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的确,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好比有了一把金钥匙,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里索取。  相似文献   

2.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体育院系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较为牢固地全面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具有胜任中等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或专项教练工作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以此来要求体操教学,就是不能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必须注意学生独立获取、掌握与运用知识、技能、技术的能力培养——独立保护与帮助能力的培养: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教学的效果.而且还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过 :“凡为教 ,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意思是通过“教” ,使学生在智力、素质等方面逐步提高 ,具备自学能力 ,以达到“不需要教。”多年来 ,我努力探索 ,力求将叶老这一思想 ,贯彻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每教一个班 ,我都在第一节课就把“教是为了不教”的指导思想告诉学生 ,要求他们把自己当成教学活动中能动的实践者。让他们认识到 ,如果最终不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缺少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的分数再高也不算成功。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正…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讲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意思是通过“教”,使学生在智力、能力、素质等方面逐渐提高,具备自学能力,以达到“不需要教”.多年来,我努力探索,力求将叶老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我每教一个班,都在第一节课就把“教是为了不教”的指导思想告诉学生,要求他们把自己当成教学活动中能动的实践者和认识者,不要充当储藏知识的仓库,让他们认识到,如果最终不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缺少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的分数再高也不算成功。要想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就  相似文献   

5.
老师应以传授学生知识为己任,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老师应该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首位。俗话说“成才先成人?”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因此,老师应该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去武装学生的头脑,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6.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中说:“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余教授还说,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也不论学生是怎样的依靠老师,每个学生都具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高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一定的生活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模式是可行的。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先学后教”,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高效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个人的感想。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化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注]在所谓“知识爆炸”的今天,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地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比起现有知识的传授,应是学校教学更重要的目的。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学生才能跟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智力和能力,成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说:“学校应该把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作为教师,当然需要把人类已经获得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因此,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含义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50年代中期,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认知策略的概念后,心理学家多从认知策略的角度解释这一现...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曾多次提到:教,是为了最后达到不需要教。这已成为语文教学界公信力最高的名言。确实,一个人在学校接受语文教学最多也不过是十几年,然而在离开老师之后能独立地运用语文于工作、学习、生活中,却是一辈子的事。因此,最有效的语文课堂的“教”自然应当着眼于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不需要教”,即是有学习、运用谓文的能力和智慧。  相似文献   

11.
“教是为了不教” ,就是要求教师要当个好向导 ,善于把学生引进门 ,带上路 ,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 ,独立实践。一、引导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 ,“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 ,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质疑 ,作为一种能力 ,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引导。首先 ,教师要启发诱导 ,培养学生“敢问”。其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支持学生的这种热情 ,不能泼凉水。对于肯动脑、积极问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 ,教师都应认真对待。既不能因为问题没有什么意义而不屑一顾 ,也…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中学生的创造精神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突出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是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这句话,说明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何等重要。在自然教学中,只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步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是可以逐步从低层向高层、从具体形象向抽象发展的,其创造思维能力是能够逐步培养起来的。现谈一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4.
邢勇 《华章》2012,(32)
教法和学法的目标指向同一认识过程,为完成同一个任务.但在这个过程中,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偏离这个靶子的教,终会成为无的放矢.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学生的自我意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由小到大不断增长,教师的作用也就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学生由依靠教师到相对独立到基本独立再到完全独立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告终,这时矛盾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即由教为主导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要矛盾方面的自学过程,从而达到了“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教”和“教法”转化为“学”和“学法”,使学生能“自行研究,自求解决”.所以教法改革要服务于学法改革.  相似文献   

15.
把学生家长利益放在首位。我们深知,一个名牌产品,应该得到社会消费者公认。同样,评判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是不是教育品牌,“主裁判”是学生、家长,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始终代表学生、家长的利益,学校才能越办越好。因此,我们提出了“在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口号,教师从学习到生活,无时无刻都把学生家长利益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早就讲过:“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在教学中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一点一滴地传授,做到“教其知,授其法,以法求知。”一、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打好自学基础。学生在二年级就开始学习查字典,但直  相似文献   

17.
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应该采用固定的模式,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合体。教师应该是致力于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立几教学中,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出速度的要求,展开速度的竞赛。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运算要领,从而提高解题速度。我主要是通过如下途径来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的。一、勇于探索,另辟新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这就告诉我们,欲使学生思维敏捷,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  相似文献   

19.
教贵激疑     
常听有人用“有疑当场解,不带问号出课堂”,赞扬教师教得好。其实,这种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的传统观念,只能增长知识,不利于发展能力,培养开拓型人才。教贵激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在“释疑”之后,再深入一步,有意让学生再生疑,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旧疑刚解,新疑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大家开始认真探讨语文教学法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间,有些确属真知灼见,但也有些实为奇谈怪论。叶圣陶先生关于 “教是为了不教”的主张,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有人却把它误解了,认为:只有“教”才能达到“不教”,于是在“讲”上大作文章。持这种观点的人未必多,因为太荒唐;但具有类似思想倾向的人并不少,因为积习深。“精讲多练”,异口同声。其实,“讲”与“练”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摆?有人认为讲是前提,不讲无法练。果真如此?讲前不能练吗;讲中不能练吗?只能在讲后练吗?“把“教”与“不教”机械地割裂开来,把“讲”与“练”简单地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