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哈贝马斯试图改变孤立的、个体独白式认同的主体哲学模式,探讨主体间的对话和交往关系,认为言语对话和交往行为为实现主体间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创造了一种可能的条件。因此,哈贝马斯在语言的对话与交往中引进批判反思的理性原则,确立起主体间交往的有效性规范,为实现可能理解和彼此认同创造一种普遍的条件。正是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提供了一个通过语言交往实现自我认同的解释框架,从而奠定了自我认同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个体化社会的伦理困境呼唤着一种关系范畴的承认转向。基于泰勒的现代认同理论与霍耐特的承认思想,建立一个承认与认同交互建构的理论模型,有助于对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伦理关系进行系统性反思。承认的教育以爱、权利以及价值为媒介,在意义、责任与尊严维度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持有积极自我实践关系的学生又通过三种承认方式反向塑造教师的专业认同。教育承认成为教育共同体中各主体实现认同的互构进而发展为理性个体的构成性前提,也为一种超越承认的主体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相当多的作品都呈现了知识分子自我的身份认同与革命、与民众的密切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身份认同存在一个逐渐演变的轨迹:"五四"及20年代前半期体现为自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危机;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体现为革命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左倾;抗战及四十年代则体现为人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困惑。总之,知识分子自我、革命、人民是我们理解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以及精神特征,体现了知识分子身份的不同与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自我认同的职业认同研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职业认同成为西方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主题。综观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职业认同与个体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以下三种基本观点:职业认同是个体全部自我认同的组成部分;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认同的表现,包括职业个性理论和主体性理论;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认同的形成和运用过程,包括自我概念理论、框定与折衷理论和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基于自我认同的职业认同研究为判断生涯指导干预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吉登斯"自我认同"论的学校管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登斯是当代社会学大师,他的自我认同理论为解释与解决现代性条件下的自我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教育社会化的根本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同.建设和谐校园、开发自我认同资源、化解自我认同危机,指导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选择是现代条件下促进学生自我认同的重要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技术自我"这一概念由学者罗奇·卢皮基尼提出,并形成了一个有关"技术自我"的研究领域。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和技术二者之间日益密切、甚至边界日益模糊的关系对人类如何理解自身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亦即关注在技术的语境下,人与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对自我和身份认同等相关理论产生的影响。文章的目的在于梳理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资源以及当前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挖掘身份认同理论中诉诸记忆的说明以及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中有关记忆的理论,表明记忆理论对"技术自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这一研究领域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对其进一步的考察将会有助于"技术自我"的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7.
现代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全球化的兴起与深化极大地改变了权力的内容与形式。全球化时代表现为分散化和无形化的权力改变了外交的方式和内容,为公共外交这种新的外交方式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理论支撑。公共外交作为一种"赢得心灵与观念"的重要手段,成为全球化时代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平台。公共外交不仅有利于国家自我认同的展示,而且可以促进与他者的认同,并对国际社会共有观念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创作与认同的关系和批评与认同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创作中的认同体现的是创作主体的创作姿态,创作主体如果不以认同他者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就无法创作出能够为读者接受的作品。就读者而言,如果不求得与创作主体意识和文本所体现的意识的认同,也难以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或批评;而要达到这种认同又必然面临种种困难:各种意识的不统一性、语言媒介的模糊性等等,意味着在批评视界中应该期待相对的认同,而不能追求绝对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由叔本华、尼采奠基的以个体理解、体验和把握自我生命为基本原则的生命哲学为审视青年自我认同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青年自我认同问题的提出源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反思。对生命现象的曲解与误认使青年陷入自我认同困境。要克服自我认同困境,须走出价值虚无,澄清与回归生命本真,肯定生命、超越生命、威恩生命。  相似文献   

10.
