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却渐渐陷入不确定性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问题本身有无明确答案,学生的想法总是千奇百怪,而教师却只给予肯定性评价,认为每个学生的回答都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致使教学总是无明确答案。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作用和消费主义教育观的冲击。这势必带来权威力量的消解、学科界限的丧失和教育质量的下降等方面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2.
一、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什么 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能从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得到什么?这些看似有明确答案的总是曾是困扰我很久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巫雪 《广西教育》2009,(19):44-44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每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总是跃跃欲试。可一旦起身回答,又多半语无伦次,无法流畅地进行表达,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却又无从说起。如何才能让农村的学生对答如流,提高他们的说话表达能力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相似文献   

4.
评讲试卷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试卷既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考查,也可以让老师从中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加以弥补。可是一直以来,试卷的讲评课总是存在学生一味接受现成答案的现象,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大大削减了学生初具的探究、合作能力。这样的教学与学习的模式,成为学习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前,试卷评讲课大家关注的并不多。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台上一题一题讲答案,学生在下面一题一题记答案,表面看来,教师讲得认真,学生改得仔细,但效果却总是不太好。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呢?笔者前段时间执教了一节试卷讲评公开课。其中关于一处阅读短文部分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6.
从教多年来,小考大考不断,评讲试卷时教师在台上一题一题说答案,学生在下面一题一题记答案,表面上看来,学生听得认真,改得仔细,但效果却总是不太好。为什么?原来部分学生在试卷评讲中只记答案,标准答案一写就“万事大吉”了,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下次考试仍然犯同样的错误。怎样才能提高试卷评讲的高效性呢?  相似文献   

7.
滕衍平 《江西教育》2011,(11):21-22
<正>目前,试卷评讲课大家关注的并不多。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台上一题一题讲答案,学生在下面一题一题记答案,表面看来,教师讲得认真,学生改得仔细,但效果却总是不太好。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呢?笔者前段时间执教了一节试卷讲评公开课。其中关于一处阅读短文部分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8.
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师的预设总是存在着种种缺陷,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乏味、低效。其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问题指向不明晰课堂问题应该指向明确、具体。提问指向不明确不具体,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失去方向。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拟设的问题不明确、大而空、与结论相悖等问题。例如,教学《春江花月夜》时,教师首先提出“这首诗前十句塑造了怎样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王秀荣 《考试周刊》2011,(73):57-57
时下,每当上新课程教学公开课,总有一部分同仁在课堂上教学不敢教,一味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自主、合作、探究;每当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时。老师总是一股脑儿地评价“很好”、“正确”……不敢做任何评判,生怕被别人扣上“传统教学”的帽子。结果学生的自主读成了自由读:学生的合作、探究实质上还是教师问、学生答,但学生却又不知答案对否。也许有人要问:阅读教学课堂要不要教学生?我想,问起这个问题,连问者也觉得有点失言,答案是肯定的。那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结合教学尝试,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哪些东西。  相似文献   

10.
李九林 《学苑教育》2012,(18):69-69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如何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11.
以"通过提问和理解促进学习和思考(QUILT)"为框架分析目前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发现:在准备问题环节,启动式问题引发的认知操作过于单一、引思式问题表述不够清晰;在陈述问题环节,随机发问的小问题数量过多、师生不明确需要运用的思维类型或认知方式;在激发学生回答环节,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均等、学生缺乏回答问题规则的必要训练;在对学生回答进行加工和反馈环节,加工式问题提问质量不高、反馈大都没有产生积极意义。针对每一环节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教学行为并没有发生很大的转变,存在着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脱节的现象。教师要不断反思自我和学生的缄默知识,选择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具体体现在:讲授时要清晰明了,生动形象,贴近生活;提问时发问要精心设计,叫答要善于引导;互动时要做到课堂气氛宽松和谐,把握时机,激发互动;讨论时要做到创设情景、转化生成,合作交流、化隐为显,资源共享、化零为整,拓展延伸、化显为隐;评价时要开展真实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精彩观念是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设计问题的一种新的解答,是学生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并自行思考努力做出回答的过程,是学生有勇气也有兴趣面对自己的智力冲突的一次积极的情感和理智体验。这种体验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十分有益。当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大部分老师还是以一言堂为主,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死板、被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坐以待毙。首先,教师应与教材融为一体;其次,教师要转变观念从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异议”入手,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最后,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催生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对于激发学生阅读的认知动力,强化阅读的认知操作活动,提高阅读活动效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评价反馈阅读教学效果,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给学生解疑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教学语言严密的逻辑性、丰富的情感性和灵活的趣味性;注重通过练习解决疑难问题;注重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注重适当安排热点问题和小插曲。要运用表扬艺术激发学生兴趣。要根据基础较差学生和女学生的实际因人施教,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曾强 《中学教育》2009,(4):38-43
对话教学是基于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问答教学是对话教学理念下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分析对话教学概念和对话教学理念下的问答教学的概念,形成问答教学的基本框架。通过这种框架,分析目前教师在使用问答教学时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偏差的相关对策:注重问题的真实性;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角色定位;教师无条件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追问;延长答问的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17.
以西藏大学为例,采用分层和随机抽样方法选取36节本科生课堂为样本,对西藏高校教师课堂行为进行参与观察研究.研究发现:讲授是西藏高校教师的主要课堂行为,教师讲授时间在40分钟以上的课堂占一半以上;从样本整体看,课堂讲授时间与提问次数、学生参与度相关;95%以上的教学问题由教师发起,师生一起回答或学生集体回答居多;75%的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板书占用课堂时间很少;教师基本能按时上下课,教师责任心和时间观念强.  相似文献   

18.
浅谈历史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对教师的讲述或教科书的叙述提出一些意外性的问题,使教师不知道如何解答。根据问题的特点,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史事类的问题和认识类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意外问题的原因,一是同学生的认知习惯及思维特点有关,二是同中学历史知识的特点有关。学生提出意外问题这一现象,有着一定的教学上的意义,为此,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论孔子启发式教学的三种存在形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对孔子启发形式的认识仅局限于“愤徘启发”一种,事实上“引而不发”和“开而弗达”的启发形式也同样存在于他的教学之中。确认启发教学的三种存在形式,对于克服目前仍盛行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法和“教师问,学生答”的假启发等均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wo questions. The first question is this: ‘when ought teachers to encourage or discourage students’ belief of a given proposition on the one hand (call this ‘directive teaching’), and when ought teachers to simply facilita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at proposition, on the other (call this ‘non‐directive teaching’) (cf. the work of Michael Hand)? The second question is this: ‘which propositional content should curricula address?’ An answer to these questions would amount to what I will call a ‘theory of propositional curricula content’, by providing both a means for choosing content, and a directive for teaching that content. While the answer that I give to the second question is unlikely to prove exhaustive, I still consider that it would form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swer, hence the title a ‘towards a theory of propositional curricula con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