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重新梳理哈姆雷特的情感,可以使我们在理解莎士比亚的不朽剧作《哈姆雷特》时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发现:1.哈姆雷特在情感上更多的是对父亲的依恋,这种依恋正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普遍意愿,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2.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情感爱恨交加,并非恋母情结,而是原罪意识;3.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复杂多变的情感使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
不同依恋类型对个体发展影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恋的研究是西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主导理论之一.依恋是个体对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探讨广义依恋类型对认知品质及应对策略、人际交往(同伴、恋人、亲子)、人格发展三个方面的影响.近20年来依恋研究在不断发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谈谈师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谓之师爱,它是一种教育爱,是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等共同研究的对象,形式上具体表现为一种工作热情。它是一种足以使学生依恋且能对其心理产生强烈刺激的肯定性情感,同时,也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必备的心理品质,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依恋是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持久的情感联结。研究表明,早期依恋的性质深刻地影响着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本文主要以依恋的研究历史为线索综述依恋概念的提出、依恋形成发展理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简单提出在依恋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地瓜飘香     
陆遥 《新读写》2013,(10):27-28
作者用悠长舒缓的笔调,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对地瓜的喜爱,这种乡土情谊和家园式的咏叹,给人一种既浓又淡的感觉。由于作者在地瓜这样一种朴实无华的食物中注入了依恋和怀念的情感,所以让读者感到美的不光是他真挚的文字,更是他对纯洁质朴情怀的向往,读来令人倾心不已。  相似文献   

6.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屡次出现对日暮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他对日暮的一种依恋。本文把这种依恋概括为“日暮情结”,并依据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分析这种情结的生成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这种依恋其实就是其心路历程的“变形”体现,也是其个性特征的体现、理想人格的体现。因此,陶渊明的这种日暮情结,实际上就是他理想化境界失落后的一种“期待”及其理想人生的“投影”。  相似文献   

7.
诸多观察和研究都表明,情绪情感是人一生中出现最早并且对以后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心理现象之一。而幼儿情绪情感最突出的表现则为依恋。依恋是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联结,它就像一根纽带把幼儿与其父母等主要教养者密切联系在一起。依恋这种感情的心理背景是安全感,依恋形成以后便成为幼儿与他人交往的安全基地。儿童一旦与他的依恋对象分离,便产生一种分离焦虑,即由于安全基地的消失而带来紧张和不安。因此我们便可以从中得知幼儿之所以在刚入园的前几天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并不是他们故意哭闹,这与其心理需求及情绪情感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新生幼儿的入园工作。一、提前家访,消除幼儿的陌生心理一般来讲,大多数幼儿园都是提前招生,但却在幼儿入园后进行家访。这样幼儿一方面要忍受与亲人“分离”的痛苦,一方面又要与“陌生人”在一起,面对双重压力,幼儿只能用哭的方式来“抗议”。因而,幼儿园应在入园前做好分班工作,这样班级教师就可利用节假日对本班新生幼儿进行家访。家访时由于教师处于客人的角色,因而幼儿大都能接受。教师可用亲切的话语与幼儿交谈,对幼儿讲些幼儿园有趣的事情及幼儿园的建筑及活动设施,让幼儿有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然...  相似文献   

