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动性贫血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红细胞的变形性下降、机械脆性和渗透防性增加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我们以大鼠力竭性运动的模型,研究长时间运动引起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和血液ATP含量对Na~ -K~ -ATP酶的活力的影响及与红细胞变形的关系。结果显示:长时间运动后血液ATP含量下降:Na~ -K~ -ATP酶活力下降,与红细胞的变形性呈正相关:红细胞膜上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与红细胞变形性呈负相关。提示:长时间运动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升高和膜Na~ -K~ -ATP酶活性下降是造成红细胞变形性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肌细胞(心肌,骨路肌和平滑肌)的肌球蛋白Ca’”-ATPase控制着横桥ATP的分解,并决定着肌肉收缩的速度,因而肌球蛋白Ca’”-ATPase活性的高低已被认为是肌肉收缩能力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运动性疲劳引致运动能力下降的因素很多(如能量耗竭、乳酸堆积、H”浓度升高等)。但力竭性运动对肌球蛋白Ca‘”-ATPase活性的影响及其与运动性疲劳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以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力竭性游泳运动后即刻及恢复期肌球蛋白Ca‘”-ATPase的活性,据此来探讨肌球蛋白Ca’”-ATPase的活性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ATP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鼠进行1个月的运动训练发现,大、小两种不同负荷的训练可造成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变化,进而对其整体机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力竭运动后小负荷训练组红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增加,提示适宜负荷的运动训练不但可以提高安静时酶的活性,而且可增强其活性的储备力。大负荷训练组酶的活性受其膜组成及物理特性改变的影响而下降,反过来又影响膜特性与功能,提示大负荷训练造成的膜理化性质的改变是相互关联的。运动训练对Ca2 -ATP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大负荷训练组活性的下降与其红细胞膜上脂质组成及其膜流动性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探讨力竭性运动引起的氧化应激对肠功能的影响及运动性肠功能紊乱的原因,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C);运动后即刻组EX;运动后30min组(EX30);运动后60min组(EX60),测定力竭性游泳后不同时相肠组织匀浆MDA、游离巯基和ATP含量。结果:运动后肠组织MDA含量在运动后30min、60min显著性增加(P<0.01);运动后Free-SH含量在运动后30min(P<0.05)和运动后60min后(P<0.01)显著下降;运动后30min组ATP含量显著下降(P<0.01);运动后30min,Ca2+-ATPase活性下降(P<0.05);运动后60min,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运动源性自由基产生增加,使肠组织中游离巯基被氧化,导致ATP含量下降,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下降,可能是造成运动性肠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力竭性游泳及恢复期小白鼠肌组织Ca~(2 )-ATPase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探讨力竭性游泳运动及恢复期间小鼠心肌与腓肠肌肌球蛋白 Ca2 - ATPase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 ,与安静时相比 ,运动至衰竭时的心肌与腓肠肌的肌球蛋白 Ca2 - ATPase活性均显著下降 ( P<0 .0 5) ,腓肠肌肌球蛋白 Ca2 - ATPase活性在恢复初期 ( 1 .5h之间 )仍处于较低水平 ( P<0 .0 5) ;心肌肌球蛋白 Ca2 - ATPase活性则在 0 .5h后即恢复到原初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少年红细胞膜PS外翻水平和ATP酶活性及运动减肥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对64名肥胖儿童少年(按体脂百分比分为轻、中和重度肥胖组共3组)进行4周有氧运动减肥,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红细胞膜PS外翻,干预前后进行血脂、PS外翻及Na K+ - ATPase和Ca2+ Mg2+- ATPase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运动干预前轻度肥胖组PS外翻与其他2组肥胖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HDL仅在轻度组和重度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运动干预后Na+ K+ -ATPase活性显著增加(P≤0.05),CE2+ Mg2+- ATPase活性虽有增加,但未呈显著性水平;运动干预后PS外翻虽然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脂代谢紊乱的初期,膜PS外翻可能比血脂指标更能体现肥胖的发展.有氧运动减肥能显著增加红细胞膜Na+ K+ - ATPase活性,改善红细胞膜PS外翻水平,但后者对运动干预的效应滞后于血脂变化.  相似文献   

7.
