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是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审美理想的终极目标;“天人以和”是我国古代音乐审美意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形而上典型表征就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而“和”的世俗化与现实化表现就是与“礼”并行.  相似文献   

2.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一种艺术的“审美构造”。这种审美就是要摒弃以往单纯地以知识与文本为基础而进行的符号灌输,就是要突破由知识到知识、由知识到能力的思维范式,就是要走出仅仅关注“是什么”而忽略“怎样是”“为什么是”的课程视野。现就以“月光启蒙”(苏教版)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审美客体审美价值的主观客观性、审美价值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及和谐美与缺憾美的审美价值等几方面试图阐明“美就是客体的意象与本体个性情趣的呼应与共鸣”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视觉审美是美术的核心本质。所以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就是美术课的关键所在。视觉审美简而言之就是一门“看”的艺术。可别小看一个“看”字,要学会“看”,在美术中可是一门大学问。如何将一双平凡的眼睛培养成一双艺术的审美慧眼,就要看美术教师怎样有机结合课堂,进行从看到看见、再到欣赏的一系列完整、系统的训练过程。  相似文献   

5.
沧浪“妙悟”说与审美的直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用“妙悟”说诗,是在对诗歌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上找到了与禅悟的某些共通之处。严羽将诗的独特的审美特征称为“别材、别趣”,而要领悟、体味这种独特的艺术美,须有一种独特的能力,这就是“妙悟”。严羽还对审美的整体性、反复性有所论述。  相似文献   

6.
贺拉斯肯定了文艺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娱乐功能,并对二者采取了并重的态度。“教”,从广义的范围来说,应该包括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综合。诗,就是审美价值发生、展开与实现的中介,在诗人的思想与感情熔铸的“一度审美”的“教与乐”,此时,也在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中重现为“教与乐”,在读者的头脑得到价值的传承.《诗艺》是理解罗马文学创作原则的主要来源,也是理解古希腊文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就是真善美的教育。《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畅谈审美与人生的“审美教育谈话录”。奋发向上、永不停息地追求真善美,是歌德对青年诗人的忠告,也是每一个现代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审美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个特定的审美世界。我们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触摸并感悟汉字所蕴藏的审美因素,挖掘并寻觅文字所散发的各种“香味”,培养学生对汉字审美的特有感受力。  相似文献   

9.
一、“自调节审美论”是一种泛审美论“自调节审美论”之所以是一种泛审美论,是因为它把人类的一切娱乐、消遣、欣赏、鉴赏和创作活动统统当作了审美活动。譬如“自调节审美论”者认为:“审美既有无目的的‘无为而为’,也有有目的的‘有为而为’……为了好好地观看一场著名演出,为了尽情地品味一篇优秀文学作品,而实际上我们如愿以偿了,这就是有目的而合目的的审美了。”还认为:“有为而为的审美,即鉴赏家、美学家、艺术家的审美,它不仅具有直觉式审美的一切特点,而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对审美对象品评的能力,从而达到情感与理智,直觉与认识,自觉与非自觉的完美统一,成为最高层次的审美。”这显然既把审美与娱乐、消遣、欣赏、品味等混为一谈,又在审美与鉴  相似文献   

10.
人的观察视角不同,决定了观察距离的不同。但艺术观审中的“距离”则是一种超实用的审美距离;是日常心理距离向审美距离的跨越。由悲喜剧中的距离审美和假定性心理图式,展开接受美学的距离视野,以此论证艺术与生活中观审距离的生成。接受美学系统阐述了审美距离的生成在于“意义”与“自我感受”的连续性,即审美最佳效果的适中距离,而悲喜剧的艺术接受,最为典型地解释了审美距离的复杂性质;同时,从“生活”中的观审跃升到“艺术”中的观审,也需要心理“距离”的产生,它是两者转化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11.
孙绍振先生的“还原法”为中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一套文本解读的可操作性程序.所谓“还原法”,按孙先生的说法,就是“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状态想象出来,找出其间的差异,作为分析的起点”的方法.它包括六个方面:1.“艺术感觉的‘还原’,是指把作者省略了的、被感知和想象排除了的东西,用推理和想象还原出来;2.“情感逻辑的‘还原’”,指的是把经过主观情感或智能变异而形成的情感逻辑还原为客观、冷静的理性逻辑,并加以比较;3.“审美价值的‘还原’”,这就是要区别实用价值和情感的审美价值,寻求超越实用价值的审美价值;4.“历史的‘还原’”,指的是要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特别是还原到产生的艺术背景中去;5.“流派的‘还原’”,指的是必须分析作品所属流派的艺术特征;6.“风格的‘还原’”,即把同一流派的作品加以比较,分析出特殊风格.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好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对教材中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和提高。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愁”文学,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一、“愁”文学可以充实学生精神生活,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当代社会最大的危险就是人被科学技术异化,中学生正处于求学阶段,头脑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好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对教材中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和提高。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愁”文学,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心理距离”说,是英国美学家布洛首先提出来的。布洛所说的“距离”,就是“介于我们自身与我们感受之间的间隔,是物我实用观点上的隔绝。”布洛还把有无距离视作有无审美的根本区别,”“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能成立。”为了说明问题,他举了一个雾海行船的例子。他说,人在雾海行船之时,往往会感到危险,大有命运难卜,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可是,如果抛开那些由于危险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景色和风物上,其心理状态就会出现另一状况。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差异性,就是由于“距离从中作梗而造成的。”雾海行船时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就是由于后者使周围景色超脱了个人需要和目的牵涉而造成的(见《美学译文》第二期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往往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缺乏审美教育,呈现艰涩呆板的样态,忽视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培育,弱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要求,这就是要求语文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言训练与学习的层面,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语言的优美”“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所谓感受美.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审美感受力主要包括感知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7.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9.
庄子所孜孜以求的是自然、社会、人生的和谐与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二十五章)人、地、天、道相因相承,而“自然”却是最高准则。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观点,认为最高的审美就是主体与客体遵循“自然”法则达到和谐一致,“一出焉,一人焉。”“一”是万物之源,也是万物的统一。统一的原则,是“自然”;统一的要求则是物自为物、以物为物。人类与自然万物各以其自身的本性而存在,互不干扰,互不侵害。反对物为人害、人为物投,并进而反对那种被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异化了的社会现实。庄子的审美追求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这是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然、社会相互关系有所领悟之后的心理超脱。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由体物之性、忘我之情、神与物游、人与物化到物我两忘这种“物化”之境。 庄子的“物化”之境,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审美境界。本文试在以“自然”为最高准则的前提下,通过人与物相互关系的分析,解释一下庄子的“物化”之境。  相似文献   

20.
“逸”与“狂”在我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为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之一,探究其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可以揭示我国古代审美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特性和趋势,那就是自然人性化倾向。有人说文学是“人学”,而古代的审美当然与“人学”紧密相连。《论语》中有:“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猖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狂者”是指志向高远而勇于进取的人,孔子自己虽力主中庸,但对“狂”却颇为心向往之。“狂者”说话无顾忌,“古者狂也肆”(《论语》中《阳货篇》),狂者一般都隐居而未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