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上春树(1949-)和夏目漱石(1867-1916)作为相隔大半个世纪的备受瞩目的作家,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位作家的生活体验中都经历过"孤独",并将"孤独"一词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孤独"的角度入手,具体分析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挪威的森林》中通过细节描绘所流露出的多是普通人的孤独。而《心》则反映了明治时期日本近代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以《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等经典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陈染小说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强烈的女性意识是陈染文本最大的特色。陈染站在女性的立场角度,把传统的男性与女性形象进行颠覆性的书写,表现出女性明显的自恋倾向;无以名状的心灵孤独是陈染笔下女主人公的一种生存体验,而逃离意识更多的是指灵魂的逃离。陈染文本对女性生命体验的书写揭示了女性乃至人性的本质及生命内涵,具有强烈的心灵震撼力。  相似文献   

3.
弗洛姆在他的孤独理论中提出孤独是基于人的本性之上的哲学范畴。孤独与生俱来,在所有的孤独里,精神上的孤独最可怕,是生命难以承受的痛。屈从、创造性的工作和破坏欲都是逃避孤独的方式。卡斯特罗的《花园书》塑造了承受并以不同方式处理精神孤独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诗歌中有着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而这种精神气质秉承的正是中国古代的游侠精神,并且李白诗歌所秉承的这种游侠精神气质与当时的游侠传统、时代文化及李白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简·爱》是维多利亚时代普通知识女性生命体验的真诚言说。首先,它讲述了一个孤独女性的爱情白日梦,表现了普通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其次,它呈现了普通女性生活、爱情中极其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这亦为它至今为广大的女性读者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麦卡勒斯延续了她一贯的孤独主题,通过三个主人公之间爱与被爱的情感纠葛,向我们传达出一种绝望的孤独和爱的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7.
以女性主义空间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访问以及参与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揭示了女性个体在参与休闲体育过程中的空间体验,并从居民小区、公园广场、商务休闲区三个主要的女性休闲体育活动空间,阐述了女性是如何通过休闲体育活动挑战了原有的空间性别秩序,解构了"公域"和"私域"二元对立的关系,冲击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刻板印象,凸显了女性特殊而多元的需求,从而在城市建构起了女性社会空间。与此同时,从社会结构、文化、群体(同伴)以及个体四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女性通过休闲体育活动建构社会空间的因素,并指出结构上的性别平等、多元文化环境、女性自我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女性拓展社会空间、争取平等空间权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人类体验,孤独是一个常见的文学主题。终其一生,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都在作品中探索孤独这一主题。张爱玲的小说也以荒凉和孤独的基调打动无数读者。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孤独意识都反映了中外女性作家对孤独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的思索与理解。  相似文献   

9.
《觉醒》是凯特·肖邦的名篇,讲述了小说主人公艾德娜的寻求自我之路,反抗男权社会,以死来鉴证自己的真理之路,誓为完整之人。本文从二元论视角,解读资本主义男权社会价值二元论体系,对于女性作为"他者"的麻痹和摧残,揭示女主人公自由之路道路荆棘,解救自我,以死呐喊消除二元论的辖制,达到男性女性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10.
唐传奇多以男女婚恋为题材,女性成为了男性作家们浓墨重彩塑造的主人公.一系列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女性角色,一方面彰显了唐代以来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男性凝视的投射,这种隐性的作用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性别意识和男性凝视下女性的悲剧性命运,体现了中国古典传奇美学的独有特色.  相似文献   

11.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被誉为"一个人的成长史"。本文从主人公的成长环境入手,通过塑造岛本、泉、泉的表姐、有纪子这四位女性,解读主人公初寻找自己、确立自己、认同自己、并最终完成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约翰·福尔斯是英国当代文坛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问世,就获得了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好评,被誉为后现代小说永恒的经典。围绕着作者对作品中女主人公萨拉这一形象的精心塑造,不少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女主人公萨拉这一人物形象是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颠覆,在萨拉反叛传统、自我放逐的背后,是其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男女平等、精神自由的不渝追求。  相似文献   

13.
萧红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以女性作家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描写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也将笔触伸向国民灵魂深处,深刻地揭示和嘲讽了民众的愚昧、麻木和无知,借助笔下的主人公发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问.纵观萧红的所有作品,她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底层民众以及底层民众中更底层的女性群体.作为女性,萧红很早就敏感地意识到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对女性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和悲悯.《桥》恰恰采用了女性和穷人的视角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意象世界,从中可以窥见萧红超越时代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4.
《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被视为中国古代传统女性个性解放的代表。其实,在她的意识中,对情爱的追求和对礼教的坚持同时存在,正如她自己所说"鬼可虚情,人须实礼"。这种情与理的交叉与调和并不代表她是绝对反对传统礼教的。她的矛盾性格、情理的变化需要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儿童性别角色差异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性和女性是构成社会的两大群体 ,关于两性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长期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并依据他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举止 ,因而极大的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在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研究中 ,心理学又发现了他的两个重要特点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存在非常普遍 ;男女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上一致认为男性气质比女性气质优越。这种刻板印象影响到了人们对男女作业行为的评价和成败的归因 ,对女性的自我概念危害极大 ,并且往往成为对女性不公正的依据。因此我们提出对儿童进行两性化教育的设想 ,希望藉此帮助儿童消除这种刻板印象 ,让他们在平等的条件下塑造个体的自我概念 ,不带任何偏见的去认识两性间的差异 ,互相学习和借鉴 ,更好地进行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道教发展较为充分的时代 ,这一时期几位著名的女诗人都是女冠 ,其中鱼玄机是最独特的一位。她的独特性表现在她的作品充满了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体现在女诗人对爱情的态度和思考上 ,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上。它使女诗人拥有了女性的灵魂 ,一扫文学史上女性的迷失  相似文献   

17.
《自我封闭》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中期表作,作品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种族压迫和环境破坏等问题结合在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中,揭示了美国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然而在对女主人公凯勒追求自由的一片赞扬声中,人们却忽视了她所追求的自由给周围人生活带来的困境。本文将从她的丈夫、孩子及情人的视角分别阐述他们眼中的这种自由观。  相似文献   

18.
台湾女作家凌烟以长篇小说《失声画眉》在1990年声震文坛,开启了"后乡土文学"的写作时代。这种充满女性乡土想象的书写,越过城乡二元对立格局及其反殖民叙述的政治言说,融入文化的、性别的、民间的多重表现元素,特别凸显了歌仔戏与女性命运同为社会边缘存在的现实,对乡土的文化处境和女性的性别处境,有着更为峻急的关怀和省思。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坛上的悲凉,忧郁氛围是人所共感的。现代作家们的程度不同的忧郁情绪,既是时代的普遍现象,又成为众多作家的精神气质。以前对这种情绪所给予的简单否定甚至粗暴指责无疑是非科学的。既然它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考察其特质,探求当时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关系;既然这是一种精神气质,那么根据新文学的特点,透视现代作家的精神心态  相似文献   

20.
斯达尔夫人的两部长篇小说《黛尔菲娜》和《柯丽娜》中的女性主人公都具有启蒙时代女性身上独特的特点。斯达尔夫人把现代女性定位为自主、独立的存在,批判传统男权社会中把女性视为男性附属品的思想,批判近代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抑和束缚,强调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在理论和创作上试图提高女性的权利及社会地位。通过考察斯达尔夫人文学创作中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印证斯达尔夫人女性观的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