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企业内教育自主化早在明治时期,日本就有人提出了“出产品先出人才”的口号。现在日本各大企业大公司都自主投资办学,纷纷建立自己的技术学院、研究中心、培训中心等企业内教育机构。如松下电气公司建有“松下电气商学院”和“松下电气工学院”。中小企业由于实力较弱,一般是通过企企合作或企校合作方式来组织教育培训。此外,大公司大企业也会通过“产学合作”方式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可以说,企业力教育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了发达的日本企业内教育;发达的企业内教育,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发达的日本企业,发达的企业又从多方面支持着企…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实行教学、科研与生产一体化,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趋势,是因为它有许多优越性。研究生教育中实行教学,科研与生产一体化,密切了研究生教育与生产的联系,可以协调高等学校、企业、公司等各方面的力量研究基础理论、科学技术和生产实际问题,同时兼顾高等学校、企业,公司等各方面的利益,把获得新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传授教育知识过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合作徒工培训是近年来美国企业培训的一种主要模式。合作徒工培训是指美国的企业、贸易协会和制造商与美国学院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参与教学过程并为各公司培养和提供训练有素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4.
“专业实体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依托专业教育资源,运用市场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校企合作共建17家专业实体化公司.专业实体化公司具有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按公司法进行组建、运作,资金按股份制方式进行筹集.各专业实体化公司教学运作方式各具特点,其核心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和企业生产规律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运作,学校和企业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产学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将产学合作置于知识管理的全新视角下进行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企业和高校在产学合作教育中分别承担着知识需求方和知识提供方的角色。明确企业的知识利益需求、思考如何积极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向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是高校在合作教育中必须面对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6.
首先,开展企业内教育要自主化现在的日本企业家普遍认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决定企业命运。因此各大企业都极其自主地大力发展企业内教育,都自主投资办学,纷纷建立自己的技术学院、研究中心、培训中心等企业内教育机构,如松下电气公司建有“松下电气商学院”和“松下电气工学院”,对所属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中小企业由于实力较弱的原因,一般是通过企企合作或企校合作方式来组织教育培训,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此外,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 ,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积极探索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受企业欢迎的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南京工程学院和康尼机电新技术公司联合 ,于2001年6月成立康尼工程实践强化教改试点班 (以下简称康尼班 ) ,招收学院三年级的优秀本科学生 ,通过校企联合尝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本科人才的教学新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产学研合作教改方案的设计1.教改思路和培养目标南京工程学院与康尼公司携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 ,立足于利用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 ,培养学生的全…  相似文献   

8.
高职校企合作问题与实施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类型特征要求学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学生实习等,因此,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教学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企业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校企合作各参与方的行为选择,探讨了校企合作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合作教育环境中,执行者的任务、职责和智力要求是什么?需要哪种评估方法?在公司具体培训及开设一般课程中,利用电信手段,如何实行开放式及远距离教育?“欧洲合作教育环境”课题,就是旨在寻求对上述各问题的回答.该课题是欧洲联盟赞助的项目,其目的是开发一种合作的远距离教育环境,并引导其采用开放式的、远距离教育形式和电信手段.这种教育环境将被作为一个远距离传送基础网络而采用.在教育过程中,所有受训者都可从开放的、灵活机动的教学中获得与每个学员有关的信息和职责,获得对学员有影响的知识及灵活传递的学习材料.  相似文献   

10.
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社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模式。产学合作教育重在通过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进而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企业教育是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的针对性培训,学校教育是面向社会在学校中实施的教育。企业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具特点,文章通过对两种教育特点进行比较,针对企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探索校企合作之路,从而促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费小平 《职教通讯》2012,(20):26-27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中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企业实际岗位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原则来确定各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计划,建立与完善学校与企业培养人才的机制,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高校纷纷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校企合作能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保证了学校与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得企业与学校的设备、技术做到了优势互补,节省了教育与企业成本。然而,现代高校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高校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缺乏突破与创新,缺乏良好的校企合作建设环境。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企业职工教育的校企合作●张勋当前,各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开展职工教育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越来越重视与学校的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展职工培训工作。为了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英国许多工厂企业很重视与高校开展合作。高校是知识密集的地方,企业职工到...  相似文献   

15.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高职教育的"产学合作"模式体现了学校、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职能分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原则,被实践证明是高职发展的最佳模式.目前我国的产学合作尚存在学校重视不够、企业积极性不高以及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等问题.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应重视校企合作的制度设计,促使学校转变办学观念,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针对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创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6.
55届联合国大会认为,和平并不是单纯的没有上战争,而是一个有着广泛参与、积极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倡以相互理解及合作精神进行对话,解决争端。现今有很多国家越发关注和平教育问题。进行和平教育的基础是人类生活中共有的哲学伦理规范,明确各民族之间、各国之间合作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以及解决全球问题与世界和平的直接依赖关系;而文化知识、社会政治知识、国别经济特点适应、各国人民的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知识、国际公认的社会文化财富知识则是和平教育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校企合作知识资源的内涵,构建了校企合作知识资源共享模式,即"将学校实践操作与企业设备改进紧密融合构建共享性;将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人才需求紧密融合构建协作性;将企业员工培训与学校师资建设紧密融合构建互补性;将学校项目研究与企业技术攻关紧密融合构建创新性",从而完善校企合作知识资源共享模式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技能竞赛反映了最新的职业理念和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根据技能大赛的内容及要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推动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推动校企深层合作、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提升技能、提高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9.
谈高职院校如何建立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启明 《成人教育》2011,31(2):71-72
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高职教育不能关门办学,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训,必须有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但是,现实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往往是高职院校“剃头挑子一头热”。文章站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角度,结合近年来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了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提出了今后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双赢、共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河北省9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进行因素分析发现,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因首先是追求人才素质的提高,然后是技术资源提升和知识整合、短期利益,在人才培养中追求文化融合,最后是聘用计划.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因素依次是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实现、缺乏合作机制、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以及缺乏系统的保障机制,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参与过程中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