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阅读观以对话理论为基础,将阅读行为视为人与人之间确立的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三者形成了一个“对话场”。学生无疑是“对话场”中最重要的一极。因此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趣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该理念是以“对话理论”作为基础,包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对话过程的“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对话过程的“教学对话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该理念是这二者的“共同体”正是基于这种“对话理论”,“感受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所在.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该理念是以“对话理论”作为基础,包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对话过程的“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对话过程的“教学对话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该理念是这二者的“共同体”。正是基于这种“对话理论”,“感受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所在。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说,传统的阅读是以作品为本位的阅读观。阅读要立足于作品,阅读的目的是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寻找作品的原意。在…  相似文献   

4.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语文课堂阅读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一直害怕教学过程出现“失控”、“偏移”、“短路”和“断路”现象。导致学生的阅读实践受教师思路的牵制。方法呆板,过程简化而失去了灵性。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与文本真切“对话”,从中感受到语言的趣味,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原旨。这种“对话”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去开启对话的窗口,以实现沟通融合。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四者之间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确定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而其他多重对话关系都只是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一、阅读对话教学的理论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的规定包含两个命题,有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是一种对话活动。让语文阅读走向“对话”,我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的。  相似文献   

8.
一、如何理解阅读中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从国外引进阅读对话的理论,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话,读者(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一是教学对话,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等等。  相似文献   

9.
张玉武 《教学月刊》2011,(10):27-2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改革十多年了,而我们语文课堂的对话仍然是碎问碎答,杂语喧哗,这样的对话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阻碍了学生自主阅读。既然是“对话”,就要在对话之前“构建阅读话题”。话题好坏关系到对话能否成功,如何让话题具有定向、整合、导行、启发的作用?笔者认为话题设计要把握几个“度”。  相似文献   

10.
近日再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两句话,不能不让我对当今的阅读教学产生一些质疑:阅读教学是通过“阅读”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阅读教学本身的意义建构的,但学生的阅读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属于个性化行为?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占有多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11.
陶巍 《考试周刊》2010,(25):46-46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可见,学生的个体阅读是阅读教学中对话和交流的基础.没有学生的个体阅读,对话和交流就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与阅读都有对话,“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从所要达到的目的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即阅读教学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和空间内,完成必要而合理的教学预设目标。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启示我们:阅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在阅读课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那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交流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正是这种阅读主体和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使语言文化世代传承。“教学建议”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学生、教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与文的对话,当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要想实现学生与文本顺利对话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叶圣陶老先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的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因此,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日的,伞而提高语文素养。一、从“习”入手,巧妙培“渔”1.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个性化阅读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何实施“个性化”的阅读?策略一平等对话———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形成了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绝对权威、学生被动接受的不平等师生关系,阻碍了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标准》)“对话”,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成为现实,使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得以改善;“对话”,使教师成为学生中的“…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这一开放、多元、互动的教学形式正逐步发展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但在实践中,有些课堂教学由于阅读话题设置不当,使阅读活动飘浮游移、肤浅而流于形式,使“对话”变成了“对答”。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以“谈何容易”这个关键的词语构建大的阅读话题,使课堂对话从“形”的对话走向“质”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邢汉林 《陕西教育》2005,(10):21-21
现代阅读“对话”理论认为,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学生自主阅读的生成基础是“倾听”,学生的自主发展是在经历各种体验中实现的,因此阅读教学要维护读者(学生)对文本的“倾听”;而另一方面,阅读过程也是读者对作品不断思考,创造的过程,阅读不应只是对范文  相似文献   

18.
黄宏珍 《考试周刊》2012,(92):49-49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可以说,“对话”已经成为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一阅读理念,  相似文献   

19.
针对教师以大量的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新课标主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和把握文本内容,注重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针对传统的“传话式”教学,新课标开创性地提出了“对话式”教学新理念,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