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爱华,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近些年,他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黄爱华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所有听过黄老师作课的人发自内心的“同声合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原副理事长周玉仁老师更是赞叹道:“以其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精湛的教学方法、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创设了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在愉快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获得愉快,显示出他独特的教学风格。”黄爱华老师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他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也许从他娓娓道来的成才之路以及本专辑的其他几篇文章中我们能够悟出点什么……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精彩的“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参见本刊2005年第8期)就给我们带来了全新视角的教育思考与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黄爱华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所有听过黄爱华老师作课的人发自内心的“同声合唱”。两套0~9的数字卡片,一个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这是一节数学公开课吗?这是一节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教育界对公开课指责“围剿”之时,黄老师用真实的课堂为公开课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数的大小比较”一课…  相似文献   

3.
黄爱华老师的课聆听过很多次,每次都能给我不一样的感觉,让我每次都得到一种震撼。在"千课万人"小学数学研讨观摩会上,又一次聆听到黄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再次如沐春风。一、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新课程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伙伴。本节课,黄老师只是在学生有疑难、需要帮助  相似文献   

4.
“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黄爱华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所有与黄爱华老师相处过的人发自内心的“同声合唱”。君不见,黄爱华老师呈现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之精妙、语言之精辟、指导之精巧……一、教学内容———取之有道优秀的教师或者说是名师,总是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艺术的加工。或抛开教材选内容,融合学生的经验世界,使学习过程呈现勃勃生机;或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之“容颜焕发”。黄爱华是一位名师,自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或重组上有着独到之处。(一)从生活中来数学源于生产和生活,反过来又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这是人所共知…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超级好玩的数学课.你知道是什么老师上的吗?特级教师!超级幽默!"这是孩子们眼里黄老师的数学课堂.对于著名的特级教师黄爱华的课堂教学艺术,有人说"创造了活的数学课堂",也有人说那是"充满数学智慧的精彩课堂".凡是孩子们喜欢的制作、游戏、故事等等,在他的课里都运用得那样自然,使得每节课都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使得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公式和法则的堆砌,使得数学不再是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  相似文献   

6.
清新隽永浑然天成——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赏析○本刊记者/夏玉贵看黄爱华老师的文章是一种享受,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更是一种享受,这是我认识他7年来的感受。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曾多次获全国教学观摩评比一等奖,更因为他有着对小学教学的厚爱,有着对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潜...  相似文献   

7.
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苗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那恰到好处的提问,时时把学生带入"愤悱"境地,在疑问中生成智慧,在矛盾中碰撞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的最佳状态。笔者详细品读了黄爱华老师十余节课堂实录,深深被黄老师的课堂提问艺术所折服。  相似文献   

8.
“老师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是描绘的在传统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都以成功落实好每一个知识点、考点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课堂情景。如果我们问问那些孩子、那些老师:“今天上课,你感到幸福吗?”回答不会是“我们幸福”!可惜,没有家长、教师这样问过学生,更不会有学校领导这样问老师,因为,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教师与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很难在教与学中体会到幸福。因为在传统教学中,缺失人文关怀,缺失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桎梏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快乐、制造痛苦之地,幸福,从何而来?其实,在学校教育的各学科中,语文科应是最富有人文特色的学科,因为,文学不光是语言交流的一种工具,更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满人性之美的语文教育,必定能向学生展示真、善、美,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以及灵感等等,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体会到一种幸福,一种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发展学生的悟性。因此,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实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堂必须凸现人文关怀,注重学生...  相似文献   

9.
汤雪峰 《河北教育》2007,(12):27-29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超级好玩的数学课,你知道是什么老师上的吗?特级教师!超级幽默!”这是孩子们眼里黄老师的数学课堂。对于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的课堂教学艺术,有人说“创造了活的数学课堂”,也有人说那是“充满数学智慧的精彩课堂”。凡是孩子们喜欢的制作、游戏、故事等等,在他的课里都运用得那样的自然,使得每节课都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使得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公式和法则的堆砌,使得数学不再是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在孩子们活动之后,  相似文献   

