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目的/意义]探索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动机。[方法/过程]对23位微信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数据先后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从中提炼出31个初始概念、13个范畴和4个主范畴,揭示出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及其与信息规避策略间的关系。[结果/结论]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包括认知性动机(减轻认知负荷、保持认知聚焦、避免认知失调、避免额外支出)、情绪性动机(避免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心境、避免情绪恶化)和社会性动机(逃避社会支持、回避社会交互、避免社会比较、遵守社会规范)。上述动机既能各自独立驱动社交媒体用户采取忽略信息策略或屏蔽信源策略来规避某些信息,也能彼此联合起来共同驱动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创新/局限]文章的创新点在于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系统揭示微信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深化对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认识;不足在于样本局限于微信青年用户群体,方法上属于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中的信息网络复杂性与信息生命周期交错致使用户会频繁采取信息再现行为对已浏览或已利用过的信息进行再次搜索。然而已有信息再现行为研究并未对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再现过程进行系统讨论。[方法/过程]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关键事件法收集数据,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数据,探索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再现行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再现行为综合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再现行为由动机、重新查找和结果三个阶段构成。行为同时受到用户、信息、平台、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再现行为与传统的信息再现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社交媒体平台应该改进相应的功能设置来提升用户的信息再现行为效率。[创新/价值]该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以识别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再现过程及影响因素。不仅为理解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再现的全过程提供理论阐释,同时为社交媒体的信息关联设置、用户再搜索功能等相关设计做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信息规避作为一种消极的信息行为,将影响社交媒体平台的持续发展。基于认知失调和心理授权理论,本文整合“使能”与“抑制”双重视角研究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产生的前因及其作用路径。[方法/过程]研究采用混合方法包括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和信息质量显著影响用户的心理授权,进而对信息规避行为产生负向影响;社会比较和感知过载显著影响用户的认知失调,进而导致信息规避行为。fsQCA结果发现了3条触发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路径。研究结果启示社交媒体平台要建立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构建支持性的平台氛围,缓解用户心理失调,从而减少其信息规避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识别风险认知视角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以有效提升个人健康管理与决策水平,为社交媒体运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RISP),构建知觉风险特征、相关渠道信念、负面情绪响应、信息充分性、信息规避规范和知觉信息收集能力6个维度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三角模糊数Dematel方法构建因素关系网络图,并借助DANP方法量化关键影响因素权重。【结果/结论】结合影响因素的极限超矩阵和原因度、中心度排序结果识别出了可及性、感知严重性、高唤醒情绪、现有信息水平等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优化策略。【创新/局限】本研究从风险认知视角揭示了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关键影响因素,对促进社交媒体运营管理及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量化指标存在一定主观性,样本数据有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通过研究社交媒体辟谣的要素对错误信息的持续影响效应(CIE)的影响,确定改善CIE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完善知识修正等相关理论,以遏制信息疫情的影响。[方法/过程]以知识修正理论为基础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回溯调查。从用户个人因素和辟谣信息因素两个维度构建了社交媒体辟谣对用户持续影响效应(CIE)的影响因素模型。为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采用Smart PL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网络辟谣信息对社交媒体用户持续影响效应(CIE)的影响主要受7个因素的影响:辟谣信息的频次、辟谣响应速度、个体的自信水平、辟谣信息的详尽程度、辟谣信息的来源、定向推理动机和辟谣信息内容认知能力。这7个因素共同调节了社交媒体用户的知识修正全过程。其中,辟谣信息的来源、定向推理动机和辟谣信息内容认知能力3个因素对用户消除CIE的效果起到相对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聂鹏  赵丽 《情报探索》2023,(9):7-15
[目的/意义]对微博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微博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行为特征,对用户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内容提供商及政府部门应对公共事件有重要实践意义。[方法/过程]基于S-O-R(刺激-机体-反应)模型,以微博平台上的公共事件信息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和情感角度分析了社交媒体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行为的发生机制,探究了涉入度在模型中的调节效应,采用结构方程进行了假设验证。[结果/结论]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信息因素(信息质量、信息交互、信息过载)通过用户情感因素(社交媒体疲劳)来导致用户的公共事件信息回避行为,同时涉入度对部分信息因素对用户情感因素的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田梅  韩月茹  刘菡 《情报杂志》2023,(8):177-184
