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两篇传统的经典论文入手,对传统文化中的师道与学之精神作了现代的阐释。于《劝学》中思考当下教师与学生对学之精神,认为“学”不仅是学习的态度、方法、情感;更重要是人生品质与精神准则和生命的诉求。同时在《师说》中阐释了师之德性立场与现代意义,主张以德性、悟性、心灵三维来全面启发与唤醒,进而完成对教师价值与理想学生精神的现代建构。总之,“劝学”与“师说”对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主体上进行了“学”与“教”上做了一些现代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在儒学价值的现代重释中,传统儒学如何关切现实人生成为现代新儒家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回顾近百年来现代儒学的基本创生历程,大致体现为三种不同的儒学价值重构范式:一是从生命生活的角度重构儒学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二是从心性本体的角度阐释儒学的道德形上特质;三是从宗教精神的角度提升儒学对于现实人生的终极关切.从总体来看,三者尽管范式和路向不同,但却表征了现代新儒家们在挖掘儒学的当代人文价值层面共同的精神蕲向,即只有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民族性”、“超越性”和“地方性”价值的人文阐扬,才能凸显现代性背景下传统儒学对于现实人生的独特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3.
针对10年来学术界对传统教育“腐朽性”方面研究已较充分而对其积极性方面挖掘不够的情况,以发掘积极性一面为切入口,提出了“传统教育”的新概念,对静态意义上的传统教育进行了示范挖掘;同时,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对动态意义上的传统教育也进行了挖掘,指出,这个意义上的传统教育基本精神是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谐”来进行一而贯之的教育,以培养青少年一代对人对事,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亲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等等。最后,指明传统教育尤其优良传统教育是中华再度腾飞的新起点,呼唤对传统教育的再挖掘。  相似文献   

4.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声名卓著的当代批评家,她提出的“反对阐释”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当今文学领域滥用阐释理论于文学作品的创作、评论和对内容的无限度挖掘的过度阐释心理和行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苏珊·桑塔格提出对艺术作品 感官上的直接体会,主张对艺术作品的直观以获得鲜活、直接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的理论,站在一种反理论、对理论的抵抗立场上,对传统的内容说,现代阐释体系对艺术作品做出的阐释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提出“反对阐释”之后的阐释问题,即对艺术形式的阐释。同时也是对反对阐释所要走向的文化立场也做出了自我的导向,走向培养新的感觉力的大众文化。由此,这种阐释理论体现了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反本质主义的、解构宏大理论的、反理智等等。  相似文献   

6.
现代家庭伦理与传统亲子、夫妻伦理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是否应当以及如何继承、发扬传统的家庭美德,这是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建设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以现代家庭伦理成因的“源原之辨”立论,认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伦理,应立足于家庭关系变革的现实(“原”),扬弃历史地形成的家庭伦理传统(“源”),根据“原”的要求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从而实现“原”“源”的现代整合。并就“代际”关系危机和婚姻关系情、理失调的现状,具体阐释了传统亲子伦理和传统夫妻伦理在建设现代家庭伦理中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佛教作为一种传统的精神和文化资源,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深入挖掘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于现代人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理性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文中仅就佛教文化中最基本的概念———“空”的理论内涵及现代价值作了初探。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人之本,中国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范畴。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对诚信有过丰富的论述。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大师王夫之一生以“六经则我开生面”自期自许,为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尤其对诚信这一传统范畴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批判和创新。他从认识论上以及道德修养论上充分肯定诚的价值并将其定义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终极范畴。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重新认识和阐释王夫之的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画音乐     
李斌 《广东教育》2006,(1):46-47
在高中美术课现代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学生往往会抱怨“:这也叫艺术?”他们对现代艺术作品感到陌生和茫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或意象艺术的艺术语言,我拓展了教学资源,把现代艺术作品的欣赏、实践和音乐欣赏相结合,在教学中运用“异质同构”的原理,让学生发现音乐和美术之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释了类型研究在20世纪中国小说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并对类型研究所具有的“出发点”、“中心环节”以及核心功能做了一些初步的阐释。在这一基础上,又探讨了类型研究对于建构中国现代小说诗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隆重推出的“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今天已经走向冷寂。“转换”说的推出与“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现实语境密不可分。学理上,“转换”说主张将古代文论话语“转换”为现当代文论话语;实践上,主张将之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来。这种双重指向正是“转换”说问世的现实前提和立论基础。因此,不能将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者当代价值与意义等同为现代转换;然而,绝大部分“转换”论者都直接把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当代价值视为“现代转换”。这无疑扩大了“转换”边界,泛化了“转换”内涵,也忽视了此说诞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倡导者的初衷及目的。其实,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不可能从古代文论的转换中得来,只能在当代文学批评和实践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心理健康思想的现代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心理健康思想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积极因素,比如“贵生”的心理健康价值观;“整体”的心理健康观念;“中庸”的心理健康标准;“互补”的心理健康人格理论;“顺应自然”的心理调适方式;“完整”的心理健康理论和方法等,要将这些理论和方法服务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就必须实现现代转化。在传统心理健康思想的现代转化过程中存在着特定、综合和融合的转化路径。但还必须把中国传统典籍中心理健康思想的挖掘整理同现实生活中流传下来的心理健康思想的总结提升结合起来,把中国传统心理健康思想和现代心理健康思想观念结合起来,把中国传统心理健康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结合起来,把传统心理健康思想的挖掘整理与对中国人精神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探讨中国本土化的、多样的现代转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标志设计在尊重、善用中国传统图形的前提下,应重视让“形”的提取赋予创新,从“势”的把握产生灵感,对“意”的挖掘成为依托,从而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中国现代标志。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亦是当今我国课程发展的方向。儒家“中和”思想引领下的传统和谐课程思想,虽然存在着价值取向单一、重继承、轻变化与创造的偏向,但在寻求课程诸要素之“中和”与“时中”方面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挖掘“中和”思想的现代意义,在创新中构建全面、系统、开放的和谐课程体系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阿多诺的《美学理论》集中体现了这位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他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对现代艺术作品进行了解读和剖析。“精神化”的理念贯穿其中,“精神”不仅是艺术作品的核心,也是支撑审美价值的内在关键,它通过外部的感性因素表达出来却又高于表象。理解“精神化”与现代艺术作品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美学理论》这部呕心之作。  相似文献   

16.
经典的概念来自拉丁文classicus,意为“第一流的”,指“公认的、堪称楷模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对本国和世界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现代汉语词典》中,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根据上述定义,终典童话,即是经过历史洗涤,能够在一代又一代小读者中产生广泛的、持久影响的童话作品。它们在儿童文学史上所达到的高度是重要而独特的,具有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并且包含着巨大的阐释空间,拥有稳定的、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格构成包括“自我导向”、“自我实现”、“自我冲突”和“自我超越”四个方面,它反映现代人精神品质诸种特征,不同于传统人格。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是现代人格的典范,本文以其为个案阐释现代人格的构成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现代纤维艺术作品建构了一个得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理想境界,成为“温暖人心”的艺术,也因此使其在大众化的艺术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艺术是一种创造的活动,创造是艺术的生命和本质。在现代阐释学的视野下,一成不变的传统的“原意”其实是不存在的,不同历史时代的艺术创造构成了艺术传统的链条。把传统看成是历史和阐释主体的参与物,使创造获得更自由的施展空间。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把艺术创造置于现代阐释学的视野下,以思辨的态度对待传统与创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人本主义"是现代管理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中,阐释“人本主义”现代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人本主义”是现代管理的灵魂,并结合中国的实际,论述了中国的管理者要以“人本主义”为管理之灵魂,忠实实践“三个代表”,才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