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 翻子拳技术特点及其训练1 翻子拳风格与特点翻子拳也称“八闪翻”“翻拳”是我国武术历史较为悠久的拳种。明代杰出军事家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曾“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的论述。兴于明代自成体系独具一格,目前盛行全国各地。主要以河北、东北、甘肃、陕西等为主要代表。翻子拳的套路内容丰富,短小精悍,  相似文献   

2.
所谓“拳架”,既指拳术动作,也指拳术套路。门派化的武术传承,主要依赖拳架团聚其传习人群。太极拳系亦然。目前,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架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这五个太极拳流派不仅有着各自开山的传统拳架,也有着由其传人根据研习心得创制的新编拳架。近些年来,国家武术主管部门还组织有关专家,以五式传统套路为素材,以竞赛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少林禅功柔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林功夫在中华武术之中,是系统、庞大、完善的一种体系,它集禅武为一体,独具一格。它不仅有刚劲的外功拳,而且有柔和的内功拳。外功拳主刚,内功拳主柔,正如少林拳谱讲:“柔中之刚为真刚,刚中之柔为真柔。”禅功柔拳则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它以修身养性为宗旨,以养气修心的禅功为始终,以练气修身的柔道为造诣,以拳贯禅机,禅拳归一为极至,回归自然、随心所欲。小则有防身自卫之安,大则有强筋壮体、健神清心、延年益寿之效。  相似文献   

4.
内家拳以佛道两家理论渗透融合为基础,以丹道、经络、阴阳为本体,有着不同于其他拳术的特殊的训练理念、习练方法、技击技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的深邃精微和独特性。但是在现有的武术竞技体制下日渐势微,逐步退化,挖掘、整理、继承、大力扶持和发展内家拳术已成为武术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从传统到现代,对于习练者水平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从传统武术的“用意不用力”到现代竞技武术的“量化”追求,都是在对评价标准找出合理的解释。然而,从武术评价的发展变化来看,表现中国武术“意”文化特质的拳意,是影响中国武术个性发展和评价习练水平的核心要素。从中国武术“意”文化特质入手,挖掘拳意形成的心理阶序过程和表达方式,找出拳意在评价中国武术习练水平中所呈现的核心要素,从而对武术习练水平的评价提供一种早已具备但未见理论的研究视角。研究指出:中国武术的“意”文化特质,是由技术之意、哲理之意、艺术之意构成,其在评价体系中分别以“拳种”和“拳意”的语系形式为表达。拳意的呈现是习练者与经验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在技术核心表达上,拳意呈现为知觉性,表达出一招制胜、点到为止的底层逻辑;在理论核心范畴里,拳意呈现为主动性,表达出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哲学素养;在文化核心阐释方面,拳意呈现为指向性,表达出含蓄化、陌生化的艺术形式。由此,拳意在外显与深层结构上达成的共识,共同造就了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审美和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是以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理论来阐释拳理并为之命名的传统武术套路.太极拳的动作看起来柔和缓慢,每个动作之间势势相连,招式绵绵不断,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健身效果.古老的太极拳有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和练习方法,在几百年的传习演练过程中拳师们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一套较固定的、适合该拳的传统教学步骤.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步骤运用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时,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文章通过对太极拳传承发展的意义及教学法的改进阐述了“慢拳快教”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车天民 《武当》2003,(10):33-34
少年拳第二套的特点新大纲中的武术教材之一——少年拳第二套(以下简称“二套拳”),是一个很好的武术套路。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它体现了武术的风格,尤其是体现了以长拳为基础,以基本功为基础之基础的武术特点。全套动作精神英勇、严肃,姿势朴实大方,动作刚劲有力,形象雄壮优美。从技击的特点而言,虽然全套动作结构很简短,但表现了武术的“四击”、“八法”、“十二型”的技击法则和人体动态的规律。以“四击”中的“踢”和“打”而论,就有蹬、踢、踹、弹、钩、冲、  相似文献   

8.
秦庆丰 《中华武术》2005,(11):24-25
少林大金刚拳(又称“金刚罗汉拳”)是我国北派少林拳法中较为古老且具有代表性的拳种。其完整的体系,丰厚的武学内涵,独特的技术形式,简洁实用的自卫临战效果,以及较高的武术史学研究价值,均使其立于中国传统武术之林,并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翁信辉  文木 《体育科学研究》2007,11(2):28-31,3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访谈法,调查了英塘村蔡厝“青阳蔡氏族谱”和访谈了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成果及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会资料的基础上,就拳名及其内容实质、源流的各种说法用比较法、反证法、归纳法及体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作了深入研究。结论:(1)五祖拳并非五种拳术的总称;五祖拳不是由五个和尚所传;五祖拳并非等同于过去的太祖拳;蔡玉明先生是五祖拳的创始人,而不只是“一代宗师”;(2)五祖拳学术上的命名可根据师承的不同,区分为“五祖××拳”,并根据历史习惯冠于“南少林”二个字,以示属于福建南派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经常进行武术骰练的人都知道,“劲”从拳术术语上讲称“拳劲”“爆发力”。所谓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站桩、试力,走步,发拳等训练都是为发力做准备的。所以,我们练习发力,确保有力可发,就必须要通过站桩、试力、走步等内容训练,待有一定基础后,才能专门从事发力的练习。发力是站桩、试力、走步等内容的综合体现。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把力发好是不容易的。意拳的训练要讲究科学性,要系统地按照意拳的训练方法训练。例如“站桩”既能培养浑元力又是拳术的基本功;“试力”就是把站桩所求出的力量,通过放大和移动进行强化,把力试出;“走步”是意拳的实战步法,要求身法、手法、步  相似文献   