[研究目的]明晰现阶段社交媒体健康信息行为的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为深化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采用元人种志这一定性综合集成方法,严格按照相关步骤对21项原始研究进行对比、分析、转译、集成。[研究结论]社交媒体情境下健康信息行为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健康信息需求、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健康信息分享行为和健康信息采纳行为四个维度;针对各个主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从健康信息类型、行为动机和影响因素三个子维度展开,其中影响因素子维度包括个人、社会、信息和技术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针对已有社交媒体用户信息交互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结果间的差异问题,对该领域相关实证研究进行综合再分析后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方法/过程]采用元分析方法,对搜集的26篇实证研究中所提取的数据进行系统定量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对社交媒体用户信息交互意愿及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分别有6个、12个,其中感知有用性、社会影响、感知易用性与用户信息交互意愿强相关,结果预期、个体认知、感知娱乐性与用户信息交互意愿中度相关;个体认知、互惠、交互意愿、满意度、人际关系、媒体平台质量、激励、社会影响、结果预期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中度相关,感知有用性、信任、自我效能感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弱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企业社交媒体在企业—用户的信息交互中起到重要作用,识别分析企业社交媒体信息效用关键影响因素,以期确保企业的信息满足用户的需要,促进企业社交媒体的长期发展。[方法/过程]基于霍夫兰德说服理论,从信息传达者、信息内容、信息接收者和信息情境等4个维度提出企业社交媒体信息效用的22个影响因素,运用模糊集理论—DEMATEL方法研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结论]企业社交媒体的活跃度和知名度是影响企业社交媒体信息效用的关键因素,信息内容的互动性、信息情境的平台覆盖度、意见领袖参与、用户的广告抗拒心理、品牌忠诚度、情绪体验、企业社交媒体的专业性都是影响企业社交媒体信息效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孟玺 《现代情报》2023,(4):39-50
[目的/意义]探索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识别意向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完善我国虚假信息治理的知识体系,为健全虚假信息的社会矫正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Planned Behavior Theory),引入数字素养和风险感知两个变量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识别意向模型,分析数字素养、风险感知、识别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虚假信息识别意向的影响机理。以371份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数字素养、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虚假信息识别意向,主观规范和识别态度对识别意向影响不显著;感知行为控制不仅直接影响识别态度,且在数字素养和识别意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数字素养不仅直接影响识别意向,且通过风险感知和感知行为控制间接影响识别意向,是驱动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识别意向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代宝  续杨晓雪  罗蕊 《现代情报》2009,40(1):152-158
[目的/意义] 为了在系统了解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过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并为企业基于社交媒体的营销实践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本文从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过载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后果两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系统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系统特征因素、信息特征因素和用户的心理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是导致社交媒体用户感知信息过载的主要因素;信息过载会导致用户出现倦怠、情绪枯竭、不满意等消极情绪,并引起他们的不持续使用或转移行为、信息回避行为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疫情现象危害社交媒体用户的身心健康,信息过载是全媒体时代信息疫情的主要表现形式。探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社交媒体信息过载的成因和影响,能为信息疫情的应对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获取原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处理,并借鉴压力源-应变-结果理论,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前因后果理论模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的前因包括用户因素、信息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信息过载直接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间接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应对行为。【创新/局限】应用质性分析方法从多维度系统地探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的驱动因素和影响机制,有力补充信息过载领域现有研究。