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运用"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思路,总结在设计双主体互动教学活动中应考虑的因素,从课程内容、课程群、互动内容及方式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多方面对课堂互动作统筹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李鑫  宫玉海 《成才之路》2010,(15):I0018-I0018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对无效的师生互动而言的,无效的师生互动表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单一的、形式的、一问一答式的“满堂哄”等现象。那么如何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课堂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主体性问题研讨的主要论题之一,已经形成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等一些主要观点。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遵循和坚持教育的"双主体性"规律与原则,一定要从对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的认识入手,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目标、任务,结合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因素,设计和确定教师和学生主体性互动的最优化方案,努力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性的最优化互动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旺盛期,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是在平时的课堂中,课堂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用"满堂论"代替了"满堂灌",反而降低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5.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地理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演绎、相互促进的舞台,在舞台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应该是一种双边互动的"教"与"学"的体现。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才能共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教师与学生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促进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作者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深感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的探索存在诸多误区,并对地理课堂如何实现"双主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课堂显性和课外隐性互动为多项双边互动,教师的"教与导"和学生的"学与习"之间、学习的主客体作用之间、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课堂教学与评价检测之间要统一综合运用到教学课堂中。构建有效思维课堂"的教育教学主张,主题倡导课堂教学是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对构建有效思维课堂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理念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并且二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本文论述了在教学活动中"双主体"存在的必然性,教师、学生"双主体"的互动关系,以及"双主体"的互动与提高教学效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程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新课程学生主体论的引领下,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致力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着力改变传统教学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努力构建"互动"的课堂教学。为此,"讨论法"、"辩论法"、"表演法"等等充分展现课堂"互动"的教学方法被广泛  相似文献   

9.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满堂问"的现象虽已不多见,但课堂提问模式依然大多是"师问生答",很少出现"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互动场面.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堂需要怎样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需要教师的"善问"与学生的"会问".  相似文献   

10.
高建林 《甘肃教育》2014,(18):104-104
正一、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有效参与学习的主体者、主动者。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  相似文献   

11.
在何克抗教授提出的"双主"教学理论基础上阐述"主导-主体-主标"的"三主"教学理念,并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辨能力培养为主标"三方面构建MOOC支持下的"三主式"翻转课堂.  相似文献   

12.
互动反馈能快速、准确、高效地界定学生在建构教学目标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为教师及时调控教学策略提供有效的依据。本文从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双主体"角度出发,分析了互动反馈系统的优势,阐述了英语互动教学模式,探讨如何实现英语课堂上的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应用。互动反馈课堂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益。  相似文献   

13.
曹跃进 《考试周刊》2012,(67):182-182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1.师生关系失衡化。我国当今师生关系在理论上的认识主要有"双主体"论、"主体主导论"、"主体一客体一主体论"等,它们虽然都对"主体客体论"进行了批评,但是在现实的小学音乐教育理论和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应然上是平等地位,实然上是不平等,师生地位失衡。即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一切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教学方式单纯看  相似文献   

14.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是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有机融合与进一步的发展,既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又符合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在计算机辅助自主学习与课堂整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其运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增强"双主"意识、提升主体主导地位及创建"双主"互动平台等实践操作,提出了分级教学、分类侧重、灵活性教学等建议,旨在推进"双主"模式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选用课堂互动双编码分析系统(MFIAS),运用矩阵分析和曲线分析等方式,从课堂氛围、教师提问倾向、课堂结构、教学风格等方面对"一师一优课"中的某一堂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视频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数学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采用"小步走"的教学模式.这启示我们:为了提升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效率,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构建课堂教学共同体;让问题驱动学习,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理安排课堂小结,梳理数学知识脉络.  相似文献   

16.
薛华老师的“苏轼婉约词赏析”,是在湖北宜昌市第四届高中语文“双促双发”教改实验研讨会上的一节示范课。课上得非常成功,实教比实录更为精彩。其成功之处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课堂理念先进。就整堂课看,较好地体现了师生互动、双促双发”和“民主、开放、和谐、发展”的课堂理念。从“实录”中可以看到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既没有“满堂讲”,也没有“满堂问”,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既没有被动接受,也没有等待灌输,而是主动学习,互助合作,独立思索,这种精彩的场面不断呈现。其二…  相似文献   

17.
陈芃芃 《学苑教育》2021,(12):17-18
"双主互动课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课堂中无法体现出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等问题而构建出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此模式能够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继而提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交流。在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探究、情境设置、课题讨论、生活引入、注重实效、合理提问、开放思维等方法搭建"双主互动课堂",以此让我们的历史课可以更好扬帆起航。  相似文献   

18.
正在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教师需要做较多的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应与学生互动,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应转变角色,向"导演"和"指导"的角色转变。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双主体"教学的主要做法有:(1)良好的教学设计。教师要提前写好教学方案,并要求学生依据方案预习,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选择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由于缺乏符合探究、发现等开展思  相似文献   

19.
"双主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所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课堂教学结构、程序及方式.  相似文献   

20.
“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简称“双主模式”,追求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引领、指导作用,让学生真真正正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师生互动、学生同伴互动中主动学习与成长。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课堂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学生要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双主模式”的核心是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是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服务的。下面就历史课堂“双主模式”如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