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了解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价值取向,改善体育教学水平,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基于Jewett等人提出的体育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理论,对不同教学阶段、性别、工作年限的体育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5种课程价值取向各有其重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5种课程价值取向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建议不同教学阶段、性别、工作年限的体育教师加强交流;延长教育实习时限;体育课程应寻求学生、社会、知识三者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探讨。认为: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具有双向共赢性,影响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文化程度、素质、课程设计,学校行政资源、课程文本的可行性等。提出:应重视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主体地位.赋予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培育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合作文化,提升其参与课程实施的综合素质;建立校长领导体育课程实施的责任制度,确保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资源供给;制定体育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保障措施,强化其参与课程实施的主体意识;构建体育教师对话学科专家的互动平台,完善其参与课程实施的培训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掌握上海市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在全市中心城区、城区、郊区、远郊区抽样25所学校,调研体育教师、非体育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四大主体。从体育认识、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家长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与安全设备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分析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对策与建议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上海在落实国家教育教学的相关规定,体现上海特色,发展学校体育运动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体育管理、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学校体育的规范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单一,相当一部分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度不够或者开放的成本偏高,非体育教师缺乏运动的兴趣与基本技能,家长对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状况不关心,轻视体力劳动、体育锻炼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纵向跟踪测试比较和现场访问的方法。从学校体育现状、大学体育课对接课外体育的困境及对接途径三个方面,对湖南城市学院大学体育课与课外体育对接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得出:1、师生认同“促进身体健康”为学校体育第一目标的一致性,为学校体育内部环节对接提供了隐性资源;2、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学校体育俱乐部是对接体育课程的载体;3、体育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不利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4、学校宏观政策提倡多、具体政策认同倾斜支持少;影响体育课内外健身活动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研究表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面临几方面的阻力。包括体育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欠缺;部分教师学历水平偏低;现实条件制约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等。建议:重视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建立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探索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提高教师学历;切实保证经费;缓解师资缺乏,加强人性化管理,提高教师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乌鲁木齐市初级中学、完全中学、重点中学三类学校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体育隐蔽课程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要素了解较少,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将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结合起来,使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针对本调查结果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市中学体育隐蔽课程的进一步完善。1.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隐蔽课程的认知水平2提高体育教师素质3.重视学校体育隐蔽课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发现与分析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不足,认为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应该加大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力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健康教育在教师综合素质中的比重;关注地方和学校差异,选择适用于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项目;多种形式充实学校体育,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优化体育教学师资队伍,提高体育教师待遇水平;拓宽学校体育经费渠道,改善体育设施和环境;构建体育安全事故保障体系,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9.
余娟 《中华武术》2023,(4):8-10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高校体育教师过分强调指标性成绩,忽视学生自身对体育的需求;(2)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3)高校对公共体育课程重视度不够;(4)高校教学条件不足,无法满足教师与学生的多样性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高校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策略:高校体育教师应注重学生对体育的需求,采取多样化教学。高校要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创造教学条件,优化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体育教师要采用动态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利用网络创新教学,同时改进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转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综述和分析法,对高校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转变进行了研究,提出并阐述的基本观点是:高校体育课程构建应突出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并兼顾学科发展;高校体育课程应全面关注人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基础知识的内涵需扩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重视信息技术对高校体育课程教材的作用;教材开放,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多样化;高校及其体育教师应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等。以此作为面向21世纪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改革与构建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黄仁贞 《福建体育科技》2012,31(3):60-61,64
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100名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创新式体育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氛围轻松愉快,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2.
王镇兴 《福建体育科技》2002,21(4):50-51,61
本文通过对 2 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前景的研究分析 ,发现在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着多种挑战 ,高校体育教育要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改革必须是全方位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加强健康教育是发展健身教育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全民健身计划赋予学校体育的历史使命,结合当前学校体育忽视健身教育的现状,对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作做了较深入的探讨。普及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健身意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体育信息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体育应走向市场,实现体育产业化:走向国际,与国际体育事业接轨。我国即将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已申办成功。但要成功迎接加入WTO后国际体育对我国体育的冲击,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除其它的因素外,大力推进体育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之一。体育信息化包括:体育研究和学习的信息化、体育训练的信息化、体育比赛的信息化.体育服务和产业的信息化等。我国体育信息化目前要解决体育研究、训练、比赛、管理、数据库建设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警察体育是体育的重要分支。近几年,警察体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拟从警察体育实践出发揭示和论证警察体育的多种功能,以提高人们对警察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促进警察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超越学生时代的人生价值,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结合多年来教学实践,提出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终身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中的美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学校体育中美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阐述了学校体育与美育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寓美育于学校体育之中,将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试论素质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素质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进行探究,指出:高校体育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与素质教育相适应,高校体育改革必须是全方位的进行。  相似文献   

19.
《体育理论》作为高校体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体育理论》课程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与事业心,提高体育业务水平与体育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体育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改革《体育理论》课程,使之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符合高校体育专业  相似文献   

20.
浅谈游戏在快乐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体育游戏的特点及作用进行阐述,并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以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