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嵌入学位论文撰写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负面评审意见入手,结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产过程,分析信息素质在该过程中的体现,提出利用信息素质导航图嵌入学位论文撰写过程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开题是学位论文工作的起始,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与综合是开题的前提与基础。文章介绍研究生如何快速、准确、全面地获取信息资源,如何独立、有效、准确地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开题阶段的特点,将研究生开题之信息基础技能和晋级技能融入实践中,描绘研究生开题的信息技能导航图。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信息素质概念研究是信息素质研究的起点和逻辑基础,对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诸多说法进行了梳理和剖析,以期得出信息素质共性的、本质的内涵,进而对信息素质作出概念界定。  相似文献   

4.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信息导航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迷航是超文本信息模型的主要问题。解决此问题需要使用超文本数据信息的导航方法 :导游线路方法 ,导航图方法 ,利用搜索引擎 ,自动超链接技术等。参考文献 6。  相似文献   

5.
信息素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方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论述建设信息素质网络教育资源的意义,指出信息素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由基础到高级可分为基础信息素质能力、通用信息素质能力和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能力。开发不同内容层次的信息素质网络教育资源,构建多种形式的信息素质网络教育资源,是开展网络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信息素质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且能够有效地检索、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是高校信息素质教学的目标、信息素质评价的依据,是建立高校系统化信息素质教学体系的基础。该文论述了如何利用德尔菲法设计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论信息素质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105,自引:0,他引:10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方面的素养。信息素养人是那些懂得如何组织、寻找、利用信息的人 ,是会学习的人。信息素质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是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 ,是培养科研素质的基础和学习、择业的导航员。参考文献 7。  相似文献   

8.
2000年以来国内信息素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信息素质研究著述的基础上,从信息素质概念、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信息素质教育、国外信息素质研究等方面阐述新千年以来我国信息素质的研究现状。指出在信息素质评价标准方面有诸多有益尝试,但还未形成权威的评价体系,在信息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有长足进展,但文献检索教材未能紧跟时代发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特色。  相似文献   

9.
班敏 《大观周刊》2012,(52):77-78
企业统计是企业经济信息获得的核心途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的导航图,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统计所面临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如何更好地发挥统计分析作用,为实现“卷烟上水平”工作目标提供统计信息支撑,为企业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讨论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目前烟草行业统计分析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加强烟草统计分析工作等方面对地市级商业企业统计分析工作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分析信息素质与人的知识结构的关系入手,阐述了信息素质是数字时代人的基本素养之一;信息素质所包含的关于信息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独有的知识体系,是数字时代人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的独特功能,在人的知识结构形成及优化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等观点。作者认为应当将数字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建构中,将信息素质内化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以创新的信息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大学生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80,自引:0,他引:80  
孙建军  成颖  张玲玲 《情报学报》2003,22(2):250-256
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然后介绍了信息素质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及两个影响较大的课程设计模型 ,最后在综述国外信息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进行信息素质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学数据素养内涵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对科学数据素养概念的界定与内涵结构的把握,是开展科学数据素养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基础。[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素养理论、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在国内外数据素养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基础上,界定"科学数据素养"的核心内涵,剖析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类型素养的源起背景和能力要求,建立科学数据素养的内涵结构体系。[结果/结论]构建了以科研工作流程和科学数据生命周期为基础的过程结构体系、以新型数据环境下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目标为核心的目标结构体系,并将数据行为过程与数据培养目标有机联结与统一,构成了科学数据素养过程-目标结构体系,明晰了科学数据素养应该达到的目标和具体实现路径,为科学数据素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分析概念图对信息素养教育所提供的功能支持,提出以概念图知识模型作为信息素养内容的组织和展现形式并与E-learning环境进行有机融合的一种理念,引入软件工具CmapTools构建信息素养概念图知识模型实例,并将其应用于E-learning环境平台中,从而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可视化的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的自主、协作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强调检索技能和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提出的"媒介信息素养"(简称MIL)概念,首次将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融合形成复合型概念,对目前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指导性意义,明确提出和媒介素养融合的思路和策略,有利于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人文性和社会性,突破学科的局限性,探索新的跨学科结合点,实现创新和发展。[方法/过程]通过归纳分析近年来有关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比较研究的成果,结合国内外的媒介信息素养理论和实践,尝试提出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融合的途径。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应融合媒介素养教育,实行参与式教学,革新在线课程,建立学科之间融合交流的平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发挥图书馆的中介作用,实现从技能型向素养型教育的转化。[结果/结论]信息素养教育需要避免单纯的技术至上的取向,将技能学习和媒介信息解读能力结合培养;与媒介素养结合是趋势所向,媒介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拓展了信息素养的学科视野。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odel for creating library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cess text guides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summarize and evaluate quantitative empirical articles. Process text guides contain two strands of strategically embedded activities designed to simulate the processes used by “good readers.” One strand of exercises is included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abilities to summarize an empirical research article by having them locate the main ideas of each of the article's paragraphs. A second strand of activities includes more evaluative questions about each of the sections of a research article—abstract, introduction, methodology, results and discussion, and references. Process text guides may be presented throughout a semester or quarter as handouts in library sessions and/or as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modules. An actual article from a peer-reviewed journal in psychology was used to create a sample process text guide.  相似文献   

