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付慧清 《江西教育》2004,(18):32-32
说起“没问题”,我便想起了老师们下课前常对学生说的两句话:“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实话.我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不信.去问问学生.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多多,难怪很多老师课后大呼“没想到、没想到”。  相似文献   

2.
新接了一个班,在每节课尾我都要问:“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欢迎提出来.“因为我深知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和形式的.……  相似文献   

3.
在上午的考察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环节,那就是我同以色列GET学校的高年级同学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上学吗?有没有人逃过学?"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逃学呢?"然后我又问:"孩子们,你们都喜欢你们的父母吗?你们的父母打过你们吗?"齐刷刷,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了手,大部分同学都说非常喜欢自己的父母,而且没有一个父母打过他们。我又问:"同学们,你们都怕你们的老师吗?"结果同学们再次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非常喜欢我们的老师。"在近一个小时的对话中,我发现几乎每个  相似文献   

4.
在上午的考察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环节,那就是我同以色列GET学校的高年级同学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上学吗?有没有人逃过学?"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逃学呢?"然后我又问:"孩子们,你们都喜欢你们的父母吗?你们的父母打过你们吗?"齐刷刷,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了手,大部分同学都说非常喜欢自己的父母,而且没有一个父母打过他们。我又问:"同学们,你们都怕你们的老师吗?"结果同学们再次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非常喜欢我们的老师。"在近一个小时的对话中,我发现几乎每个  相似文献   

5.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讲完后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们齐声回答:"没有了。"于是老师很满意,认为这堂课很成功。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应试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标准答案,所以教师教到学生没有问题就是成功;而素质教育更为重视学生独立思  相似文献   

6.
<正>有一次,学生们问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怎样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呢?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林边,对他们说:"现在你们就去林中,摘一个最满意的苹果,前提是只准前进,不准后退,并且只能选择一次。"学生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出发了,很快他们就穿越了那片苹果林。苏格拉底站在林子的尽头,看着学生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走了出来,不禁好奇地问道:"怎么了,难道你们没有摘到自己满意的苹果吗?"  相似文献   

7.
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使其提出的问题有价值,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营造"问"的氛围,使学生敢问一是鼓励大胆质疑问难。教师要向学生作出承诺,即使问的问题再简单,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会做到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让会解答的学生帮助解答,或下课给予回答。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给学生一种信任的心  相似文献   

8.
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的思维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新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但数学问题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很抽象,很难理解。刚开始,我请学生看图提一个问题,有不少学生不问自答,如:图上有4棵树,树上有9只鸟。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什么是问题呢?我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即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观察、提问。到校园里走一圈,让学生认真观察校园里有什么,有多少。回到教室后,我先问:“学校里有几个滑梯?”学生齐声回答有7个。我接着问:“你能向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有了现实体验…  相似文献   

9.
有一天,国王忽然想起了什么,他对王子们说:“你们的祖父母去世得早,你们可能都记不得他们的年龄了,谁能告诉我,你们的祖父母都活了多大年岁?”二王子问:“可以问您几个问题吗?”国王回答:“只能问一个.”“啊,问一个问题就能猜到祖父母的年  相似文献   

10.
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里,通常都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回答自己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形式化的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些教师会问:"刚才的数学问题讲完了,各位同学还有没有问题?"这时底下没有一个学生提问。教师就会说:"好,同学们都已经没有问题了,我们开始下一个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掌握了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而是代表他们正在以被动的方式学习,他们目前  相似文献   

11.
<正>经历了"课程领导研修班"的学习、研修,让我开始不断地在教学中追问诸如此类的课程问题:我教,可是学生学了吗?学生学了,可是他们学会了吗?有一次,研修班安排我去连云港上课,上完课还有一个说课环节。张校长问我准备怎么说。我把准备的说课稿拿给张校长,张校长看了后在纸张背面写了这样3个问题:希望学会什么?何以知道是否学会?怎样帮助学生学会?我看着,顿觉眼前一亮。之后的日子里,我经常用这3个问题叩问自己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疑是思维的开始,问是释疑的开始,新课程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应该从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问题和找问题能力的开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教学生如何设置释疑问题,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启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掌握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3.
<正>和常态的数学课不一样,我上的数学主题拓展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是由我和学生共同决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百思不解的数学问题、课本外的数学疑惑都可以成为我们课堂学习的内容,这使得我的数学课足够丰富有趣,让我和学生一起享受到了"刨根究底"学数学的幸福。(一)利息税还要交吗?小男孩兵兵说话语速快(一着急就结巴),数学课一下课就跑到我的办公室:"蒋老师,问……问您一个问题。"还没等我说话,他接着说:"书……书上第5页‘试一试',存款两年只有2007年10月,没有说哪一天存的,还要求按5%的税率缴纳  相似文献   

14.
记得大发明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就没有研究、创新而言。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问得多,自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因此,在每一节课结束之时,我总是让学生们问自己这么一句:"今天,你问了吗?"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可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发表独特见解,标新立异,甚至于"异想天开",会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拓展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但如何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以及能够长久保鲜的"常问"呢?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善问     
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研究活动的开始.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才会激起碰撞和交流.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研究.因此,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积极创设问题意识的理论背景在我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上课很安静,都认真地听课,却很少主动提问题.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以解决教师的问题为目标来获取知识.然后学生以教师的答案作为标准,思考问题和板书解题过程千篇一律,很少问为什么这样做?还有第二种方法解吗?在课堂上,学生的语言几乎没有"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等的表达方式.为什么学生不会发现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呢?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走进我们的课堂。  相似文献   

17.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因为他没有问题了”,所以他就落后了。它警示我们: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没有问题,就没有进步。可见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而反思我们的课堂教…  相似文献   

18.
何山石 《初中生》2002,(23):14-15
一天,在非洲加纳的一所中学里,有位老师走进教室.他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东西吗?"学生们都盯着那黑点,大声地说:"一个黑点!"老师听了很沮丧:"难道你们当中,就没有一个看到这张白纸吗?把目光老盯在那黑点上,黑点就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陈亢问于伯鱼日:子亦有异闻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札>,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是孔子的学生,伯鱼(字鲤)是孔子的儿子.这段话的意思是:陈亢问伯鱼说:父亲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答:没有.不过有一天父亲一个人站着,看见我从庭前小跑而过,就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就告诉我说:"不学<诗>,就不能很好地跟别人交流."于是我就回去学<诗>了.还有一天,父亲还是一个人站着,我又从庭前跑过,他又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他又对我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相似文献   

20.
通话时间:2004年2月13日通话人:山西省太原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刘留老编:你好,老编热线。刘留:您好,老编。我已经六年级了,可我的数学成绩总是特别差,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老编:没有总结一下自己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吗?刘留:我上数学课时总是精神不集中,还胡思乱想。还有就是在我读四年级的时候,当时的数学老师脾气不好,讲题不耐心,而且动不动就和我们发火,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的数学成绩落下来了,以后就没有好过。老编:你现在的数学老师好吗?刘留:很好,孟老师对我非常好,她还经常问我们有什么问题吗?可是,我总是很胆小,不敢问她问题。老编: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