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学科课程文化的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黄金实力和亮点。学校学科课程文化的建设应该提升到课程文化的高度,应该是学校文化特色创建的重头戏。学科课程文化建设应该注重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与促进人的发展相结合、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与学生获得生活经验相结合、学生全员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学科课程文化的国际视域发展与本土化文化的有机彰显相结合。认真研究学科课程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并结合学校实际,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视域文化背景下的特色学校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程改革就是文化的变革,课程追随着文化变迁的理路而嬗变。作为文化变迁表现形式之一的课程改革,其中必然涉及并带来文化冲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及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面对文化冲突,应在吸收、借鉴国外课程理论及其实践中的有益成分,结合我国的国情民性进行有机融通和实践的再创造,采取有利、积极、合理的文化政策,实现各种文化型式的有效整合,以便在真正吸收和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应用,以服从并服务于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3.
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存在方式。在文化与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多元文化并存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冲突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文化,并使学校课程改革与建设面临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为此,学校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活动形态,重塑课程文化观,借助学校文化的整体性变革与学校群体文化间的互动来推进课程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判断与选择、理解与认同以及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最后20年里,由于对本国教育现状的不满并受课程全球化压力驱使,英美两国进行了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上做出了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内容标准化、管理集权化和评估统一性,并将其发展成鲜明课程政策的明显特色。这些课程政策纳入文化异质国家课程传统,其文化假设与英美两国课程传统的文化假设不同,因此,课程政策文化抵制成为课程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人类长期积累的各种观念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以及各科教育等。如何把化学课程文化以完整的文化表象连续和系统地纳入课堂教学,让化学课程拥有科学的、适切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保持一定的文化张力,促进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一直受到学界同仁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和实践探讨,并已形成"在当前课程改革深化与转型阶段,必须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的共识。然而,  相似文献   

6.
由于时代的发展与需要,文化的地位与力量日益凸显。这种变化在课程改革中更加显著。以往的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存在自在性,并没有从文化的视角为课程改革提出自觉地路径,致使课程改革摆脱不了钟摆定律。为了更好的确定文化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发挥其力量,有必要从自在走向自觉。从文化矛盾、文化反思与批判以及文化观三方面分析了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揭示课程改革发生、发展规律,为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价值引导和方向把握。  相似文献   

7.
地方性知识与多元文化教育之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教育课程的设置与知识的关系,经历了由地方性知识主宰下的学校课程到主流文化主宰下的学校课程,再到以主流文化为国家课程、以地方性知识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地方性知识已经成为当今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来体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课程建设、学生发展和学校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高校体育课程文化的重要性,并对高校体育课程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课程文化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广义的学校课程文化包括学校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4个部分,其中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学校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外层,而学校课程精神文化是最高层次和最深层次的学校课程文化,是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学校课程文化的生成不仅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制约,也受到学校课程实践、学校课程主体的影响。这些内外因素及其机制的复杂多变性决定着学校课程文化生成发展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艺术课程是传播中华优秀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课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艺术课程反映文化,因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但长期以来,艺术课程设计过多强调认知逻辑、知识逻辑,忽略文化逻辑,致使其缺乏核心内涵。重新确定艺术课程的文化逻辑,应明确艺术课程的文化本体要义,并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创新、多元文化形态整合、中华优秀艺术文化故事创新表达、培养学生艺术文化修养等方面来建构艺术课程的文化逻辑。在此基础上,从艺术课程的知识逻辑、认知逻辑与文化逻辑,艺术课程的融合性、统一性与多元性,艺术课程的完整性、创新性与实践性,艺术课程的特色化、差异化与专业化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求艺术课程设计符合文化逻辑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课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学校体育课程传承文化功能的对话和解构,明确提出学校体育课程内文化的工具存在转变为文化的主体存在,成为自律、自为的体育教育文化这一理性。思考彻底摒弃体育课程的工具意识与机制,使体育课程回归于文化。同时,通过阐释开发体育课程潜在意义或获得新的意义;通过阐释不断丰富人性内涵、拓展理解体育教育深度,并寻找出一务将学校体育课程与现代文化相融通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从“实体”到“关系”——论我国当代课程与文化的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课程与文化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当前,我国课程文化存在的问题在于课程远离生活文化、课程缺乏建构性、课程与文化对流不够。我国当代课程与文化的定位应把握住当代课程内容与文化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主要策略是从过去的远离生活文化走向开放与整合实现课程与文化的开放,强调文化与课程的创新,走向文化与课程的整合,完善法定性文化与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向瑞吉欧课程学习什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适应性产物,课程的价值以其文化适宜性为前提。幼教课程应充分考虑所处文化的支持与制约作用,并发挥文化传承与文化选择功能。幼教课程应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尊重各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教师和家长等文化主体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自主地位,建构适应我国社会文化的幼教课程。  相似文献   

14.
试论课程变革的文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变革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创造,而文化反过来又构成课程变革之基础.课程文化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中的文化"、"课程的文化"与"变革文化",此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文化上的内在要求是形成一种"合作探究文化".传统的、控制的课程文化与新兴的、民主的课程文化间的冲突是新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前者与应试教育体系相适应,后者则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而文化冲突的过程即是一种文化适应、超越和创生的过程.只要坚持合作、探究的变革文化,民主的课程文化定会在我国课程领域诞生并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文化导论”在课程开发和建设、课程改革及在线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进一步探索课程综合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医文化导论”课程改革具有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助于中医文化传承与传播、助于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等三个方面的意义。“中医文化导论”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一系列课程改革理念与举措,如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以素质提升和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打造一流课程,等等,不断对课程综合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学科课程文化的建构必将成为核心的内容。文章作为学科课程文化建构的系列探讨成果之一,具体阐述了学科课程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科学课程文化就是师生在以教学活动为根本的学科课程建设中,经过持续积累并形成的相关的物质、知识、行为、规则和精神等要素的总和,具有沉积性、包融性、延展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教育的微观视角——课程的视角出发探索课程与文化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课程与文化冲突、文化整合,课程与文化生态、文化模式,课程与文化变迁、文化交流,课程的民族化和现代化等。  相似文献   

18.
针对《酒类知识与文化》课程的特点和重点来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性和主要脉络,从文化、科学和实践的角度来掌握酒类知识与文化,并提出本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课程文化研究框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文化研究涵盖了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和课程文化特质两个方面。前者涉及到功能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文化分析理论、批判理论等的课程观,揭示了课程与文化之间的矛盾与适应;后者包括对学生、课程知识和教材等课程文化要素的研究,探索了课程各要素的文化特质及其在课程发展中的功能。这两者相互联系,体现在我国课程改革探索的现实之中,推动着课程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论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是人与文化的中介。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在历史上表现为三种形态,当前我国文化与课程内容要实现创新、整合与开放,并在法定文化与文化建构之间保持必须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