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境界说”又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尤其是“无我之境”所要求于文艺的真实性,超出了传统美学所论之一般范畴,在中国美学关于意境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把它推到了宇宙人生的深处。“境界说”对文学美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文论的“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皎然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在诗歌的创作方法理论上重视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并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大大发展了唐朝的意境论。皎然以其独特的“意境”论,为唐人研究诗歌意境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后人新的“意境”观点的进一步提出。他的“意境”论成为“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王昌龄"三境"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一词乃王昌龄首提。王昌龄“三境”说之“意境”概念的内涵已经构成了我们现在’意境说之“意境”的基本内涵。准确、全面理解王昌龄之“三境”说,对于我们把握规范“意境”内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唐代先后曾有王昌龄、皎然、司空图分别提出“诗三境说”、“取境说”、“韵味说”,从诗人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意境营造的独到见解。另外一些诗人的诗歌理论对意境的生发也多有涉及。唐人对意境现象进行思考的深度、广度以及参与研究者的数量超过古代其他任一时期,自发形成了唐代集体性参与意境学说研究的局面,从而形成了唐人对意境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性特色。  相似文献   

5.
章对“三境说”的内涵做了较为细致的诠释,并进而探讨了其精神实质。认为“三境说”反映出王昌龄的诗歌理想:立意新。感情真,状物神。“三境说”实质上揭示了传统意境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但对于“意境”概念的理解,我国学界众说纷纭,歧见迭出。最为典型的是“情景交融”说,认为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意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范畴。“意境”乃“意中之境”;境生象外、境缘于情、境赖于思为其主要的审美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8.
一、从“意境”的研究谈起意境,是中国独特的审美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常常作为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而受到高度重视。人们对意境的研究虽角度不同,但却都希望从理论上对意境的本质有所揭示和把握。依笔者愚见,人们对意境的研究往往是在以下几个层次上进行的。如果借用司空图的话,可以把它称为“思与境偕”、“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具有总体涵盖性的范畴。从诗学自身的角度来看,意境理论在中国古代的形成、发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秦哲学对"象"和"意"关系的独特体认是其源头,佛禅思想的催化,也是"意境说"产生的动因。意境说由盛唐诗人王昌龄首次提出,而进一步对"意境"范畴的内涵做出基本规定的是皎然,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审美主张,从意境之本质特征的角度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司空图的"四外"说,从意与象两个方面对意境范畴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规定,意境理论至司空图已达成熟之境。因此说,是唐人奠定了意境的主体架构。  相似文献   

10.
“空”作为一个诗学范畴由苏轼正式提出。它的内涵包括审美意象、审美意境和审美功能三个基本层面,其核心是“空”与“境”。就哲学渊源而言,它直接取资于佛学的空、境论,又是儒释道三家圆融合一的结果。“空”作为诗学范畴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tries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song"Touch of Love"sung by Jacky Cheung,the king of pop singer in Hong Kong,from three aspects:person system,mood system and cohesion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stematic-functional grammar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yrics of this English song and improve their connoisseurship of English songs by the features embodi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is piece of the song.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意境理论以老庄哲学为理论根基,又是逍遥思想在美学意义上的延伸。从意境论的内涵和进入意境的独特方式——"游心"等方面阐释了"游心于意境"的审美范式及其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游心与意境,借助境中的物象表达对"道"、对个体生命的认知,并以此实现主体任性逍遥的精神自由。意境理论既成就了唐人的创作,更荫庇了一代代不必费心避开尘世,又可以保持一定审美自由的文人学士。从某种程度上说,"意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华夏民族在遵从儒家伦理的现世状态下,释放心智,实现精神自由的"家"。  相似文献   

13.
王正 《绥化学院学报》2009,29(4):103-105
文章旨在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广播英语新闻进行分析,揭示其文体特征.这些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语气、情态、及物性、语态、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这里以王国维对意境“其内足以摅己 ,其外足以感人”的著名论断为主线 ,从舒展审美主体 ;唤起审美体验 ;净化审美主体三个方面 ,结合具体诗例 ,阐述了意境具有使审美主体获得审美陶冶、审美净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刘艳丽 《巢湖学院学报》2011,13(2):22-25,30
网络舆论监督集中反映了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和各种价值判断及思想动态,促进了公民意识提高,推动了政治文明进步。正确引领网络监督,不仅有助于各级党委政府在新时期"网络问政"平台中提高制度执行力,而且能发挥网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社会情绪"疏导器"和"减压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都”追补句是有悖于传统汉语语序的一种句子,常出现在日常对话之中。在句法上表现为追补前句子结构完整,不缺句法成分;追补后影响并改变了原句句类的性质和感叹的内容。从“都”追补句所处的序列环境来看,可分为三类:高交互性谈话中的“发起-回应位置”、高交互性谈话中的“发起位置”和扩展性讲述中的“发起位置”。从语气表达的强度来看,句末追补副词“都”的语气值处于“弱-较强-强”的一个连续统中。通过立场三角理论的分析结果可知,说话人在交际时采用句末追补副词“都”的方式是为了表达情感和评价立场,以及实施立场认同行为。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理学,经学也”这一著名命题,是试图对“理学”概念作一种历史释解,并表明了他所提倡的社会改造理论的一种致思趋向。现代著名学者侯外庐先生批评了全祖望的说法,以为全氏之说缩小了顾炎武“经学”所涵盖的内容,而认为顾炎武此论主要是区别古今思想的异同离合和批判理学-禅学式脱离现实的空谈。宋人所论“理学”,即顾炎武所述的“今之所谓‘理学’,已非孔子儒学;其专论“心”、“性”,空谈义理,故顾炎武斥之为“禅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语法隐喻理论出发,对《远大前程》原著及其由West改写的简写本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二者在语气隐喻使用上各自的差异,并试图找出人际语法隐喻的应用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希望能为同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明代学者曹学俭是评点《文心雕龙》的先驱者之一,曹评以独具中国古代文论特色的“风”涵盖“为文之用心”。笔者力求在还原、贯通、参照的基础上,从“风与文思”、“风与通变”、“风与时序”、“风与气、势”四方面对曹评中的“风”做一梳理、总结,古今相参,以指导我们的文学创作实践,充实、提高写作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是其与友人论艺的见证,生动体现了他力主“味外味”的诗歌意境、推慕“纤”、“冲淡”风格的审美思想情趣。其诗歌美学理论与诗论家司空图的诗歌散论及其风格论专著《二十四诗品》符契妙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