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探讨高校瑜伽选项课中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为高校公共选项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构建了高校瑜伽选项课的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全套动作打分和创编动作打分等都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平衡素质和心肺耐力得分也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同行专家及学生对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评价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提示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适用于高校瑜伽公共选项课,此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整合,设计了“选项课 教学俱乐部 选修课”这一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就体育走向大学生活与社会接轨等问题提出新的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3.
公共选修课对于拓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学院具体情况阐述选修课的现实及长远意义,提出了加强选修课管理与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等方面来论证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的必要性。把英美概况这门课作为公共选修课和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面对理工科院校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巩固他们在大学英语这门课中所学的知识,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兴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校公体课篮球教学小群体学习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小群体学习法引入到高校公体课篮球教学中,并在二年级篮球选修课上进行组问比较对比教学实验研究,改变了教师上课“一言堂”、“一刀切”的沉闷局面,提高了学生上篮球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进了学生间、师生间人际关系的交往,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及创新能力,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为高校篮球课教学改革,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数据分析表明:文科学生普通话合格率高于理科学生,其中,中文系、外语系学生的普通话平均水平较高;女生合格率高于男生;北方方言区学生的普通话合格率高于南方方言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实际需要,高校必须确立普通话课公共选修课的地位,根据方言区(点)或学生普通话现有水平,合理编排教学班级,以合格难度大的群体为重点,突破合格率“瓶颈”,全面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教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利用新兴互联网技术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成为这个时代教育改革的最强音。聚焦课程教学,探究“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特点、变革的现实基础、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教学具有个性化、移动化、社会化和数据化的特点,将颠覆传统的教学。自带设备(BYOD)的普及应用为“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教学变革提供了现实基础。以翻转课堂为原型,BYOD支持下的“三段三阶”式翻转教学模式,即“课前基础性学习-课中深加工学习-课后拓展性学习”模式,有助于把学习从浅表逐步引向深入,实现教学目标、时序、活动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8.
从公共体育选修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发展和改革发展的保障条件入手,系统地研究了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以期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公共选修课在拓宽高职院校学生知识面,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文章针对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互联网思维、学分制思维、职业教育思维三个层面对构建公共选修课体系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物元方法的特点及操作步骤 ,并给出了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编排的物元模型 ,对公共体育选修课编排科学化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11.
新教改中体育教师能力与理念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主力军,体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活跃思维,敢于探索,打破体育教学的一贯格局,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通过分析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几种主要能力,得出结论认为体育教师只有在新的理念下,提高驾驭教科研的整体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跟上教改的新步伐。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与访谈法,分析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理论基础、模式与特征;MOOCs给大学体育教学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MOOCs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新思考.研究结论为:作为我国高校必修课之一的公共体育课,必然受到了MOOCs的冲击和其带来的严峻挑战,但在新技术条件下,通过借鉴MOOCs模式应用在其它学科成功的经验,结合大学体育课较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的特点,实现大学体育课的个性化、即时性、针对性、交互性、大规模体育教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必将有助于推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3.
通过体育新课程标准在连云港市四县农村初级中学实施状况的调查,对影响新课程标准在农村初级中学实施的因素进行剖析,调查发现,农村初级中学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明显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对新课标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课改意识淡薄;2)教师对新课标适应难;3)家长、校长、其他任课教师对体育新课标不理解、不支持使新课标缺失外界的监管。导致新课标施行不畅的主要原因为:1)新课标在农村中学可操作性不强;2)体育教师对新课标存有抵触情绪;3)新课标的过程评价过细的负面影响;4)新课标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要求;5)教师培训不到位;6)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发展滞后。为此,提出如下对策:1)转变领导的观念;2)转变教师的观念;3)改进学校教学管理评价制度、建立评价课改、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机制;4)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体育活动条件;5)积极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初中、高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6)学校体育专家深入农村学校,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7)建立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讨论平台。  相似文献   

14.
网络教学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网络课件的建设是实现篮球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本文结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特点,基于认知学习理论,对篮球网络课件的设计进行了理论研究,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探讨篮球网络平台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作为高校主要课程之一的体育课 ,同其它学科一样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更新与改革。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调查分析 ,采用实验课程、数理分析、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 ,论证高校教学改革要顺应素质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提出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应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 ,采用自由选项的方法让学生参加体育课学习 ,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育教学方式的内涵、变革现状及其变革的路径,结果认为:体育教学方式应包含体育教学师生思维方式与体育教学行为方式,而体育教学师生的思维活动方式决定着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方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困境,提出了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具体路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进一步实施与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7.
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实质,立足具体的教学实践,经过近10年的试验和探讨,总结出了个性和共性杂糅的"五.三"体育教学新模式,即"三结合"、"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和"三开放"。新模式通过构建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搭建多样化体育教育平台、创设全新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复合评价体系,充分地体现了新的体育教育理念,它在课程目标、教育模式、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与传统课程模式相比均拥有突出的优点,使体育课贯穿大学整个过程。实施4年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全面地提升了教学质量,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学生体质状况也得到了大幅度改观,实现大学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彻底改变了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类型单一、狭窄、封闭、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的弊端。  相似文献   

18.
2000-2009年十年间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理统计、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2000—2009年十年间发表在体育核心期刊上的教学改革类文章进行了述评。结果表明:2002至2006年是论文发表的高峰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可,公共体育课的定位更加准确;课程内容设置进一步拓展,一些新兴项目逐渐走进课堂,同时也更加重视基础理论课,建立和完善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运用更加多样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学评价日趋合理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梳理传统"教与学"关系与现代"教与学"关系的差异、分歧,揭示其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与制约。提出新体育教学的应用范式、方法和价值取向的发展。无疑这为再认识与把握对体育教学的理解,促进体育新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自体育课程研究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还是"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争论的问题。为解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假说,包括"2-1=1"策略的"体质教育论"、"1+1=2"策略的"课课练"、"2-1=2"策略的"运动技术健身论"及"1+X=?"策略的"健康教育论"。上述理论假说在不同年代的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中各有侧重,各有缺陷。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不仅应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增强体质"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重点,还应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为使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增强学生体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以精准监测、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体质提升三精准"作为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导向;2)开发有效的、有趣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3)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4)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5)强化"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及"家校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