本规定:超越性与主体间性。而要逻辑地证明审美意义,必须从存在范畴开始。存在是我与世界的共在,生存是存在的现实形态,它可以领会存在。生存具有两重性:现实性和超越性。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它领会了存在的意义。同时,存在具有主体间性,审美克服了现实生存的主体性,实现了主体间性,从而把握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情感性、根源性、直接性的特点。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升华,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审美与人生境界关系密切,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小我之境向大我之境不断攀升,进而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最终目的是走向人生的至高境界。当今社会的困境,更加重了通过审美提高人生境界进行审美还原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理想信念和人生境界都是人内心价值世界的精神追求,二者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动态性和层次性,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二者的超越性来看,理想信念是通过理性引导实现的外在超越,人生境界是通过感性体悟获得的内在超越,虽然理想信念和人生境界存在超越性的差异,但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应该使人生境界建立在科学的理想信念基础之上,并引导理想信念向稳定的人生境界而迈进。  相似文献   

6.
庄子美学的内在超越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作为一个内在的超越性结构,“人间世”是其审美超越的起点,“逍遥游”是心灵的审美超越之途,“与道冥一”则是一种精神超越的审美回归。庄子通过心灵的“逍遥游”来“与道冥一”的过程,实则借审美来完成人生境界的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超越性是人的特有属性,任何教育都应回归到人本身,回到个体内在的自我超越性。自我超越教学模式提倡一种高度关注人本身的自我超越性的教学思想和精神,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涵是,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认知层面从有知到无知再到有知的不断螺旋式上升,也要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以价值观为中介,着眼于人内在境界的不断提升,关注学生超越式的生命成长。自我超越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在教学目的上凸显自我超越意识的觉醒,让教学过程富有生命灵动的气息,让教学内容走向整合课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建立倾听与对话的良好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之生命除了生理性实体生命之外,还可以分出血缘性亲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因此,对于人类生命的独特性、本能的生命与自觉的生命、超越性精神生命的意义等的正确理解,是生命教育开展的基础与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阴阳刚柔"、"万物化生"借阴阳的生态转换与生命的生成节律来说明宇宙的发生及万物的起源,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智慧."阴阳刚柔"、"万物化生"不仅是艺术生成及诗意性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且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产生的动因.它确立了中国艺术以体现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弘扬人的生命精神为最高原则的审美境界."阴阳刚柔"与"万物化生"的智慧作为生命思想的所指.必然使中国文艺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生命色彩与诗性智慧,这就确立了中国文艺以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和形而上的境界为动因的独特的生命艺术范式.中国艺术创生的动因源自阴阳二气的变化、转换而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交融,而对审美主体而言,艺术创生的发生则基于生命精神的寄托,审美主体借艺术之载体的运行而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境界.从这种意义上看,艺术审美一定程度上也是表现这种平衡性的审美.其中动态的审美心态与虚静的审美心态实际上是阴阳之气、刚柔之性的融合变化,并在人的心灵中的不同反映,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杰作必须在协调好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10.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野草>言说方式的自由无拘、思维行走中对生存论哲学的敏感以及"绝望的抗战"中的主体精神重建等,呈现出浓厚的审美现代性特征.<野草>对个体生命悖论的思索,是专制政体下争夺人格的一种抗争,是一种以追寻人生的现实与理想在个体性存在中的统一为特征的审美超越,富有极亮丽的人性色泽.  相似文献   

12.
人生艺术化是生存的审美命题,是诗意的审美人生。它抛弃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摆脱了非理性的宗教意识,因而在审美的状态中获得了人生的本真意义及自我的超越。人生艺术化的生存方式体现了生存主体的自我澄明,其以主体间性为哲学基础,通向人与自然、世界相统一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审美体验的本质的几种观点,认为以“自由”和“生命”这两个概念来界定审美体验的本质都有一定的缺陷。笔者认为审美体验的本质是“超越”,只有“超越”这一概念才能最深刻、最充分地揭示审美体验的内涵,因为从本体论意义上说,“超越”一词的含义比“自由”和“生命”更丰富、更宽泛,它既包含了“自由”和“生命”的双重含义,又超越了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4.
人生美学一直是中国现代美学所关注的话题。当代人生美学的研究已经从人生美学的基本理论、审美形态向学科层面推进。在已有的研究中,似乎较少关注自然与人生美学的关系。本文提出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其基本观点是,人生即是"向死之生"的自然过程,人生美学的研究似乎应该首先关注人在这个自然过程中的审美需要。从自然出发来审视人生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人生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或者说,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的中心问题是建造起审美的自然人生,在顺应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和社会法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追求人生的自由和超越,以满足人生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5.
艺术感受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文艺活动中所获得的一种体验性的审美感受,它的形成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来源,与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且以感知觉活动为心理基础,具有现实性的根基。但其旨归在于人类生存意义的丰富和诗化,是洋溢着精神蕴藉的审美体验,超越性才是其本质属性。想象是使艺术感受具有审美超越性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个体追求的超越性,这种思想源于殷商神权文化和周朝的礼乐思想。孔子以“仁”来解释“礼”,赋予“礼”以新的生命力。孔子的美学现实现了个体存在的超越性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7.
审美体验的效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审美体验是开放性的体验。效用和需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审美体验产生何种效用取决于人的精神需求。随着人的精神需要的增长和变更 ,审美体验的效用也会增长和变更。审美体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是人的解放和自由的需要 ,是人超越生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刘智娟 《海外英语》2012,(7):199-200,219
The lyrics of transcendence by William Butler Yeats is to a greatextent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Yeats’ views on poet ics and life.According to Yeats,transcendence is essentially a cold,lofty wisdom with which human beings could transcend their innate limitations,incompleteness as well as the secularities of existence,therefore achieving the mastery over one’s fate.The thematic study of Yeats’ lyrics of transcendence offers an unique approach to Yeats’ philosophy in art and life.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教育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类“诗意生存”的本质需要决定人类的生存必然是生态性的。生态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审美观念的建立。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广大的民众及中小学生意识之中,将“经济人”转化为“生态审美人”,是当前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人“诗意生存”的基础。生态审美意识包括:美在于人与对象的和谐、美存在于生命的过程之中、平衡是生态之美的基础。生态美育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