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校语文教学研究课中,我展示了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一课。下课了,我们班小朋友纷纷围住我,说:“王老师,这节课我上得真高兴!”“我喜欢上这样的课。”……望着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我深感欣慰,同时我又陷入沉思:这节课学生为什么喜欢上?我找到了答案:因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中心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上吗?记得在这节课试讲时,我也曾力求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但在无意识中,却仍在行使教师的…  相似文献   

2.
在宜昌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2003年会”上,聆听了《蚂蚁》一课之后,我有意或无意间都会想起这节课。这节课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学生想办法把棕色瓶中的蚂蚁取出来;二、学生观察、描述蚂蚁的形态,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  相似文献   

3.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一、课堂的纪律如此“井然”上课伊始,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环视教室一周后,微笑着说:“第×组的×××同学坐得…  相似文献   

4.
韩智景 《辅导员》2014,(14):60-61
语文教师韩智景执教展示课 展示课虽然结束了,但备课、磨课直至公开课上的点点滴滴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促我深思。思考1:如何“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 “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这是偶然间看到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因为它体现了新课程下学生才是主体的教育理念。为此在这次备课、磨课的过程中,我也在一直思索着如何在这节课上凸显“让儿童站在最中央”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5.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  相似文献   

6.
以前的老学生来信第一句就是问:“老师今天你U了没有?”这是我们的秘密。您想知道其中含义吗?请往下看。每准备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的心情都激动不已,备这节课我特别精心,因为我要求自己必须留给新学生们最好的第一印象,第一时间牢牢抓住学生们的心,这节课就是关键。事实证明任务又一次圆满完成,课后学生们的总结中,我确认了这一点,他们喜欢我和我的课堂,喜欢并有信心进入物理学习。您要问:法宝是什么?答曰:“U”——“幽默”。现在您知道了。我很想淡淡自己“U”感受。  相似文献   

7.
工作接近二十年之际,居然有幸成为了特级教师张齐华“三门问题”数学课堂中的一名学生。在这次教师和学生角色置换的过程中,我产生了诸多感受,这使我对理解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中,所有学生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这些学生产生的途径非常奇妙。活动当天签到时,每位教师都领了一张号码牌,我猜想:互动环节时多半是要抽号回答问题了。当第一节课结束后,张老师在做第二节课的教学准备,却迟迟未见学生来,正在纳闷时,张老师说话了:“今天这节课的学生有点特别,请大家取出号码牌,号码牌上打有星号的老师请起立。”  相似文献   

8.
刘桂山 《吉林教育》2006,(11):42-42
要搞好课程改革,涉及诸多要素,但关键还是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由知识的占有者、课程的主宰者,转换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学生则应由单纯接受教师传授转变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主人。教学过程应是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为了完成角色转换,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同志式关系。每学期初的“开场白”我都传递出“我愿意以一个知心朋友的身份和大家一起学习”这样一种信息,并使这种理念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我课前就布置学生利用图书、网络搜集西双版纳的民俗、动物、植物的图片以及相关信息,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节“打字练习”课。说句实话,我很不喜欢上这样的课,教师被闲置,学生没兴趣,思维性含量低。教师更不要希望哪个学生会突然问:“这个题怎么做?”听到的都是“打好了”,最后,我总结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说:“所有同学听好了,打好后再打一遍!”接着就是一阵阵叹息声。  相似文献   

10.
教材内容: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48—50页 美国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而体验学习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前,笔者有幸参加了盐城市2006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有幸观摩了我市优秀青年教师王平同志执教的《认识吨》一课。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笔者愿意与同行一起分享王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学习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1.
听了一节由来自武汉的特级教师讲的观摩课——《古代英雄的石像》。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标准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这节课上,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生动形象的课本剧表演,精彩纷呈的课堂答辩,学生个性的极度张扬……像是给在座的听课教师注入了兴奋剂,让每一位教师都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新气息。毋庸置疑,这是一堂绝对精彩的好课。但留下来的疑问是:课堂放开了,是否就可以让学生信马由缰,不加控制?这节课还是有一点瑕疵的。课堂上,一名学生在回答“小石头为什么不相信历史?”时,发表了这样的见解:“历史历来是不…  相似文献   

12.
林莉 《现代语文》2004,(10):22-22
不久前,我聆听了某知名教师上的一节语文课。课堂上,老师既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也没有拿出自己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是询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有哪些问题;让同学们一一提出来,由其他同学回答这些问题;当同学回答不出来时,老师适时进行启发、引导,仍由同学们自己来回答。整堂课就在学生自问自答的过程中进行着。听课老师的反映是:教学形式很新颖,但又觉得缺了点什么,用学生的话说:“老师,您好象没有讲什么。”  相似文献   

13.
有些“变味”的课堂:我喜欢听课,尤其喜欢听真实的随堂课,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就是要靠一线老师一节一节真实的课堂来达成。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无视《课标》。2,生硬地“套”《课标》。3,“歪曲”《课标》。课堂与课标成了两张皮。在与上课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我发现:上课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还是“知道”的,有的老师说起《课标》来还头头是道,甚是内行。我把这些现象称为“眼高手低”,把这样的《课标》称为“纸面课标”。也就是说:老师还没能真正领会《课标》的精髓,对《课标》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纸面”,所以一到课堂就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且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在新的课改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以下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几个班级巾作了一个调查:你喜欢哪门课,不喜欢哪门课?为仆么?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喜欢或不喜欢一门课的原因,大多缘于教师。小学生受年龄、认识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喜欢一门课的前提条件是喜欢这门课的任教教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让学生保持学爿的兴趣呢?下面我结合自己所教数学课的工作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笔者清楚地记得,1993年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时,26节课学生全都是坐成“秧田”式的;而2001年笔者观摩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时,发现32节课中有23节课是采用小组学习形式;最近笔者参加了某市小学数学观摩活动,14节课竟然全部采用小组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可有意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学习完“Mothers’Day”一课后,我这样引导:“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母亲节,知道了母亲节的来历及一些庆祝方式,那么你知道父亲节吗?  相似文献   

18.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我曾经在学校内部上过教研课,课堂上的气氛热热闹闹,可是每次到教学“练一练”中的“一半多1张”时,总是觉得不顺,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学生会在这里卡壳?学生对于这节课的难点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谢水林 《上海教育》2004,(3S):31-32
我是一名自然常识教师,也是一名“小三门”的教师,但我不觉得这样就低人一等,校长也表示许多教师不能胜任这门学科,因为这门课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学生也喜欢这门课,教好它不容易;学校不存在看得起主课教师,看不起小三门教师的问题。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区教研室和学校,给了我很多的机会,我现在已是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新课改的课堂一扫往日死寂、沉闷的气氛,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然而,有的课堂,教师设置的活动过多,“你唱罢来我登场”,气氛异常活跃。课后很多学生谈到对这节课的感受时却只说“很好玩”、“很有趣”,在知识的增长和思想的触动方面却感到茫然无知。毫无疑问,在这样的课里学生确实“动”了起来,但新课程强调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难道就是只要这样的“动”而摒弃“静”了吗?难道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就是图个“活跃”、“热闹”的场面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