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驱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杰  金海 《资源科学》2015,37(7):1384-1393
本文基于DEA-ESDA-GWR研究框架,全面分析了2000-2012年长江中游地区41个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总体特征、区域差异以及时空演化格局,探究了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外商投资水平等5因素作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差异性显著,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相一致的不平衡性;2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表现强烈的空间关联特征,2004年以前表现强烈的空间正相关,2004年以后演变成强烈的空间负相关,各城市随年份演进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3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变化是各影响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城镇化水平、吸引外商投资水平对城市建设用地效率产生的影响以2008年为分水岭,影响由负变正。其中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吸引外商投资水平是造成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与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空间分异视角下中国碳排放强度的Markov稳态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外生分组无法准确地刻画区域碳排放的分异状况,从而不能有效地反映碳排放的演进趋势。在考虑空间地理因素驱动下,通过PS收敛方法确定中国30个省区市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异类型,进一步利用Arc GIS 10.0构建Markov转移矩阵分析时空分异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流动性,揭示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格局和动态演进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格局演进存在5种分异类型,不同类型区域的碳排放强度跨区域状态转移发生的概率较小,低和中低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整体上将向低与中低碳排放强度水平的长期空间均衡状态演进。在此结论基础上,提出建立分区域有重点的碳排放强度空间预警决策系统,评测全国各省区市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异情况,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3.
研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200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并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3年,中国省际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率呈上升态势,但效率不高,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中国省际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空间自关联性,且局部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表现为综合效率空间格局变化不大,纯技术效率总体空间格局变化显著,规模效率空间格局与综合效率趋于一致;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演变主要受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区位条件、土地市场化程度等6个因素影响,但各个因素在不同研究期的作用大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盖美  吴慧歌  曲本亮 《资源科学》2016,38(7):1336-1349
水足迹从消费角度建立了水资源利用与人类消费模式的联系,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系统的直接占用,是当前测度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影响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本文基于2004-2013年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SBM方法分别计算了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通过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来分析水资源效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在不断缩小,且有收敛趋势;借助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10年间,沈阳、大连、鞍山及盘锦的水资源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水平均较高,阜新和朝阳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均位于全省最低水平;地理位置分布整体呈现中部内陆至南部沿海向东西两侧逐渐递减的特征;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处在逐渐提高的状态,各城市相对效率值差距在不断缩小。利用聚类分析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时空分异研究,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显示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集聚分析显示,高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如大连、鞍山、盘锦等地区;低低集聚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阜新、朝阳、葫芦岛;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一般分布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之间。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低低集聚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提高周围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非径向、规模报酬可变的Super-SBM模型对2005-2019年中国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同时进一步探究了其动态跃迁类型及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呈波浪形的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高-高(H-H)集聚、低-低(L-L)集聚类型的省份居多,并表现出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阶梯型分布规律;时空跃迁类型表现出高度的空间稳定性,即时空演变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我国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动态演进规律,进而为推进区域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基于SBM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中国海洋经济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洋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可以掌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投入产出状况,为推动海洋经济朝集约化方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1-2012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海洋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其跨期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刻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演化阶段及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海洋经济效率值明显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考虑非期望产出对于经济效率的测度具有明显影响;②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格局上呈现由2001年研究初期的南北高,中部低的特点演进为2012年研究末期的北部围绕天津,中部围绕上海,南部围绕广东的三极格局;时序演化方面,2001-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效率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效率类型呈现由无效向有效转变的特征;③沿海各省区的海洋经济效率区域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省际海洋经济效率演变特征各异,可以划分为平稳型,上升型,下降型和波动型四种类型;④海洋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均呈缓慢上升,技术进步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明显,省际间除广西,河北和江苏外,其余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呈上升趋势;⑤2001年以来中国海洋经济效率演化经历了波动下降(2001-2005年),转型(2005-2008年)和提升(2008-2012年)三个阶段,各演进阶段的驱动机制不同,分别受海洋资源驱动,政策驱动和市场技术驱动.  相似文献   

7.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探究2017—2021年该地区环境治理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其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湖区环境治理综合效率呈现“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的空间格局,且县域差异明显,主城区效率值优于其他地区;(2)湖区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偏低,仅2019-2020年有所增长,且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交错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对环境治理效率正向驱动效果明显,而第二产业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种植结构和有效灌溉面积与之呈负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论,从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3个方面提出提升湖区环境治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Theil指数、ESDA-GIS、规模-质量耦合矩阵和相关分析,从时空态势及影响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流质(ITFQ)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1中国区域ITFQ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为核心的核心-边缘格局。