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择校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择校现象在现阶段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择校权是学生和家长的基本人权;择校是学生及其家长追求教育公平的正当需求;择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择校是保障儿童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规范和治理择校现象应因势利导:确立学生及其家长择校的合法性地位;规范无序、失控的择校行为;逐步放开择校市场;保障公平择校的基本条件;拓展义务教育择校空间;保障义务教育择校主体权利。  相似文献   

2.
中美义务教育中"择校"问题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择校"现象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择校行为的理论基础、学生及家长的选择空间、"择校"争论与公众态度、政策与法律取向四个角度对中美义务教育中的"择校"现象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对"择校"行为应持的态度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使原本的"就近入学"面临严峻挑战."择校"现象的产生是高质量教育机会供需矛盾的结果,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短缺、教育非均衡发展策略、教育内部发展不完善以及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增加、教育管理部门功利主义不当操作造成的."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相对合理性:"择校"引发的竞争可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择校"为有需求、有能力的学生增加了选择机会.但是也引发了众多的教育问题,尤使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政府的积极姿态和行政干预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可以采取创造足够多的高质量教育机会供给、改善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改革现行"择校"制度、依法治理教育内部不规范操作行为、强化正确舆论环境等措施,解决"择校"问题,使义务教育走向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2003近十年来,我国学从中外两个角度,对义务教育择校的本质、利弊和应对措施进行了研究。西方择校制度是市场导向的结果,是政府参与的一项改革制度;我国择校制度是家长的一种自发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对家长的择校进行限制。学从不同角度对择校问题的认识褒贬不一。择校问题研究的现状表现为:认识逐步深入、多元,但理论研究不深;对西方择校问题的研究不足,评介多借鉴少;对解决择校的措施研究不足。择校问题远没解决,有关择校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择校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出我国教育制度深层次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从提高认识入手,解疑释惑,澄清是非,标本兼治,循序渐进,逐步化解择校问题。择校本身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产生的原因,究竟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是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我国特殊的现象,还是国际普遍现象?是历史现象,还是现实现象?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现象?出现择校问题,追究责任,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政府、家长各有关方面应当如何分担责任?落实到对策问题,涉及择校现象是否需要治理,能否治理和怎样治理等问题?实际上,择校是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6.
择校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每种社会现象都可追寻到其在历史文化背景中衍生的根源。本文拟对择校需求产生的文化心理追本溯源,重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官本位文化、重道轻器文化、面子文化以及人情文化来解析家长们的择校心理,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文化作用机理。现实中它们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通过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共同推进着家长们的择校需求。家长之所以择校,也是因为一定的利益诉求,而每一种文化也都体现着家长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王英男  郝春东 《考试周刊》2013,(97):166-167
择校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择校是指家长由于占有优质教育资源,主动放弃就近入学的权利,通过考试,缴纳择校费,购买校区房,托人找关系等方式,为子女选择到教学质量优异、升学率高的学校就读的自发行为。在城市,择校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校际差异大,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需求。择校为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危害了教育公平,滋生了教育腐败,加剧了社会分层,影响了社会稳定。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它的公共属性决定了义务教育只能由政府提供,因此,缩小校际差异,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通过补偿计划改造薄弱学校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美国家长择校能力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择校改革中,家长有择校的意愿,并能够通过获得择校相关信息为子女做出正确的选择。实证研究表明,家长择校改善了学生学业成绩。这一研究结论对我国学校改革中注重家长参与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有反对和支持两种观点.原因在于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家长向往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解决学生与学校的供求矛盾,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接受择校;其次建立学校评估制度,探寻为学生和家长接受的择校方式;第三政府应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10.
一、择校现象透视所谓择校就是指家长在其子女接受基础教育阶段,违背教育行政部门做出的入学规定,擅自选择学校(园)就读的一种行为。例如,我市一所中学由于教学质量较好,社会声誉较高,自然成了学生及家长首选的理想学校。可学校面对巨大生源,不得不提高报考标准,报名时已有诸多条件限制,因此许多孩子被拒之门外。可见择校行  相似文献   

11.
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现代社会是一种权利的差序格局.西方发达国家家长择校权利的实现,大多数遵循的是差序原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政府改变最初对择校限制的态度,转而制定政策让择校成为现实.择校权利的实现依赖于经济条件、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法制的完备.在我国,对待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择校政策的制定可以采取分步走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英国大选后,新任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上任伊始就开始了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改革,通过颁布《学园法案》并倡导中小学转变成为学园,鼓励创建"自由学校",取消或关闭一些无助于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机构和组织等措施,力图消除学校管理中的官僚主义,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管理学校和课程的权力,让家长和学生有更大选择优质学校的权利,政府还设立学生补助金帮助处境不利学生,以改变英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不平等和不均衡现象。英国政府简政放权促进中小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的改革措施对我国也有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实施,以及依法治国方针的确定,依法治校也受到了政府和党的重视,成为了我国教育管理的基本方针。无论是高校的外部保障,还是高校内部的管理机制,法治都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眼下,我国教育改革和法治都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高校作为承担教育发展重任的机构,必须要坚持依法办学和治校的方针策略,把高校的管理带入到一个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使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重新得到审视。法治作为一种当代社会主流控制模式,必须以深厚的道德底蕴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命题。传统的、单一的行政途径不仅不能有效解决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反而使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走出这一法治困境的关键在于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为了推进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我们应当以坚持“法律保留”原则为重心,不断完善相应的权限划分机制、权力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英国择校: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自1980年实行择校政策以来,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在逐步扩大,对教育的民主化、开放化以及社会的融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性向和能力两者之间界限含糊,导致学校挑选部分学生的标准不统一;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受到限制;操作过程中很多地方有失公平;诉讼案件增多,给学校和法院增添了负担等。面对这些问题,英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以完善择校政策。  相似文献   

17.
School choice in China is a parent-initiated bottom-up mov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payment of a substantial ??choice fee?? to the desired school, and parents?? positional competition through the use of cul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capital, before and during the school choice proces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Chinese middle class parents?? cultural capital and their efforts to help their children to accumulate cultural capital through after-school activities greatly increase their positional advantage in the competitive school admission process in China. The Chinese practice of acquiring cultural capital outside the family has to some extent extended the development of Bourdieu??s cultural reproduction theory. The widespread practice of such actions by middle class families clearly illustrates how cultural capital can be used to mainta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by perpetuating 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that lead to unequal life opportunities for differently schooled people.  相似文献   

18.
There continues to be strong international interest in reforms enhancing choice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schools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The United Kingdom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here such reforms have been taken furthest. The paper reports further data from the PASCI (Parental and School Choice Interaction) study, which is investigating over a period of years the impact of choice and competi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The paper focuses on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amongst par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hoice. Issues arising for the effectiveness movement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19.
董必武是新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法学家,他科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宪政语境下党法、党政关系,对中国宪政的内在特有品格给予了科学的界定,并亲身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探索与实践。他所倡导的"依法办事"、"党政职能分开"思想,为我党过去和现在正确处理和规范党法、党政关系指明了方向,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准市场"机制理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择校改革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择校逐渐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一个重要而有争议的话题,有研究者将这种教育改革理论上称为“准市场机制”的运作。本文分三个部分阐述择校改革的“准市场”机制理论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