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治理语境下的社区医疗服务政府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政府主导社区医疗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对政府主导社区医疗服务提出质疑.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践调研,提出以政府治理取代政府主导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尝试性地引入社区医疗服务多元治理和元治理理念,提出政府治理社区医疗服务的期权模式.利用弗里德曼提出的教育券模式设计一个以居民为持有者,社区卫生机构为出售者的社区医疗服务期权,通过政府的元治理使具有共同目标的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实现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责任.将期权定价模型引入社区医疗服务期权费定价,利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测算按人头支付的期权费,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社区治理面临一个全新的行政生态,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社区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出现。社区协同治理是对传统社区管理困境内生出的创新路径,是多元主体在行为上的协调与合作和在功能上的互补与整合,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并朝向社区"善治"的目标迈进。本文在分析了社区协同治理的内涵的基础上,进而分析了社区协同治理中政府角色探析的价值,认为政府在社区治理中扮演指导者、供给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社区治理面临一个全新的行政生态,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社区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出现。社区协同治理是对传统社区管理困境内生出的创新路径,是多元主体在行为上的协调与合作和在功能上的互补与整合,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并朝向社区“善治”的目标迈进。本文在分析了社区协同治理的内涵的基础上,进而分析了社区协同治理中政府角色探析的价值,认为政府在社区治理中扮演指导者、供给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一种新模式、新要求。目前全国不少社区在尝试推行这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但在推行中存在着误区,制约着社区网格化管理推行的效果。厘清误区,转变政府角色、挖掘社区资源、鼓励公众参与,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局面,才能使社区网格化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发生转变,其特征生动地反映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之间,同时对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治理理论背景下,从"多中心治理"视域探寻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具体路径,有利于构建起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局面,形成多元主体深度交融的体系与机制,从而平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与量,有效化解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6.
明确了业主才是社区的主人,分析了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特征,构建了以业主委员会为中心的社区治理模式,针对该治理模式的有效运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订单培养多元主体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在开展订单培养实施过程中,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培养合作的一种形式。本文通过对多元主体校企合作特点分析,结合学院案例,探讨多元主体校企合作的构建及实施策略,提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智慧社区既是社区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模式,也是城市社区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文章结合广西南宁智慧社区建设的实际,分析南宁市在构建智慧社区中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根据智慧社区的构建原则,从多元主体力量、顶层规划、信息化基础建设、文化、人才库、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联系六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推动南宁市社区更好地向智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区治理是利益相关者通过面对面协商,求同存异、互利互惠、和谐共进地解决社区公共问题的过程,其实质是建立在社区公共意识和社区认同基础之上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理顺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治理社区的结构体系,充分调动政府、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一起打造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相似文献   

10.
李翠敏  徐生权 《情报杂志》2022,41(2):134-139,197
[研究目的]以往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多将舆情演化的动因归根于社会问题,这种笼统的社会问题归因有将舆情演化机理“黑箱化”的嫌疑,也阻碍着研究者对其真正机理的追寻与理清,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舆情演化的过程性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可能。[研究方法]以“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为网络舆情个案,以行动者网络为分析框架,识别出舆情中的多元行动者,并跟随这些行动者,揭示舆情的演化过程。[研究结论]研究发现,网络舆情的演化是人与技术等多元异质行动者参与、行动的过程。网络舆情演化的内在机理则源于多元异质行动者行动逻辑的联结与冲突。网络舆情的治理可以从打破“行动者网络”的联结与化解行动逻辑之间的冲突入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作为价值基础,基于科学性研究的逻辑,着重分析社区治理实践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并从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层面,探讨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多元参与、协同共治机制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治理权力向下转移和多元分享的过程,同时也是治理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的过程。建构"城市治理生态"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苏州纳米产业发展和区域治理的实践代表了这一治理趋向。充分引入多元治理主体参与,能够实现不同主体之间正向外部性的聚合和放大,增强治理的动态开放性。权力下行后,行政部门转而关注市场和社会力量形成自组织的治理平台培育,以期实现治理要素的互补性匹配,进而共享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复杂矛盾和涌现出的新问题对城市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结合我国国情和现实情况,学习国外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转变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城市社区内部各主体的作用,使城市社区治理走向协同自治,进一步加快我国城市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4.
叶良海 《大众科技》2015,(3):215-216,219
从城市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意味着一种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变。依据政府行政力量和社区自治力量的大小,可以将城市社区划分为治理缺陷型、政府主导型、合作型和自治型社区。城市社区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受制于取决于政府行政力量和社区自治力量两个变量的大小,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治理在选择政策工具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抉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作为基层民主领域一大创新的城市社区网络论坛获得蓬勃发展。基于杭州市大浒东苑社区的实证调查显示,社区网络论坛与城市社区治理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和内在作用机理。社区网络论坛为民意表达创建互动平台、为密切社群关系架设了沟通桥梁,推动了社区治理自治。高度重视社区网络论坛的发展并抓好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多元治理增强社区回应力、创新议题并建立利益表达机制等一系列建议与措施,有助于推进社区网络论坛有序发展,以最小的治理成本实现最大的社区治理效益。  相似文献   

16.
《学会》2015,(5)
公众参与作为社区治理中多元主体的重要一方,已经有了诸多的基层探索实践。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街道作为老城区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以"弄管会"为主的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选取该社区作为个案开展研究,运用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对湖南街道老弄堂中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模式、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为老城区社区治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对南宁市新竹社区的深度访谈与调查,发现因社区治理主体难以有效融合、长效的治理机制尚未构建、社区自组织能力较弱等治理难题,阻碍了民族地区实现社区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目标。为推动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发展,本议题从社会组织能力培育、长效机制构建以及社区自治能力提升三方面提供解决思路,旨在从整体上提升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相似文献   

19.
信任在知识型企业网络组织中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信任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基于知识的经济中,信任是不可或缺的。作者认为信任是一种治理/激励机制,信任基于个人关系,信任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制度,信任具有战略价值,在知识型企业网络组织中信任是企业和企业行动者之间合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治理理论是一个组织框架,我国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就部分包含有对"治理"的探索.也就是说,中国社区治理问题并不是新近才冒出的一个词汇,而是在扩大基层民主这一背景下出现的,这是中国在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探索的一个突破.然而,我国在探索社区治理的实践中,暴露出社区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社区治理结构不健全,社区自治能力不足,立法及法治理念滞后等问题.考虑到社区自治性不足和法治环境脆弱的实际,将法治框架置于社区治理过程,通过法治下的社区治理,使公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成功分离,建立一个社会力量与政治力量相互制衡的新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