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乡村场域作为天然的劳动场所,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最佳文化场域."文化回应性教学"对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教学的价值,在于启发学校利用现有资源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根据学生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强化教师劳动教育教学的实施.与此同时,"文化回应性教学"在乡村学校劳动教学中的实现需要依赖教学...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角色认知来看,服务乡村发展是职业教育自身的历史传承,面向乡村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融入乡村振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使命担当。从角色预期来看,职业教育需要立足乡土人才规划建构人才培养新体系,聚焦乡土人才培育建构人才培养新内容,服务乡土人才成长建构人才培养新渠道。基于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主渠道"、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产业培育企业成长的"助推器"、乡土文明传承创新的"能量场"这样的角色定位,职业教育应在组织形态上从学校向平台转变、在办学定位上从面向向适应转变、在发展模式上从合作向融入转变、在参与路径上从推动向共治转变。  相似文献   

3.
学校课程建设是在物理与社会空间中开展的课程资源特色化开发、序列化建构的教育实践.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的课程建设蕴含着特定的空间权利及空间哲学问题.现实的乡村学校是嵌入乡村的,拥有特色化的课程发展空间,但在价值定位上却是逃离乡村的,在课程建设中漠视甚至吞噬着乡村取向的课程发展空间,由此形成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空间悖论.为消除上述悖论,乡村学校需要立足本土知识与儿童经验,建设乡村学校优质课程;同时要整合地方经验与开放空间,拓展乡村学校课程视域,还要加强课程知识转化与价值建构,改善乡村儿童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4.
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留在乡村的根本之路.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知识分子属性完整呈现的需要,是乡村教师社会功能效用充分发挥和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需要.乡村教师面临融不入乡村的巨大困境,乡村文化隔膜使乡村教师在精神上难以和乡村沟通,出现了乡村与乡村教师心灵关联被阻隔的"失心"现象;生活交往的相异性、单一化和表面化,使乡村教师在生活上出现了和乡民联络障碍的"失联"现象;乡村教育情感弱化使乡村教师失去了对职业的忠诚热爱而出现了"失业"现象.乡村教师乡村融入之困的纾解,要以"文化共同体"自觉实现精神融入,要以"场域与惯习"重构实现生活融入,要以"职业情怀"养成实现教育融入.  相似文献   

5.
推进共同富裕需要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乡村教师的群体性成长。实践中,市域范围通过推进名师乡村工作驿站建设,建构了名师服务群体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助力了乡村教师循证实践能力的养成和乡土课程资源的建设。这种模式促进了名优教师专业资本对市域乡村学校的全覆盖,有效调动了多方资源支持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乡村地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推动乡村学校课程改革,凸显乡村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目前乡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要打破现实困境,需要提升校长领导力,形成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完善课程开发体系,不断建构成型;营造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相似文献   

7.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美育是激发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定位。美育教学在农村普遍存在学校对美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乡村美育师资力量薄弱、乡村学校美育课程开发不足、乡村学生学习动力不强等问题,由此导致乡村学校美育总体发展滞后,美育教育质量不高。基于以上问题,通过深化顶层设计,重视美育教学价值;加强教师培训,提升美育师资队伍;深挖课程资源,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契合学生需求,增强学生内生动力,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促进乡村学校美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教师对于乡村教育职业特性的适应程度直接影响其专业发展。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普遍面临着"自身"与"场域"脱节的困境。为此,应立足于乡村教师所在场域的特点,结合其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取向,通过重视场域引领制度支持,基于场域实践加强高校辅助以及依托场域情感引导的舆论宣传等途径,结合场域内外多维力量,提高乡村教师的场域适应性,更好地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进行综述,形成如下基本认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乡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其实现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秉持系统思维、解决供需矛盾。在学生发展层面,既要注重提升乡村学生学业能力,又要关照乡村学生精神世界,实现乡村学生生命整全发展;在教师队伍层面,要解决教师流动问题,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完善师资配置政策,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在课程层面,要秉持在地化教育理念,注重乡土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学校课程创新;在教学层面,要注重技术赋能和学校治理改进,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专业资本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与专业素养的重要研究视角,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深陷专业发展受限、社会关系网络断联、职业话语权消解等专业资本的流失困境。重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资本,持续推动专业资本的有效增值,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与满意度,实现边远、偏僻、贫穷地区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乡村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基于乡村场域的“小而美”的价值优势,地方政府应联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建共享数字资源,拓宽人力资本提升途径;重构教育生态场域,保障社会资本长效积聚;实施教师“在地化”培养,助力决策资本稳健成长。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乡村教师支持系统经历了从"不足模式"到"拟合模式"的路径转变."不足模式"注重以物质条件吸引教师赴乡村工作,然而大量教师在乡村社会空间历经种种挫折之后选择离职."拟合模式"则立足于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空间的契合,通过专项支持消解社会文化与地理环境的落差,发展教师共同体,营造支持性的学校组织环境,发展基于场域的实践,优化乡村教室教学空间,使教师扎根成为立足于乡村教育的在地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广大乡村儿童接受公平优质教育提供重要保障,是夯实乡村振兴人力资源基础的根本途径。对西部四省(区)的实证调查发现,小规模学校仍面临发展困境,包括:生源危机与学校萎缩并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较低,特别缺乏扎根乡村的优质师资;育人过程全面性不足,课程教学脱离乡村实际;教育质量令人担忧,削弱乡村振兴人力资源基础等。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城乡融合发展认识不足,学校发展目标偏差;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和师资政策缺乏对小规模学校的实际关照;发展方式未与乡村场域形成互构;学校治理缺少与乡村社区联动等。各级政府应从优化办学理念和布局、完善义务教育财政和教师配置政策、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变革学校治理模式等方面促进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学校组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乡村学校课程领导的组织机制不健全现象比较普遍,虽然不少学校对教师课程领导的赋权、增能、承责、协作、分享有一定要求,但多数教师崇拜"行政化的专业权威",校长课程领导仍占主流,难以实施分布式课程领导。教师课程领导的落实需要学校从组织架构、制度规范、团队建设等方面去促进组织文化的自觉。课程改革需要有教师课程领导场域,需要营造协调合作、自由创新、规范共享的组织文化,赋予教师专业领导角色和课程领导职责。  相似文献   