韩小燕  刘春雨  蒋宁 《体育科技》2011,32(4):59-60,73
目的:通过给训练小鼠灌服蜂胶,观察蜂胶对小鼠红细胞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三组,训练组和训练+蜂胶组进行四周递增强度的游泳训练,每周游泳6天。结果:(1)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红细胞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显著降低,血浆MDA含量显著增高;(2)训练+蜂胶组小鼠ATP酶活性显著高于训练组,血浆MDA含量显著降低。结论:蜂胶可以明显提高小鼠运动后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此作用与蜂胶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以昆明种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游泳训练方式,观察了增龄小鼠心肌收缩蛋白ATP酶活性、肌浆网SRCa2+ ATP酶活性的变化,以及游泳训练和急性运动对其的影响。研究表明,心肌收缩性的增龄性下降可能与增龄使心肌收缩蛋白ATP酶活性、肌浆网Ca2+ ATP酶活性下降有关。运动训练能延缓增龄引起的心肌收缩蛋白ATP酶活性的下降并维持肌浆网Ca2+ ATP酶活性,但运动对这两种蛋白分子的影响存在年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观察蜂胶对运动小鼠红细胞形态以及血浆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研究蜂胶对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蜂胶在运动领域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昆明小鼠(KM)随机分为安静组(A)、安静蜂胶组(B)、训练组(C)、训练蜂胶组(D).蜂胶组每天按45mg/kg体重灌服蜂胶液,其他组灌服等量饮用水,持续四周,训练组进行四周游泳训练.所有小鼠在最后一次游泳训练结束后次日摘眼球采血,观察红细胞形态、测定血浆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红细胞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结果:(1)与安静组相比,单纯训练组小鼠红细胞畸形率、血浆MDA含量显著增高,血浆SOD活性、红细胞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显著降低.(2)与安静组相比,安静蜂胶组红细胞畸形率降低但无显著性,血浆MDA含量显著下降,血浆SOD活性、红细胞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显著升高.(3)与单纯训练组相比,训练蜂胶组的红细胞畸形率、血浆MDA含量显著下降,血浆SOD活性、红细胞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显著升高.结论:蜂胶可以有效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弱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对红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运动大鼠溶血红细胞主要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负荷运动后溶血造成的血红蛋白下降组大鼠(血浆触珠蛋白显著下降而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上升,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红细胞内ATP含量、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红细胞积分指数IDI值等指标的测定,比较研究了两组大鼠红细胞的能量代谢能力、抗氧自由基能力,综合变形能力等主要性能,同时分别比较了其他指标如血糖浓度、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取向指数OI值等。结果表明:运动性溶血组大鼠三大主要性能均有降低;溶血组大鼠血糖浓度没有显著变化,推断其红细胞分解葡萄糖制造ATP的功能下降,红细胞内SOD活力及血液总SOD活力均有下降,前者降低更为明显;取向指数降低,推断红细胞综合变形能力下降可能与红细胞形态的完整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大强度训练对骨骼肌ATP/CP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代谢关键酶和代谢底物两方面综述了大强度训练对ATP/CP代谢的影响。大强度训练对CK活性的影响存在着争议,但高水平的运动员能够更快地动用CP;大强度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MK活性;大强度训练对肌凝蛋白Ca2 -ATP酶活性的影响不确定,多数学者认为不会改变其安静时水平,但会影响运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ATP酶活性。大强度运动时,几乎所有类型肌纤维中的CP都参与供能,而ATP供能主要发生在Ⅱ型肌纤维。大强度训练对安静时ATP/CP含量影响不大,但是非常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可能会引起ATP少许减少;运动训练可以增加线粒体ATP生成速率;大强度运动中TAN代谢与肌纤维类型有关,主要发生在Ⅱ型肌纤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补充白藜芦醇(RES)对大强度运动大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NO、NOS、ATP酶的影响,探讨RES减缓运动性损伤的效果和机制.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大强度递增负荷运动模型,各组大鼠训练结束后匀浆法提取大鼠脑组织匀浆,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脑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Mn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一氧化氮(NO)以及Na+,K+-ATP酶(Na+,K+-ATPase)、Ca2+-ATP酶(Ca2+-ATPase)的表达水平.结果:大强度运动可造成大鼠脑组织中的tSOD、CuZn-SOD、Mn-SOD、MDA、tNOS、iNOS、NO显著升高,GSH-Px、cNOS、Na+,K+-ATPase、Ca2+-ATPase显著下降.补充RES可使大鼠运动后脑组织中MDA、tNOS、iNOS、NO下降,tSOD、CuZn-SOD、Mn-SOD、GSH-Px、CAT、cNOS、Na+,K+-ATPase、Ca2+-ATPase活性升高.结论:大强度运动造成脑组织氧化损伤,RES能够有效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保持脑组织ATPase活性,减轻氧化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运动性贫血与红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性贫血是竞技体育中从事高强度训练运动员中的一种常见症状,不仅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成绩,而且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发生机理有很多方面,其中运动引起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是运动性贫血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针对红细胞的研究发现红细胞膜的结构和红细胞的变形性两方面的异常与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红细胞膜的结构和红细胞的变形性两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检测6周递增时间游泳耐力训练及其力竭大鼠血清总睾酮(T)含量、肌酸激酶(CK)活力及红细胞ATP酶(RBC ATPase)活力。结果发现,耐力游泳训练和/或力竭后这些指标产生明显变化,并与大鼠所处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后可得到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回归方程。建议在运动员训练和机能监控中采用类似的方法构建回归模型用于机能状态监测和指标预测。  相似文献   

15.