后续可通过实证方法、大样本数据验证模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优质信息传播是社交应用持续健康发展的助推力,而适应性信息分享是提高社交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认知转变视角和动机二阶模型,构建微信用户适应性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动机、他人的使用和差异对微信用户适应性信息分享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系统环境的改变和强制使用的影响不显著。形象、社交动机、挑战动机、自我效能和求知动机是微信用户适应性信息分享动机的五大维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媒体APP的不断普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用户移动搜索的重要平台。对社交媒体APP用户的移动搜索体验展开研究,有助于完善用户移动搜索体验,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方法/过程]基于用户完整搜索过程(如目的、动机、搜索过程、结果采纳等)设计访谈问题,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社交媒体APP用户移动搜索体验理论框架。[结果/结论]用户个体、信息特性、系统3个主范畴对用户在社交媒体中移动搜索体验产生直接的影响;使用环境对用户个体产生影响,特别是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而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研究结论对社交媒体APP改善搜索功能、提升用户搜索体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周涛  曾环宇  邓胜利 《现代情报》2019,39(11):38-45
[目的/意义] 基于社交媒体的社会化商务显著促进了用户的信息交互。与此同时,信息过度收集和使用、信息泄露等问题愈发突出,引发了用户对于个人隐私问题的密切关注。从用户、平台、环境3个层面,研究了信息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用户行为的作用。[方法/过程] 研究收集了340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 结果发现,隐私倾向、平台声誉、法律法规显著影响用户的信息隐私关注,进而决定用户的信任、隐私风险和社会化商务行为。研究结果启示企业需要采取措施缓解用户隐私关注,进而促进其社会化商务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在线社交用户的信息行为对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借鉴"用户画像"的思想,提出了在线社交用户舆情画像的概念,围绕人类动力学研究视角构建了在线社交用户的舆情画像模型,最后从舆情信息传播的时间间隔分布、活跃度分布、时间间隔重标度、交互热度、阵发性和记忆性等方面对在线社交用户信息传播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线社交用户"舆情画像"可全面揭示其网络信息行为特征,实现对用户基本信息与舆情传播信息的有效收集、有效识别与定量分析,从而为网络舆情生态环境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咏梅  张帅  谢阳群 《现代情报》2019,39(10):58-65
[目的/意义]探究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影响因素,既能为社会深入理解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也能为社交平台优化用户信息回避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收集30位在校大学生社交网络中信息回避行为的相关数据,借助NVivo11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与分析,归纳出影响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的10个基本范畴并聚焦为3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建构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理论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认知因素是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和内部驱动因素,信息因素与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其中,认知因素是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婷  李霞  段尧清 《情报杂志》2022,(10):199-207
[研究目的]厘清短视频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及因素内在作用逻辑,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用户理性使用短视频社交媒体进行引导,推进运营商优化创新服务战略。[研究方法]在“认知-情感-行为意向”理论框架基础上,构建基于认知失调和自我效能的短视频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向影响机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340份有效样本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与实证分析。[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短视频信息过载、服务过载和用户沉溺正向影响认知失调,这个过程中自我效能产生负向调节作用;认知失调正向作用于短视频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向,自我效能负向调节认知失调对平台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旨在探究新冠疫情期间,信息传播媒介对用户信息焦虑的影响。[方法/过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547位用户的数据,借助相关统计分析,分别从电视/广播、社区公告/展板/横幅、短视频平台、网络社交平台、微信、新闻资讯平台和人际渠道7种媒介角度,分析信息媒介对用户信息质量、信息利用环境、信息素养、信息检索系统质量和个人认知5种焦虑的影响。[结果/结论]信息质量焦虑是各媒介用户的主要问题;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的用户信息焦虑水平最高,其次是社区公告与微信;通过新闻资讯平台获取疫情信息的用户信息焦虑水平最低;在线上媒介中,用户更信任官方媒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用户的风险感知程度会直接影响用户采纳健康信息的行为和效率。因此,探究用户对网络健康信息的风险感知维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网络健康信息服务策略以及公共政策,促进互联网健康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法/过程]研究对网络健康信息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基于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结果 /结论]通过分析共得到134个概念,40个范畴和12个主范畴,解析出六维度网络健康信息风险感知结构(包括信息质量风险、信息来源风险、隐私风险、心理风险、系统质量风险和财务风险),并构建网络健康信息风险感知理论模型,为解读网络健康信息风险感知与健康认知能力和风险后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