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人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虽以“佚文”为名,但并不从辑佚学的角度“以搜辑佚文为事”;而是从目录学的角度“推寻端绪”,努力复原《别录》的体制,其《七略别录佚文》也成为最接近《别录》本来面目的文本。具体而言,他将《七略》《别录》作为“二书”分别写录,揭示了两者一为校雠学、一为目录学的学科分殊;分析《别录》成书始末,显示《别录》存在两个版本,一是“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的单篇叙录,二是“时又别集众录”而成的第二个版本。以此为据,可知第一个版本只有基于校雠分工的简单分类,第二个版本则完整地承绪了《七略》的分类体系。此外,姚振宗收录《战国策》等八篇相对完整的叙录,也反映他的灼见。然而,姚振宗也存在以荀悦《汉纪》“为《辑略》之文”、因没有认识到《汉志》班固注兼取《别录》《七略》而将班注全部移录为《七略》佚文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审慎、仔细的分析,认为王俭《七志》正文“七志”部分所著录图书为“今存之书”(即王俭撰《七志》时能获知的所有存于刘宋时期的图书),故《七志》又被称作《今书七志》。  相似文献   

3.
论述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王俭及其代表作《七志》在目录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认为其开创了用传录体编写叙录的先河。通过分析《七志》的类目设置及王俭所出生的琅琊王氏家族和其本人的经历,揭示《七志》产生的时代特征,即“以孝为先”、“以孝掩忠”,用抽象的“德”取代具体的“忠”是其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刘永海 《图书馆学刊》2005,27(6):122-123
《七真年谱》是关于“全真七子”最直接、最重要的史料之一。但标点本《七真年谱》存在颇多疏漏讹误之处.标点方面亦有不足。  相似文献   

5.
悬鱼与振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及汉代文献中,棺外覆以“墙”、“帷”、“柳”、“荒”等构成的屋形棺罩,墙帷外设置名为“”的装饰物,是周人特有的丧葬制度。《礼记·檀弓上》说:“有虞氏瓦棺,夏后氏暨周,殷人棺停,周人墙置霎。”所谓‘月人墙置霎”,是以饰棺之具的墙、为例,说明“周人又为饰棺之具,盖弥文矣”(陈浩《礼记集说》语)。周人饰棺之具的情况,《礼记·丧大记》记载道:“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荒,火三列,素锦褚,加伪荒,钮六。齐五采五贝。黼二、黼二。画二,皆戴圭。鱼跃拂池。君,戴六,披六。大夫,画帷,二池,不振容。画荒…  相似文献   

6.
《七略》、《别录》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主持校书活动的重要成果,历来学者对二目多有研究,但是对于二目的编撰者和成书先后问题仍莫衷一是,本文从二目编撰过程和分类继承的角度考辨《别录》成书当在《七略》之后。  相似文献   

7.
七卷本《张籍诗集》,《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四》及钱曾《也是园书目》等均有著录。钱曾之后,此本无传,后人不得睹其面貌。通过对张籍诗集版本源流的梳理可知,南宋汤中据以编辑八卷本《张司业诗集》的“家藏元丰八年写本”,实为七卷本张集。  相似文献   

8.
《七略》称名之“略”,章太炎先生以为表图书分类,姚名达先生以为表详简之“简”,论者或从前者,或从后者。“略”除可表分类及“简”义外,还有“要”或“梗概”等含义。基于“略”之“要”或“梗概”之含义,通过对《七略》之产生、渊源、命名、注释等进行分析,可知《七略》称名之“略”不当以表分类或详简之“简”解之,而当以“要”(或“梗概”)义解之。以《七略》称名之“略”为“要”(或“梗概”)义,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刘歆编撰《七略》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足等。以“略”表图书分类或详简之“简”,不仅不能反映刘歆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主观意图,更不能反映从《淮南子·要略》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再至《七略》的这一学术研究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七略》久佚,清人姚振宗《七略佚文》在前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汉志》的目录框架,提供了最为接近《七略》原貌的文本.反思姚氏《七略佚文》的得失,有助于准确认读《七略》以及作为《七略》节本的《汉志》.[方法/过程]从姚振宗对《七略》序言、分类结构、文献著录和叙录四大目录要素的具体还原过程,分析《七略佚文》...  相似文献   