与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不同,地带间差异是我国ITFQ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从全域空间分异来看,ITFQ的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局域空间分异,LL区主要在西部地区,HH区主要在东部的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HL和LH区数目较少;3规模-质量耦合模式上,东部地区主要为高耦合发展模式,中部、西部大部分处于低耦合发展态势,非耦合型呈现出高质低量型向高耦合型、低质高量型向低耦合型发展的态势;4交通通达度、地方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水平、旅游目的、重游率、客源结构是影响ITFQ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9—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ArcGIS可视化工具对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GMM动态面板模型检验绿色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时序上呈现"低效率大差异"向"高效率小差异"的时间演进趋势,省域"高效率"省份占比逐渐增大;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和"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T型绿色创新格局基本形成,省域"低效率"省份主要来自中、西部;研发强度、产业规模和劳动者素质对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也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显著,政府支持、市场竞争均与绿色创新效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影响着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与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空间自相关,探究2002—2017年中国1741个县级行政单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聚集格局,并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在时空双重维度分析县域碳排放脱钩的空间趋同效应。研究发现:①县域碳排放脱钩关系以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负脱钩为主,强脱钩聚集于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地区,负脱钩数量逐渐增加且向东北及西北地区集中;②县域脱钩具有空间正相关性,空间分异特征在经历局部聚集、“东正西负”分异后,呈现“南正北负”的聚集与分异并存格局;③县域脱钩趋于稳定和向好发展,存在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大部地区呈现理想脱钩聚集,东北、西北呈现县域邻域均向下转移的团状聚集。因此,中国应聚焦县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的状态不稳定与区域不均衡,落实差异化的控碳策略,扭转空间分异的脱钩格局。  相似文献   

11.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结合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000-2010年的出口效率进行测度.我国出口效率的实证研究表明,各地区技术进步显著,并且比较均衡,技术进步对出口效率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由技术进步所致.出口的规模效率普遍偏低,但同时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这说明,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更加应该注意优化资源配置,注重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调整贸易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生产管理技术发展历程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技术常常来源于制造业。从点效率、线效率、面效率及体效率的角度对生产管理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认为生产管理的发展过程就是提高点效率、线效率、面效率及体效率的过程,具体剖析了点效率、线效率、面效率及体效率的含义,并且得出了生产管理技术的发展就是企业通过学习过程完成战略制定、整合资源,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结论。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能源短缺、利用率低、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29个省市2009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分析。文章将技术效率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利用其数值来分析能源效率,同时,加入环境变量来分析完善上述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在剔除外部因素和环境变量以前规模效率被高估,纯技术效率被低估。大部分省在第三阶段计算出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这说明很多企业规模较小不能体现出规模经济性。从区域上来看则是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针对这一结果,本文给出几点建议:中西部地区应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开发新技术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许治  杨风 《科研管理》2013,(3):145-153
高校技术转让是联系学术研究与产业界生产实践的中间环节,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本文利用2000-2009年期间面板数据,以高校技术转让为产出变量,测度我国高校技术转让人员与资金单因素效率,并从高校分布地域、规格、隶属和类型四个角度对两种单因素效率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技术转让效率均值仅为46.48%,且人员效率与资金效率均值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仅为46.90%和37.61%,除北京、浙江外,其他人员投入、资金投入绝对数均较高的区域,其人员效率与资金效率都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从学校类型来看,重点院校与普通高校单因素效率差异不显著,相比其拥有的优质创新资源而言,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的研究表明,国家继续加大对高校投入的同时,还应切实提高投入要素,尤其是资金要素的资源利用率,扭转高校科研工作供给导向倾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省际建筑业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利用中国30个省级单位1994-2006年的建筑业面板数据,对中国建筑业效率的总体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进行了研究,并且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省际建筑业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建筑业综合技术效率偏低,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纯技术无效率是主要根源.第二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业发达程度、城镇化水平和建筑业人均资产均显著提高了建筑业效率,而建筑业国有化程度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则不利于建筑业效率的提高.推进建筑业市场化进程和加强建筑业投融资管理是提高中国建筑业技术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变迁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原鹏飞  何枫 《软科学》2005,19(6):31-33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技术,从产业层面详细研究了我国制造业1996~2003年期间各行业生产效率的水平及其变迁情况。结果显示,平均来看所考察期间技术进步是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但期间前几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后期技术效率的提高与技术进步共同成为促使生产效率提高的因素,说明制造业增长的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在提高产业经济运行的效率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林昭文  王焕祥 《科研管理》2008,29(2):128-132
区域创新体系并非仅仅是传统经济学所谓的投入-产出系统,它既包括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及其静态均衡的特征,也具有区域创新的网络特征及其外溢效应特征,同时还具有区域制度机制作用下的制度形态特征。因而,将区域创新效率拓展和定义为包含市场效率、外溢效率及制度形态的后发效率在内的多重效率,并借助“区域创新效率的可能性边界”概念模型,讨论了原发型效率和后发型效率的两种效率增进方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区域生态效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08年区域生态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剥离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对效率值的影响后,区域生态效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研究发现,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例及人均受教育年限促进生态效率的增长,而环保财政支出并没有对生态效率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各省市按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来划分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各省市应该结合自身效率的特点,分别着重进行管理水平的提高或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改善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在价值链模型的基础上,把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两个环节,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1998—2009年的相关数据对五个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转换效率和转化效率进行静态比较分析和变异系数差异变化分析,结果发现,我国高技术的技术创新转换效率逐年提升,而转化效率逐年下降,从而揭示了数年来研发投入和经济效益背离的原因;我国五个高技术行业之间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目前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的现实,亟需洞悉制约其创新发展的因素,选择适当的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和相关制度安排。采用二阶段关联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效率横向发展水平和纵向发展态势。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地区的横向对比发现,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一阶段的研发与二阶段的科技成果转化严重缺乏效率;从自身发展来看,研发的技术效率较高但缺乏规模效率,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都不高,这是制约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效率的若干路径及措施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