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意义]文章抽取健康信息规避影响因素,并结合模糊ISM-MICMAC模型,分析健康信息规避影响因素的关联路径与层级关系,丰富了健康信息规避影响因素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相关健康服务机构解决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提供策略思考。[方法/过程]结合前人研究结论及理论基础,文章通过小组讨论和专家咨询确定15个影响因素,结合模糊ISM解释结构模型、MICMAC交叉矩阵相乘法明确影响因素的关联路径及分类关系,并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健康信息素养作为独立群因素对健康信息规避影响程度最深;认知冲突、行为改变、信息可靠度等自发群因素对系统整体性影响较小;而风险威胁感知、情绪调节作为依赖群因素具有较高依赖性、低驱动力特点,易受其它因素影响,因此其它因素的有效解决将对该因素群的解决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测度并检验隐私躺平的调节作用,建立隐私躺平对隐私保护行为的作用机理,构建用户隐私悖论的解释理论,提升用户隐私保护的实现路径。[方法/过程]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引入隐私躺平调节变量,构建隐私保护行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计量题项,测度隐私躺平的调节作用。[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隐私躺平总体上消极影响隐私保护行为,具体上消极调节隐私威胁发生概率、反应效能与保护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积极调节感知收益、应对成本与保护行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对隐私威胁严重性、自我效能与保护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探究适老化改造背景下,新老年人使用健康类App隐私披露意愿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推动适老化改造并保障老年人权益提供建议。[方法/过程]结合隐私计算理论,文章运用PLS-SEM分析新老年人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厘清其对隐私披露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个性化特征、程序公平、信息控制正向影响新老年人的感知收益,进而促进其隐私披露意愿;主观规范、信息敏感性正向影响新老年人的感知风险,进而抑制其隐私披露意愿;此外,健康信息过载在感知风险对隐私披露的影响中起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孕妇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丹  韩毅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7):91-98
[目的/意义]探索孕妇在妊娠期间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为开展孕妇信息服务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过程]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和关键事件法,以25名孕妇为对象(其中5名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分析孕妇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参照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构建孕妇信息规避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及信息因素对孕妇信息规避行为皆有一定的影响,在用户一般信息行为模型中应凸显信息规避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探索运动健康类App用户隐私政策规避行为的形成机理,引导用户减少隐私政策规避行为,提高用户隐私保护意识。采用关键事件技术和攀梯访谈法,对有过隐私政策规避经历的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借助Nvivo 11软件对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构建运动健康类App用户隐私政策规避行为形成机理模型。研究表明:隐私政策认知、监管环境认知、平台认知通过心理特征、隐私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隐私政策规避意图的产生,且个人特质在3种认知对心理特征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任务驱动在规避意图发展为规避行为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隐私泄露事件、平台干预在完全规避行为转变为部分规避行为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隐私政策规避行为的形成过程因政策信息的特殊性呈现出新的特征,研究发现可拓展信息行为的研究领域,并为优化App隐私政策服务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线健康社区中基于SOR模型的用户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基于SOR(刺激-组织-反应)模型,探究在线健康社区中基于情绪中介机制的社会支持对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方法/过程]社会支持作为“刺激”(S)因素,通过引入情绪作为个体的“机体内化”(O),研究在线健康社区用户“行为反应”(R)机理过程。选取某在线健康社区244名用户的465 337个发帖为实验样本,使用分层回归分析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在线健康社区提供的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和社交支持均对用户的参与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此外,用户情绪在社会支持与用户参与行为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且这种中介效应会受到用户性别的调节作用,即情绪的中介作用对男性用户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国外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意义] 分析国外健康信息规避研究现状与趋势,为我国健康信息规避行为及相关用户行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首先界定健康信息规避行为边界与特征,然后据此检索、回溯和筛选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数据,详细分析既往研究所涉及的研究主题、研究结论和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讨论不足与未来可能研究方向。