10.
对《七志》“经典志”之《孝经》居前,结合其时政治背景作出合理解释,对王俭先道后佛、阮孝绪先佛后道的不同,联系当时文化大势进行了详确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海涛  韩晖 《兰台世界》2013,(11):57-58
《新序》创作除“劝诫君王”一面外,劝诫人臣,为群臣作教科书的用意也很明显,《新序》讲了许多的为臣之道,体现了刘向的这一用意.这一用意的出现,与刘向时代朝臣现状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七里海情话     
听说宁河县有个“七里海”那已经是25年前的事了。1981年时,我的师范同学郑永娜写了一篇散,题目就是《我家住在七里海》。章描写了七里海的水宽阔、草成海、鸟成群、鱼游动、虾蹦蟹爬的情景,从那时候起,我对七里海便产生了一种向往的情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五月】十六日 辰时,上召臣英至懋勤殿。上复诵“小畜,亨”四节,亲讲“初九,复自道”六节。 未时,上召臣英、臣士奇至懋勤殿。上亲讲《通鉴》“秦下右丞相冯去疾”一章,“章邯击赵”一章。 十七日 辰时,上召臣英至懋勤殿。上复诵“初九,复自道”六节,亲讲“六四,有孚,血去惕出”六节,温诵《书经》“汤誓”、“仲虺之诰”二篇。 未时,上召臣英、臣士奇至懋勤殿。上亲讲《通鉴》“八月,沛公入武闱”一章、“沛公至霸上”一章。上曰:“久乱之民思治。秦民日在汤火之中,沛公入关,首行宽大之政,与父老约法三章,民心既归,王业根本已定于此。”臣英等对曰:“诚如圣谕。汉高祖虽与项羽百战得天下,而其固结民心之本,全在于入关之始。当日君臣气象,与秦楚大不侔矣。”  相似文献   

14.
阮孝绪《七录》列"佛法录"为外篇第一、"仙道录"为外篇第二,他的这种分类方法不仅受时代影响,更与他个人的思想倾向密切相关。阮孝绪出生在玄学世家,长于有天师道信仰的家族,本人崇信佛教,因此对佛道之书颇为重视。他打破王俭《七志》之例,将佛、道二录纳入"七录"之限,使二家之书与经史之书并列,抬高了二教的地位;他将"佛法录"列在"仙道录"之前,申明了自己的信仰所在。  相似文献   

15.
孙燕红 《文化遗产》2017,(3):126-131
《史记·殷本纪》有伊尹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未有详论,后世不得其意.马王堆汉墓帛书《九主》及《九主图》的出土,为追溯文本来源提供了史料.本文以帛书《九主》与《史记·殷本纪》《别录》等为文献参照,探讨"九主"的内容及其在文献记载上的变迁,分析帛书《九主》记载,对九主的含义和九主故事做一个统合的疏理和解读.  相似文献   

16.
展龙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6):144-147
考察《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明代笔记史料的数量,并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四库”馆臣从史料价值及存在的缺陷两个方面对这些笔记史料所进行的评论;认为这些评论符合当时学界的主流观点,表现出清代官方学者对于明代笔记史料的独到见解,对我们认识和利用这些史料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18.
《宋朝诸臣奏议》原名《皇朝名臣奏议》、《国朝诸臣奏议》,是一部篇幅巨大的北宋奏议选集。全书收录了241名臣僚的1630篇奏议,分为4集、150卷,约134万字。 《奏议》编者赵汝愚,南宋乾道二年(1166)举进士第一,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因拥立宁宗之功,绍熙五年(1194)被任为宰相。是宋代皇族中唯一的任宰相的人。但半年后就被韩侂胄排挤,在赴贬所途中暴亡。  相似文献   

19.
南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辅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南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辅文部分的一个比较系统的考察。文章首先从序跋、目录、篇题和注释四个方面 ,论述《宋朝诸臣奏议》辅文的构成情况 ,然后又将其中的注释部分单独提出 ,着重讨论。本文认为《宋朝诸臣奏议》辅文的编纂 ,不仅有助于对文献本身的理解和利用 ,而且在实现编纂者通过奏议文献的编纂 ,总结北宋政治得失的编纂意旨方面 ,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笔记”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至宋代才日臻成熟.流传至今的宋人笔记大约有500余种,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文献价值.清代开馆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录了37种宋人笔记.这些笔记多是旧本久佚或湮没不传者,或可补史传之阙、于考证有益者.此外,四库馆臣还对所辑宋人笔记做了大量的校证工作,为后人的深入整理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