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既有对征地拆迁的研究多采用抗争政治的视角,认为征地拆迁中之所以会出现诸多问题和冲突,关键就在于政府对农民的掠夺与农民奋起抗争.然而通过考察城郊农村征地拆迁前农民对征地拆迁的预期和态度,发现城郊农民非但不反对征地拆迁,反而盼望征地拆迁,积极地为即将到来的征地拆迁及其利益博弈做准备,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政治社会影响,包括村庄派性政治、地权冲突、人际关系瓦解等.这些问题和冲突一直延续到征地拆迁过程并影响着征地拆迁.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述当前农村征地拆迁中利益博弈的空间、主体与策略,揭示征地拆迁的利益博弈实质和征地拆迁问题的根源,破解对征地拆迁的某些误解。研究发现,征地拆迁中的问题和冲突来源于利益博弈空间与具体政策实施和操作过程,而非根本的征地拆迁制度及其补偿制度。减少和克服征地拆迁中的问题和冲突,应着眼于调整具体政策实施和限制利益博弈空间。  相似文献   

3.
农村灰色势力的生长与发展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而农村灰色势力的生长和发展与基层政府的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后国家公共权力逐渐从乡村撤出,农村灰色势力得以生长和发展。因此,乡镇政府应通过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措施来治理农村灰色势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开发区扩张进程中存在的治理困境进行分析,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开发区扩张进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探究,发现开发区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失衡是造成开发区无序扩张的重要原因。开发区有序扩张需要实现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博弈均衡,应该通过制度、程序以及动态监督审查机制来规范开发区空间扩张,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有序变革;建立科学的开发区发展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开发区合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生态型开发区建设;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设,规范开发区的征地拆迁行为。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16-121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村落转型心态是农民对政府拆迁政策强有力的支持,移居安置社区的拆迁农民被推动着快速告别乡土文化,接受城市社区文化,而以保守、稳定为特征的乡土文化的转变速度远落后于乡土社会的变迁。缺少思想引导的农民心态滞后现象表现为拆迁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对村落生活的怀念、对安置社区治理的低认同弱参与和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危机。从文化堕距的概念入手理解乡村变迁,从心态上思考乡村文化秩序的调适问题,对推进农民精神世界合理嬗变、重构乡村文化秩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和转型的新阶段,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治理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必要性体现在,社会工作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的难题、提升基层政府官员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社会工作理论的创新以及加快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等。其可行性体现在,中央政府对社会工作的制度化设计、民政部门和基层政府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所提供的契机、中国本土性社会工作奠定的基础、社会工作具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等四个方面,共同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治理创造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和矛盾,其根源在于土地用途改变产生的利益在各个群体之间无法公平分配。地方政府作为征地行为发生最直接的主体,在征地博弈过程和结果中占有绝对的信息与制度优势。运用农地非农化模型,分析农地转为建设用地过程中利益的再分配,进而分析地方政府征地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并提出合理分配征地利益的对策:规范地方政府征地行为;完善征地制度;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8.
工商资本介入耕地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积极举措之一,但也潜藏着诸多风险需要规制。当前我国工商资本介入耕地存在生态环境破坏、农民利益受损、耕地非农化等问题,可以吸收美国耕地保护制度经验予以缓释,如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利用中间机构降低生态受损风险和平衡利益分配、以保护地役权协议限制用途转换等。我国应当从搭建耕地保护中间平台、完善农业保险建设和加强保护地役权应用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9.
国家权力的介入程度是现代乡村政治文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动用行政资源,使乡村社会按照私有小生产、生产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的路径,一步步走进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乡村社会重新回到了小生产状态,国家权力有限地退出了乡村.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农民的活动空间外延,乡村利益出现了多元化,村级组织权威性丧失.面对乡村的治理危机,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村民选举,期望通过民间赋权的方式,让村委会获得合法地位.村民选举既是解决乡村治理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还权于民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政治改革道路的探索和试验.  相似文献   

10.
国家权力的介入程度是现代乡村政治文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动用行政资源,使乡村社会按照私有小生产、生产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的路径,一步步走进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乡村社会重新回到了小生产状态,国家权力有限地退出了乡村。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农民的活动空间外延.乡村利益出现了多元化,村级组织权威性丧失。面对乡村的治理危机,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村民选举,期望通过民间赋权的方式,让村委会获得合法地位。村民选举既是解决乡村治理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还权于民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政治改革道路的探索和试验。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大量征用将不可避免。但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一旦被征用后,农民就面临着如何继续维持生活的问题,因此,征用土地必须给予合理补偿。但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却存在着不合理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改革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一切财富的最终源泉。2008年10月9日—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与会通过了关于农村土地的一些改革,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好处便是"土地可以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自由流转"。分析视之,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真实写照也是其理论的继承和延伸。因此研究我国的土地流转我们必须从地租理论入手,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指导下的土地流转,也研究土地流转的必然性和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土地问题已成为我区城市化、工业化等经济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但是,在土地非常吃紧的情况下,浪费土地现象却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通过对我区土地整理、合理利用,可以突破我区土地资源瓶颈制约,缓解区域经济发展占用耕地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与复垦”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设置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土地整理与复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以及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等方面对“土地整理与复垦”课程建设进行了构建。教学内容设置包括基础知识、支撑理论与技术、核心理论与技术以及实践应用四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三个环节,包括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编制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考试内容以考核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为主,避免死记硬背。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建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产权制度的发展已使私有产权与公有产权之间的对立性大为减弱,从管理的灵便性来看,在公有产权基础上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所拥有的空间要比私有产权大得多。国有土地产权制度完善的要点是建立方便使用权市场运作和日常管理的土地使用者权利体系。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将集体土地所有权社区化,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较高的物权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土地空间权的"空间"应界定为在土地分层利用中,能为人所支配,可通过长、宽、高进行度量的土地上下特定空间,包括离开地表之空中或地中横切之断层空间,以及地表上下一定范围的空间,但不包括外层空间、具有通航自由的上层空间、极深的地下空间以及建筑物或构筑物内的空间。空间是物权法上的物,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宪法与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新中国历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中所规定的农村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原因及变化过程作出了回顾和分析,指出现任宪法规定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困惑,认为根据所有制形式要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现行宪法规定的农村土地所有制也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土地市场的建立。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市场是在清理整顿土地隐形市场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但还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土地市场发展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今后本区上地市场的发展途径主要是加强对地产市场的管理、不断健全土地中介机构和搞好土地市场的系列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以辽宁省建昌县为研究对象,对2000—2010年建昌县建设用地的变化和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选取建设用地和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建立相关关系模型,分析相关系数并得出结论:与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态势一致,建昌县建设用地逐年增长;促使其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GDP、城镇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总体上这与大多数城市类似;今后几年建昌县建设用地总量仍然会持续增长,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这给耕地保护任务带来了巨大压力,有效协调县域土地利用中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耕地保护的关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土地思想是中国的优秀历史遗产,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土地政策时,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从其内容上和农民问题上论述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继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