10.
高雅 《河南教育》2013,(1):42-43
课前研讨突降大任——从忐忑不安到暗自庆幸2012年4月,我有幸成为了黄爱华数学教学工作室的成员。一个月后,我接到黄老师要我承担课题研讨课的通知,忐忑从那一刻开始。黄老师是全国众多数学老师的偶像,在进入工作室之前,我远距离地欣赏着他幽默风趣、游刃有余的课堂;进入工作室之后,我近距离地感受着他为人的谦和、治学的严谨以及对工作近乎完美的追求。对"大问题"教学理解尚不透彻的我怀疑自己不能担此大任,  相似文献   

11.
<正>我校自2014年实施生本教育实验以来,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成了数学课堂追求的明确目标。当我把《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确定为生本教育研讨课的教学内容时,大家一致想到了黄爱华老师经典的教学设计。于是我认真研读黄爱华老师被评价为"智慧如云,灵动如风"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领会其要义,明确其操作步骤,做足课前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2.
邱学华 《广西教育》2010,(10):31-31,34
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我们将其浓缩成一句话:创造活的数学课堂。我们也无意给黄爱华老师的教学冠以“XX模式”的意思,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老师,你想要给他的教学有一个恰如其分的概括,那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黄爱华老师“活”的数学课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黄厚江老师在“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了《黔之驴》一课。在之后的讲座中,黄老师阐述了他的“本色语文”观点,提出了“朴实的课堂”这一理念。他认为“朴”就是简单,而“简”是一种智慧。下面我们就通过这节课的一些片段来欣赏黄老师本色语文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4.
前段时间,我有幸观摩了香港陈溢小学龙瑞莲老师执教的“锐角和钝角”一课。这节课让我想起了这样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上,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像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无处不在。多数听课者都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普通,没有出奇之处。但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这节普普通通的常态课中,有一种别样的境界。涌动在课堂上的是人文关怀,是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龙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如何体贴和关爱学生,她把爱融入在具体的、不刻意的行动中。在龙老师的课堂上,良好的人文环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角色位置,二是课堂激励。…  相似文献   

15.
“循环小数”这部分知识概念多。比较抽象.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不容易理解,故而鲜有老师选择“循环小数”作为公开课教学的内容。黄爱华老师用他的课彰显了自己的个性和魅力。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将课堂演绎得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6.
黄厚江老师在“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了《黔之驴》一课.在之后的讲座中,黄老师阐述了他的“本色语文”观点,提出了“朴实的课堂”这一理念.他认为“朴”就是简单,而“简”是一种智慧.下面我们就通过这节课的一些片段来欣赏黄老师本色语文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7.
2014年3月,黄厚江老师在“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了《黔之驴》一课.在之后的讲座中,黄老师阐述了他的“本色语文”观点,提出了“朴实的课堂”这一概念.他认为“朴”就是简单,而简是一种智慧.下面我们就通过这节课的一些片断,来赏析黄老师本色语文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数学教育落脚点在于关注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现如今,数学课堂该何去何从?以"‘大问题’教学"建构数学课堂不外乎是一种好办法。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数学名师黄爱华提出的观点。一节精彩的"圆的认识"演绎了他的教学理念,用"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这个大问题贯穿整节课,课上,老师淡出课堂,学生成了小老师,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不那么美观,因为都是孩子的字迹。但是孩子的主体性凸显了,课堂的主角是思维活跃的孩子,老师只是配角,低调而重要,衬着主角精彩的出演。  相似文献   

19.
<正>我校二年级数学教师塔娜老师上了一节生本研讨课《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基本上采用了黄爱华老师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设计。课堂生机勃勃,学生乐此不疲。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思维被充分激活。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思考得深刻,理解得透彻,的确是一节好课。我想起好多年以前我校的杜小霞老师也曾用黄爱华老师的这一设计上过这节  相似文献   

20.
在"千课万人"小学数学研讨观摩会上,黄爱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使我们深受启发、获益匪浅。这节课,是一节"老师不再唱独角戏"的数学课,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借助学生原有经验,唤醒了学生主动创造的激情,完整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角色定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着眼细微处,显现"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