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普遍的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不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预设,而由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开放性较强,在长时间的新课程理念浸润下,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自丰性、独立性和个性,学生在课堂上所体现出来的思维经常出人意表,超出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预设,那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正常吗?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教师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预设与生成作出一些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课堂教学.在关注精心预设的同时特别强调课堂的即时生成。课堂上。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发现学生回答中赋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并机智地处理?当课堂教学中出现预设之外的“偶发事件”时。教师该如何应对?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在数字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教学机智。这样,面对课堂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方能处变不惊、收放自如。  相似文献   

3.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生成过多,最终背离了生成的目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高水平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预设与生成呢?  相似文献   

4.
李喜鹏 《辽宁教育》2008,(12):36-36
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积极交往、有效互动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中.我们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感触:课堂上的具体教学情境与“预设”之间因时而出现“偏差”而无法“同轨”。面这种“偏差”,我们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5.
课前进行教学预设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典型特征,课堂生成是新课改的重要形式.新课程改革理念主张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互动,这就决定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既要有教师的课前预设,更要有课堂上师生即时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点,生成是预设的机变,数学课堂教学应在精心预设下促进生成,让生成更精彩.  相似文献   

6.
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也是发挥和考验教师机智的重要“战场”。所谓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课堂动态生成有时并不是随机的,它往往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做一些简单的预设,即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材情况进行分析设计。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实施以来,预设与生成充满我们的课堂,使得课堂生机盎然。预设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教学过程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生成是在师生与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路。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缺一不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徐华 《黑河教育》2010,(1):44-44
新课程实施已经几个年头了,但在目前的品德课堂上偏重教学预设,忽视课堂生成的倾向仍然存在。在教学中虽有情境的设计,但对超出了预设的情况教师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当学生提出或讨论的问题超出教学预设时马上“纠正”,甚至强行将学生牵回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中去。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所谓预设,就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而生成则是指生长与建构,是师生在教学情境的交互活动中超出预想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对落实新课改精神,提高品德学科的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管洪涛 《当代教育科学》2007,(3):112-112,114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也频频出现。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两个教学案例,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性,指出教师应如何应对课堂上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并提出新课程背景下老师需不断地学习。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而且更应关注动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在课前进行的教学预测和设计.生成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高度关注学生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学习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的习惯。当前。我们教师在辩证评价“预设”和“生成”时尚存在争议。如何关注生成?如何通过生成教学激发课堂活力,激活课堂生命力?笔者想通过三个教学片段,来谈谈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实施以来,预设与生成进驻我们的课堂,使得课堂生意盎然。预设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生成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路。预  相似文献   

14.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教师的处理方式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灵活的、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当课堂上出现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于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生成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政治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在课堂上教和学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学设计,任凭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尽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也十分关注动态生成了,但仍有不少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生成”,从而将“预设”完全摈弃,在“放羊式”的课堂里偏离了教学目标,偏离了文本,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白,留有空白的预设有可能营造生成的生态环境。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一、精心预设,追求有效教学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需要教师对各种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布置,做到胸有成竹。因此,周密的课前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其优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课堂教学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学生在  相似文献   

17.
张海根 《云南教育》2007,(10S):13-14
新课程非常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意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那么,充分的预设应怎样建构呢?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使课堂"预设"更好地走向"生成"呢?这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应有追求。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9.
李敏 《吉林教育》2009,(7):24-25
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在“意外生成”中有效教学呢?  相似文献   

20.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惟有将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一、有效而合理的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教学必须先有预设,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效地生成。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有了精心的预设,上课时才能水到渠成,得心应手。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