8.
自然是威廉·华兹华斯眼中一道永具艺术魅力的风景线,也是诗人情感的源泉.但是,如果深入他诗歌中描写自然的深层意蕴,就会发现他对自然的歌咏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自然的依恋,而是蕴含着对超自然事物的体验和敬仰,而这种对超自然事物的情感就是一种宗教情感,是华兹华斯诗歌中更为本质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父亲与儿童     
父亲与亲子依恋一种特别流行的文化成见是婴幼儿有一种相对惟一的与母亲的依恋,母婴关系被认为是婴儿最初社会化的基本需要。但与这种观点相反,最近的研究揭示,在生命的第一年内就存在婴幼儿与父亲之间的大量的强烈的依恋。这些依恋清楚地表明婴幼儿对父亲行为的兴趣。比如,依恋父亲的婴幼儿会花很多时间看他的父亲;当父亲离开或进入房间时,他的行为反应会很活跃,并经常作出移动表明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一个新的弱势群体随之产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情感支持,留守儿童易出现心理问题.依恋是儿童和主要照料者之间(主要是父母)的一种亲密情感联结,研究表明,早期依恋的性质深刻地影响着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本文通过描述儿童依恋的理论、依恋类型及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11.
年轻的父母可能会突然发现,以前不管谁抱都可以的宝宝开始“认生”了,并且当妈妈离开时还会以哭闹来抗议。此时,父母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如小时候懂事了呢?其实,这是孩子依恋发展的一种表现,依恋是指孩子与特定的人形成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孩子最初的依恋对象是与之朝夕相处的抚养者,一般为母亲。依恋是儿童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性情感。研究证明,早期依恋关系的性质对儿童将来的心理发展有长远的影响。父母应该了解儿童依恋的发展过程,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0个月~3个月依…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分析讨论了《史记》中所蕴涵的情感魅力的具体表现及其生成原因,认为在《史记》一书中,无论是司马迁直接的议论抒情,还是他所使用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都鲜明地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而《史记》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既与司马迁对史学创作中情感作用的理性认识有关,也与他确立的著史目的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正>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沉的情感,是人们对自己家乡和国家的强烈依恋和归属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更是一种社会共同体的情感。“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家国情怀既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4.
影响班集体内聚力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班级集体内聚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班集体成员的情感关系。内聚力高的班级,其班级成员的彼此认同感强烈,彼此间对成功与失败有共同的感受,为他人成功而高兴和自豪,对受挫者深表同情,并帮助他战胜挫折取得成功。这样,班集体成员之间彼此依恋和帮助,班集体内就会充满友情和欢乐。  相似文献   

15.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提倡回归自然,表达人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追求新的审美情趣,开创了一代诗风.在华兹华斯的作品里,对自然的咏叹是永恒的主题,但在他以情感体现自然的过程中,也包含了无限的理性内容,因而是合情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语言尤其是方言,常常成为作家故园情怀存储和释放的载体。陈忠实吸纳方言土语的文学书写动因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追溯到他强烈的母语方言情结,这种情结与他对乡土家园的情感依恋密切相关,不仅蕴积在他的小说语言中,还无意识进入他的散文书写,甚至能突破诗歌文体的禁忌。  相似文献   

17.
原始时期人类作为现实主体虽然尚未发展出自我意识,但他在实践的意义上已经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但物我在原始同一中通过实践而呈现的差异性及其联系已经潜伏在人类意识中.通过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早期人类精神世界中孕育了对自然的相互矛盾的两种心理倾向,即依恋的倾向和征服的倾向.这两种倾向在原始宗教及其形式中通过主体的意指性活动中获得了一种现实的张力.原始宗教中蕴含的人对自然的矛盾关系,使得原始宗教在孕育了体现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科学的同时,又孕育了体现人对自然的情感关系的艺术和诗.  相似文献   

18.
唐代知识分子怀着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来长安寻求政治出路。他们对帝都长安的向往与依恋渗透着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从而内化成为一种"恋京情结"。从那些贬谪出京诗人离开长安时不舍与悲怨交织的心态,以及离开长安后对长安的思念与怀恋中,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对于代表着皇权的长安,有着一种"葵藿倾太阳"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初、高中语文教材都有收入.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参(七年级下)认为: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家园,他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自由、最幸福的生活,<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情感起伏为线索,表述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表现了徐志摩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显示了"五四"民主精神.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参(第一册)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没有什么重要的思想内涵,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有强烈的共鸣,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因此,这篇诗作的课堂教学重点是诗歌形式美的体验和欣赏.  相似文献   

20.
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在归纳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依恋对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依恋对象是婴幼儿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婴幼儿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依恋安全性是导致情绪调节策略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婴幼儿依恋具有情绪动机功能和促进儿童对情绪的理解的功能。依恋的这些功能促进了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文章还依据这些心理机制归纳了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