14.
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不竭动力,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情意发展存在专业理想不够坚定、专业情操不够高尚、专业性向不够成熟、专业自我认识不足等问题。解困之路径:一是明确乡村教育目标,坚定专业理想;二是树立乡村教育价值观,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三是参与乡村学校文化建构,重拾专业自信;四是挖掘乡土课程资源,形成语文教学风格;五是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实现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5.
乡村首席教师是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领军人物,也是乡村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推进人。乡村首席教师课程领导力即他们在课程开发、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所发挥的专业影响力。乡村教师传统课程角色的转变、乡村地区乡土课程资源的挖掘及乡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离不开乡村首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发挥。然而,由于乡村首席教师岗位计划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其领导力的发挥仍面临认知偏差、意愿不强、能力弱化、保障欠缺等问题,阻碍首席教师深度参与课程活动。基于此,各利益相关主体应为首席教师赋权增能,以强化首席教师课程参与意识;通过精准培训,提高首席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加强组织保障,激发首席教师课程领导热情;以问题为导向,寻找首席教师课程领导的抓手。  相似文献   

16.
目前苏北乡村教育陷入了一些困境,进入了"死胡同":一是苏北乡村教育背离了改造乡村这一根本目的;二是乡村学校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办学价值观错位;三是乡村教师被忽视,失去教育热情.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观对当前苏北乡村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摆脱苏北乡村教育困境,必须立足根本,让乡村教育回归乡村;要拓宽空间,建立乡村学校体系,重塑价值,激活乡村学校的功能;要以人为本,改善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的乡村情怀和改造乡村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学校与社区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但近年来,乡村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出现障碍,部分学校与社区完全隔离开来。笔者在对湖南大金村小学进行田野调查后发现,全能型社会时代的大金村小学在探索学校与社区有效互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实行学校管理村社化、教学场域开放化、教学方式实践化、教师来源本土化、人才培养社区化等。为了促进当代乡村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改善,笔者建议:重新建构农村教育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乡、村各级组织的办学积极性;加强思想宣传与教育,明确学校和社区在乡村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拓展学校与社区沟通的渠道,营造学校与社区良好互动的氛围;学校要密切关注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努力为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乡村学校、乡村社区与教师自身是乡村教师生活依存的三维空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分别体现着乡村教师的教育专业职能、公共服务职能与反思引领职能。然而,新时代乡村教师生活存在着向城性、同质化与边缘化现象,需要在空间上实现由传统学校场域向乡村学校、乡村社区、教师自身等多个空间转换,切实体现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性、服务乡村的公益性与自我发展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在所调查的5所乡村学校中,师生的乡土文化传承总体状况不理想。乡土文化传承态度均值高于文化实际践行,教师与学生在乡土文化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鉴于调研的数据,教师和学生要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教育支持。对于学生,要基于耦合理念实施多维度教育;对于教师,要基于地方性知识,从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多元文化品性以及乡土知识教学转换能力方面提供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界对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认识主要从出生年代、工作场域、性别结构、户籍来源等社会人口学特征进行描述,缺乏更深层次的特质分析、文化考察和伦理观照,存在一定的逻辑缺陷和价值缺憾。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审视,承载鲜明代际特征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不仅是“在乡村从教”的中坚力量,还是“为乡村而教”的价值践履者,更是改造乡村的公共知识分子。新生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在此基础上优化行动路径,具体包括:精准识别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代际特征,构建政策支持的瞄准机制;高度重视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地域融入,涵育安心从教的场域合力;唤醒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使命担当,重塑“一村之师”的新乡贤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