16.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change of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research paradigm bring about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so we need to rethink the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rom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o beyon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chang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model.[Method/process]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s and connotations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evolution, this paper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system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beyon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were outlined.[Result/conclusion] The key of beyon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s that the purpos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needs to be clear, the goal needs to be advanced, the perspective needs to be switched, and the effect needs to be reflected. The strategies are to train users from general ability to advanced ability, cross the disciplinary boundar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realize the reform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ntent and system, focus o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echniques, develop the appropriate context of beyon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beyond information literacy.  相似文献   

17.
颜先卓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2):135-142
[目的/意义]针对当前国外信息素养研究新进展,对工作场所信息素养研究情况进行系统介绍,旨在为国内信息素养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方法/过程]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维度3个方面进行介绍,并对国外该领域研究特点进行归纳,对相关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结果/结论]研究分析显示,工作场所信息素养研究是当前国外信息素养研究新的生长点;促进不同学科、行业之间对信息素养理解的统一是该问题研究的主要推动因素;该项研究对促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信息素养概念化反思以及信息素养与职业特征结合等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敏  刘霞 《图书情报知识》2008,(6):110-113,122
考虑到不同学科的差异性以及评估的可操作性,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研究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简要概述了制定学科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外分学科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研究进展及主要特点,提出我国应成立专门机构全面指导和规划我国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制定,应与各专业学会/协会或教育部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合作,在统一的通用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基础上建立学科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并将其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信息环境的转变、科研范式的演化为信息素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为此,需要重新认识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局限,推动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向泛信息素养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加快国内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变革。[方法/过程] 通过分析信息、信息素养的概念与内涵及其演化过程,对比信息素养教育与泛信息素养教育两个体系,以中国科学院大学泛信息素养教育为例,剖析信息素养教育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结果/结论] 从信息素养教育向泛信息素养教育转变的关键是:教育目的需要明确,教育目标需要进阶,教育视角需要转换,教育效果需要体现。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策略是:培养用户从一般能力到高级能力,跨越信息素养教育的学科边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体系变革,注重教育教学技术方法应用,建构泛信息素养教育适用场景,加强泛信息素养教育空间配置。  相似文献   

20.
常红  田野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22):96-106
[目的/意义] 探究信息素养教育价值和用户感知之间的交互契合机制,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价值营销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聚焦于新手用户的信息素养学习实践,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感知价值理论为基础,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索建构信息素养教育价值的用户感知驱动模型。[结果/结论] 新手用户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感知价值在教学交互和任务情境的驱动下得以呈现;用户感知的信息素养教育价值包含资源价值、信息素养认同价值、同伴价值、情感价值、教学价值和成本价值6个主范畴,主范畴间的作用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