以身体进行个体认同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个体认同现象。身体对于个体的本体作用以及与个体的对象性关系使身体在个体的自我确证和体认中处于重要地位。个体认同对于"安身立命"的意义、身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符号化和资本化,使身体成为个体"自我"的核心要素。以身体进行个体认同使个体意识发展和完善,但是现代社会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个体的有限性也使它可能对个体产生负面作用。以个体的尺度处理好三种基本关系可以使以身体进行的个体认同朝着有利于个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我认同危机在当代是个真实性命题,查尔斯.泰勒从构建不可逃脱的框架出发,认为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时代缺少能够提供道德根源的框架。道德框架的缺少同主体趋向根源这个不可逃脱的框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自我认同危机。替代性道德根源理论是泰勒对自我认同危机解决的最初尝试,尽管泰勒的研究并没有解决当代认同危机,也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道德框架,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就中国民族唱法的本质来讲,其在国家意识主导下的身份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文化观念传统驱使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从中国民族唱法诞生后的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与群体-阶级身份认同的功能,中国民族唱法在发展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到中国民族唱法多元风格的多重身份认同,再到新世纪民族音乐的以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为主的多元身份认同。中国民族唱法的每一次风格转嬗,其背后所潜藏的正是中国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规约与社会文化宰制下主体追寻自我身份的历史。因而对于中国民族唱法的身份认同阐释本质上也是对中国民族唱法主体性成长的有声解读。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是变革的时代,关注变革世界中的教师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发展主题。面对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也遭遇种种危机:如“理论的圣职”与“实际的卑职”间即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间的矛盾、“理想的完人”与“生活的凡人”间即社会期待与自我体认间的冲突,以及“理性的强者”与“感性的弱者”间即时代挑战与自我素质间的失谐等。职业自我认同是教师职业成熟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应对自我认同危机,需要教师教育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14.
教师自我认同:危机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变革的时代,将不确定的关系注入教师的生活。生活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性世界中的教师遭遇到自我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同一性的解构、教师自我归属感的匮乏、教师自我意义感的丧失。建构学校共同体、真正赋权教师以及提升教师生存境界等是让教师走出危机的可能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领域,当代大学生享受着信息传递带来的便利和幸福,同时,自我认同也面临着虚拟角色与现实角色的混淆、虚拟世界中的自我迷失和人际交往中的网络依赖。在新媒体时代下想要深入了解大学生自我认同,就要求我们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和新媒体的特点,从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媒体主导思想的引导、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彼得·凯里的小说创作有对殖民历史、民族主义的反思,有对澳大利亚当下幸福生活方式神话的解构,有对现代澳大利亚人自我认同的探讨。追寻凯里小说中的认同迷踪,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国家认同如何从含混走向澄明,民族认同如何在危机中出现转机,文化认同如何在困境中走向超越,自我认同如何关联现代性反思和现代人的焦虑。从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反映的殖民历史和认同现实,以及澳大利亚历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三个方面分析缘何可以从认同问题入手来研究凯里的小说。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族群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多元文化区域,历代中央政权一直努力建构一种中央与地方、主体族群与边疆各族群能够和谐发展的结构体系,这种关系结构正是现代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这种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是中国历代中央政权边疆政策带来的结果,其成果和模式就是中国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边疆行政政策,它所呈现出的中国政治的智慧,中国的文化兼容以及边疆族群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回应和文化回应,即大一统之下的国家认同与地方族群认同有机结合的二元模式,它保障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中央与边疆地方的关系和情感连接。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的多重攻击下依然保持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态,土司制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结合对认同理论的当代意蕴梳理,通过对三例大学生典型案例分析,反思我国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现状。认同理论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自我认同是个体人格建构的地基,个体对自我角色身份的认同、对他人的认同,均立足于自我认同的基础之上。同时,在认同理论视阈下衡量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三个标准尺度,即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大学生优良人格,以及促进大学生人格的正向自我发展能力,并提出在认同理论视阈下推动我国大学生人格发展成熟与完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日据时期台湾底层人民的遭遇,台湾人的民族性格、身份认同问题,以及更广阔的文化上的“孤儿意识”一直是台湾文学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亚细亚的孤儿》中知识分子胡太明忧疑苦闷的生活历程。本文以胡太明为典型,从殖民社会中矛盾苦闷的知识者和身份认同的悲剧性悬置两个方面探析在特殊的台湾经验背景下,在现代与传统的纠结中,在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与探求中,“自我”在冲突中如何被击败而最终走向悲剧性的幻灭;并试分析胡太明作为日据时期典型现代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以建国初期云南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为具体案例,进而研究西南民族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的历史和现实定位,这是理解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意识最为重要的前提。中国传统的文化穿越了民族界线,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想象基础,而近代民族国家的危机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国家认同。正如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以剽牛、盟誓、立碑这一近似原始的仪式,反映了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多元性和民族性,这正是现代中国各民族国家认同的一个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