11.
燕明剑 《灌篮》2021,(2):53-54
象形拳是中华武术文化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渗透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许多基本理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表现形式。本文概述了象形拳的发展源流和技术特点,以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者认为,象形拳教学的关键,在于实现外形夸张的象形动作、攻防兼顾的技击意识和扎实稳健的武术功法的有机结合。为达到形神兼备、攻防兼顾,演练者的细致观察、形象思维和刻苦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12.
史明 《武当》2001,(11):21-23
形意自创派以来,历经前辈先贤数代的心血凝聚,形成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初习形意拳,先以五行拳入手,五行拳为其入门拳。形意门中有“五行为体,八字为用“之说。劈拳乃五行拳之首拳,也是五行拳之母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大,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向着武术本身回归,通过反求诸己式的探研,坐实武术之"文化自觉"。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对武术"型、法合一"的当代价值进行审视。研究认为:型是武术的外壳,法是武术的灵魂,决定武术型之塑造的是武术独特的攻防之法,武术除技击以外的其他功能的衍生,也因其方法上的独特性而别具一格;武术"型法合一"的规定性,在近现代以来武术竞技化演变过程中被分解后的项目形式破坏,以武术拳势攻防方法为前提,保持型与法的统一,是令武术找回自我、占据主动的必要途径;中国武术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能够独树一帜的地方,是深具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拳种门户,终而落脚于微观层面拳势之型与法的"中华规定性"上面,故武术拳势强调型、法合一,对于武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对五枚拳历史渊源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五枚拳的发展策略,即依托当地高校、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成立五枚拳发展研究训练基地和女性拳社,吸引学校、农村、社区更多女性习练五枚拳;将五枚拳改编、创新并作为乡土教材特色体育课程,在大、中、小学推广和普及;结合国家武术竞赛规则,创新五枚拳套路;加强民间武术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建立传承人保护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以武会友,通过民间传统武术比赛,推动五枚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武兵 《武当》2004,(9):36-39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点明显,体系完整,既有拳术、器械、对练,又有实战散打、技击功法等内容,其中少林拳又被誉为中国武坛四大名拳之一,而少林五花连环拳便是少林拳种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广东洪拳为研究对象,以泉州太祖拳为比较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广东洪拳和泉州太祖拳的历史渊源进行透析,对二者的技术特点、风格特点及技击原则进行对比研究,尝试揭秘广东洪拳之历史渊源。经研究得知广东洪拳与泉州太祖拳在历史渊源、技术、风格和技击原则等方面关系密切,同出于南少林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17.
樊爱民 《武当》2014,(6):23-25
意拳桩法是意拳训练的入手之法,也是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意拳桩法训练的正确与否,关乎意拳训练的成败。武术功力也有人称之为武术内力,意拳内行称武术功力为“东西”,  相似文献   

18.
查拳是我国传统武术项目之一,根植于中华大地,是以套路、技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项目。本文对查拳在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观赏娱乐、气功的作用及纳入武术段位教程及发展途径进行多角度阐述。查拳不但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强的生命力,更是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瑰宝之一。在推广武术段位制的发展中,将查拳纳入教程,查拳才能得到...  相似文献   

19.
拳学对力量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拳学是一项激烈对抗的运动,其技术动作没有力量做保证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中国武术界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在拳学中把未经过拳学训练的力量叫本力。而拳学中通常所说的力,是指经过独特的功夫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协调的、整体的力量,也叫功力,而不是笨拙的蛮力。  相似文献   

20.
为使武术的原生态文化在当代社会更好地呈现出来,重点从拳理、技术、具体练习等3个方面研究了武术传统中的自然生态。首先重点以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为例,剖析了武术拳理是揭示自然现象的中国哲学思想在武术中的具体反映。其次,从4个方面研究了武术使人体回归自然协调的本能状态的具体途径:即:模仿动物、象形取意;注重成套动作练习;采用松沉、轻柔、徐缓的练习;进行以意想假借为特点的站桩练习。最后,简要说明了武术界提倡到大自然中行拳走势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