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技术是现代传媒的一个重要属性,媒介技术一方面形塑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也造就了现代传媒帝国的霸权.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他一直努力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文化带来的希望和灾难.  相似文献   

2.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尼尔·波斯曼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尼尔·波斯曼作为北美传播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以及《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是媒介环境学的重要著作。这三本书都一以贯之地呈现出波斯曼对技术的谨慎、担忧和批判的态度。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中,他对技术垄断所形成的社会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透彻分析。  相似文献   

3.
姚倩 《新闻爱好者》2012,(10):58-59
虽然现代媒介技术飞速发展,但是网络媒体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却没有质的提升,反而引起了儿童们"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虽然论述过在电视媒介横行的时代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但却错误地估计了电脑带给"童年"的影响。在网络媒体异常发达的今日,这种"童年的消逝"体现在少年儿童对网络媒介的接触与使用、网络对当今少年儿童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其在呈现少年儿童形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高红红 《东南传播》2016,(10):124-126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电视的普及使得所有的信息都能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共同传播,"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童年"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电视广告作为电视媒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生动的形象、动听的音乐、精美的制作吸引着儿童的目光,同时,电视广告也将商业、消费、交易这些属于成人世界的概念过早地渗透到儿童的世界,儿童被迫提早进入成人的世界,"童年"逐渐消逝。本文通过分析电视广告对"童年"的消解,就当代电视广告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许兴 《声屏世界》2008,(1):59-59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消逝的童年》中提出了两个相应的命题: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而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的消逝。  相似文献   

6.
媒介使用与青少年闲暇生活--"离网离视"活动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代初,美国佩恩基金会开始着手于媒介与青少年研究。在讨论媒介究竟向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态度、情绪、道德行为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时,青少年的媒介使用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施拉姆提出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集中探寻了年龄、家庭关系、社会规范和青少年娱乐与社交需要等对其电视收视行为的影响。"!在众多西方学者的研究当中,尼尔·波兹曼将童年这个概念与大众媒介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印刷媒介有效地隔离开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让儿童得以享有身心健康的童年,而电视则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导致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7.
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童年的消逝>,与<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起,构成其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享誉世界.<童年的消逝>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童年,把童年看做一种社会产物来探寻其发明以及消逝.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梳理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童年"来源,结合媒介变迁史,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体现,试图唤起人们对童年文化的危机意识;并就现代媒介技术带来的"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电视人"、"技术异化低龄化"等现象,给当下媒体、学校及家庭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如今网络媒体的风靡使得童年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成人化的儿童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实,近期风靡的电视剧"小戏骨版白蛇传"正是童年消逝现象的突出表现,同时以童星作为娱乐工具的风潮会进一步促使儿童走向成人化.本文以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著名论断"童年正在逐渐消逝"为基础,分析网络媒体如何加速童年的消逝,并通过事例"小戏骨版白蛇传"分析将对童年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译本<童年的消逝>译自维塔奇书局的再版,初版于1982年.这确实是一本充满了智慧的作品.它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媒介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世界与周遭的生活.童年从何而来?又缘何消逝?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会已经到来."童年"在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中被界定为社会结构化产物,其概念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童年"的概念产生于印刷媒介,消逝于电子媒介,现又被网络媒介刻上社会变迁的烙印,但网络社会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文章根据儿童的接受实况,提出家庭、学校和媒介等应努力营造儿童享受网络童年的度空间.  相似文献   

12.
王以 《声屏世界》2012,(7):180-182
电视之所以是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能看——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然而斑斓夺目。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在媒介环境学的框架中分析电视媒体的历史和现状作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比肩而立的媒介环境学派(三者合称传播学三大学派),其理论观点的独到性、对社会问题强大的解释力和对未来的精准预见性,正越来越受到传播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波斯曼给媒介环境学下过这样的定义:"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  相似文献   

13.
波兹曼关于媒介、文化和童年的逻辑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的引言中对童年的概念开宗明义:童年并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它是一个社会性概念,是文化的产物,表现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在这个起点之上,他先向前追溯了童年概念的线索--希腊在不确定童年本质的状态下对教育的热衷和对"学校"的发明;罗马将童年与羞耻心相联系,发展出了童年意识.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学家尼尔·波兹曼所著《童年的消逝》是一部研究儿童文化的名著,该书从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角度审视了童年文化现象,为我们描述了童年概念的萌芽、形成和正在消失的过程。作者对正在泛滥的电子媒体吞噬人类童年的现状,表达了一种人文知识分子的深深忧虑。波兹曼的忧虑绝非杞人忧天,面对电子媒体日益浓厚的铜臭气味,面对色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视的发展与普及,儿童成人化的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媒介学者尼尔·波兹曼就撰写了《童年的消逝》一书。在书中他提出,成人借助印刷术将知识建立为一个体系,儿童必须经过一系列由浅入深、  相似文献   

16.
幸福在今天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电视荧屏上也涌现出了一批以表现幸福为主题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针对当下消费社会的现状,讲述了一个拯救幸福的故事,诠释了幸福的现实意义。《幸福来敲门》用充满怀旧的色彩讲述了一个温馨而浪漫的中年婚恋故事,诠释了幸福的意义。这两部剧其实质都是对迷失在物欲中的现代人进行的一次精神洗礼。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视的发展与普及,儿童成人化的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媒介学者尼尔·波兹曼就撰写了《童年的消逝》一书。在书中他提出,成人借助印刷术将知识建立为一个体系,儿童必须经过一系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才可以逐步掌握成年人的知识,进而跻身成年人的行列。而随着电视的普及,图像信息备受推崇,儿童可以通过观看电视就获取对成人世界的认知,成年人因而丧失了对儿童的信息控制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爆发的图像革命,使原有的信息等级制度崩溃,成人世界被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儿童面前.以电视为例,起支配作用的是影像、画面,而不是语言,儿童不需要具备很高的阅读水平就可理解电视的内容.电视节目不需要以儿童和成人来进行分类.这样,成人世界的秘密呈现在儿童面前,人的羞耻感逐渐丧失,童年逐步消逝.  相似文献   

19.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警示世人已进入了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当下这个全球化的、媒介融合的数字时代的确藏匿着"儿童"逐渐消逝的危机。如果以此视点审视当前国产动画则不难发现,要还原一个去成人化的、本真而纯洁的儿童世界实则不易。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的系列动画片《家有浆糊》却让我们感受到这种难得的气息。该片以淘气机灵的小学生浆糊为中心人物,为观众展示了以他的家庭和校园生活为主线的一连串喜剧生活场景,让人看到了一个并没有完全消逝的快乐童年。近年来,中国动画界始终在思考:如何秉持传统而又  相似文献   

20.
对于少儿类影视文化作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认清作品背后的本质。随着少儿版《白蛇传》的热播,其引发的争议也很多,有支持也有反对的声音。本研究以少儿版《白蛇传》为例,通过文本分析法,旨在揭示其争议背后蕴含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童年观念,即"童年消逝说"与"童年建构论"的对立。研究发现,"童年建构论"忽视了童年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于媒介伦理的批判。因此,本研究认为,为了给少儿类影视文化作品的创作提供良好的媒介环境,一方面需要媒介行业自身加强伦理规范,同时,受众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