以广东省10名优秀青年男子短跑运动员为实验对象,以MDA、SOD、GSH-PX、红细胞内游离Ca^2+、Na^+-K^+-ATP酶和Ca^2+-Mg^2+-ATP酶为测试指标,通过对运动员在服用FDP和不服用FDP两种状态下400 m跑后即刻、3 h、6 h及次日凌晨上述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外源性补充FDP对消除运动后机体的自由基或抗氧化酶的提高均有显著性变化,减少红细胞内钙的堆积,提高ATP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大量研究表明,力竭运动不仅造成对红细胞的直接损伤和溶血,而且还加速红细胞老化并降低其变形性,研究证明运动后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是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重要因素,变形能力下降,导致红细胞老化,最后被清除掉,从而导致运动性贫血.  相似文献   

17.
白藜芦醇对大强度运动大鼠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强度运动后大鼠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 只两月龄SD 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组、运动+ 白藜芦 醇组,每组8 只,运动组在活动跑台上进行大强度跑台训练。实验持续8 周后,测试肾脏各项指标。结果:大强度运动可造成大鼠肾脏中MDA、总 NOS、iNOS、NO 显著升高,总SOD、CuZn- SOD、GSH- Px、cNOS、Na+K+- ATPase、Ca2+- ATPase 显著下降。补充白藜芦醇可使大鼠运动后肾脏中MDA、 总NOS、iNOS、NO 下降,总SOD、CuZn- SOD、Mn- SOD、GSH- Px、cNOS、Na+,K+- ATPase、Ca2+- ATPase 水平升高。结论:白藜芦醇可增强肾脏的抗氧化 能力,保持肾脏酶活性。提示白藜芦醇对大强度运动后肾脏功能有良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运动性肠功能紊乱的原因 ,将 2 4只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即对照组 (C)、运动后 30 m in组 (EX1 )、运动后 6 0 m in组 (EX2 ) ,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力竭性游泳后 30 m in和6 0 min结肠组织 MDA、Free- SH含量和 Na - K - ATPase活性。结果显示 ,运动后 30 min和 6 0m in组 MDA含量显著增加 ,Free- SH含量显著下降 ,而运动后 6 0 m in组 Na - K - ATPase活性显著下降。结果提示 ,运动源性自由基产生增加使肠组织中游离巯基被氧化 ,导致 Na - K - AT-Pase活性下降 ,可能是造成运动性肠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抗运动性贫血剂对运动员和大鼠红细胞代谢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动性贫血时运动员和大鼠红细胞代谢酶的变化,并通过抗运动性贫血荆的营养干预观察对红细胞代谢酶的影响,以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观察大鼠和运动员的醛缩酶(A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Na^+-K^+-ATP酶、Ca^2+-Mg^2+-ATP酶的变化来探讨红细胞代谢酶的变化。结果;运动性贫血时大鼠和运动员的红细胞醛缩酶(A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抗运动性贫血剂使用后能不同程度地增加6一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Na^+-K^+-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但对醛缩酶(AD)活性的改善作用不明显。结论:大鼠以及运动性贫血运动员红细胞Na^+-K^+-ATP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均降低,红细胞内离子平衡失调,从而影响红细胞膜的渗透性。使用抗运动性贫血剂能改善红细胞膜的渗透性和变形性,对磷酸旁路代谢途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红细胞糖酵解能力则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递增负荷和运动训练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实验法,探讨了递增负荷和运动训练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安静时各受试组的红细胞变形能力无明显差异,但在递增负荷后,红细胞变形能力较安静时显著下降;足球运动员的红细胞变形能力较训练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