[结果/结论] 规避动机、影响因素构成当前研究热点,有待形成权威理论模型;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规避过程、策略、结果与应对,是未来更具现实应用价值的选题;拓展健康信息规避情境,混合或引入现代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有望成为研究创新突破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探索研究生学术搜索中的信息规避行为及成因,为改善信息规避消极影响、提升学术搜索效果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首先利用任务式搜索实验获取搜索行为数据;其次通过访谈、扎根理论编码析出各搜索环节的信息规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然后结合实验和访谈归纳出信息规避行为引发的搜索模式及搜索路径;最后依据SOR理论构建不同搜索模式下的信息规避模型,并结合问卷调研分析各搜索环节的信息规避成因。[结果/结论]研究生学术搜索中的信息规避行为受任务、信息、环境、资本因素外部刺激,受心理因素内部驱动,受能力因素调节控制;信息规避行为引发了直线式和螺旋式 2种搜索模式,在心理因素的反作用下,螺旋式搜索模式是对直线式搜索模式下信息规避行为负面影响的主观矫正;信息规避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需要引导消极信息规避行为,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激发了个体信息分享的意愿,由于事件的不确定性,个体的恐慌情绪上升,易引发非理性个体信息分享行为,阻碍了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防控与治理。[方法/过程]通过对个体内部关注、外部关注构建社会隐私计算视角下的个体信息分享行为理论模型,探究该情境下个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形成机制及影响模式。通过问卷调查法,运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的混合方法对342个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单一影响因素净效应研究方面,自我展现、隐私顾虑、情感支持、社会责任,群际情绪对用户的信息分享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在组态视角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内外部关注维度存在交互作用,并且感知成本与感知收益具有非对称因果关系。最后,针对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下个体信息分享行为从内外部视角出发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引导公众理性地参与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提升信息传播效果,进一步促进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有序防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意义]现有的社交网络用户隐私披露相关研究以隐私披露意愿研究为主,且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数据来源主观等问题。意愿并不能完全转化为行为,因此本研究利用社交网络平台用户行为数据对影响其隐私披露实际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其与隐私披露意愿研究的差异,为理解用户隐私披露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本研究参考现有研究影响因素体系,基于社会渗透理论,构建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广义线性模型,以新浪微博这一典型社交网络平台为例,通过网络爬虫采集新浪微博用户数据,并利用该数据衡量和探究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结果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交网络经验、社交网络规模、微博生产力对用户披露信息的敏感性及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用户隐私披露实际行为的影响与部分隐私披露意愿研究有所区别。用户客观数据对隐私披露行为的度量加深对社交网络用户披露行为的理解,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探索视频网站中弹幕用户信息规避行为规律,为改进弹幕系统功能设计、多维度提升弹幕用户体验、优化弹幕视频网站环境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综合使用经验取样法和事后访谈,探索弹幕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关键过程、情感变化及二者之间的潜在作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弹幕用户的信息规避过程模型。[结论/发现]弹幕用户在浏览弹幕过程中的信息规避行为及情感由“注意触发-消极主导”“评估判断-趋于平静”“行为反馈-积极居上”“深度体验-从容应对”四种状态阶段构成,同时受信息、感知、能力、行为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特别地,用户的弹幕信息规避包括完全性信息规避和选择性信息规避两种行为,且各自具有不同的规避策略。[创新/价值]拓展了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结构,从过程视角丰富了对于弹幕信息规避机制的理解,并为弹幕视频网站优化功能设计提供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悖论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意义]频繁的隐私被社交媒体泄露,导致用户对自身的信息安全产生了一定的担忧,因此,用户表现出隐私悖论行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的形成因素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方法/过程]以调节定向理论和调节匹配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产生的研究模型,包含感知次级控制、侵犯隐私经验、集体主义倾向、社交媒体信任度以及隐私顾虑等因素。同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研及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对394个样本的分析,发现用户的感知次级控制和集体主义对社交媒体信任度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而驱动用户的社交媒体契合行为;而用户的隐私侵犯经验会影响其隐私顾虑,从而激发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隐私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外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方法/过程]运用定性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信息隐私研究起源及发展、研究热点、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呈现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信息隐私研究的发展动态及发展趋势。[结果/结论]从研究热点看,国外研究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隐私披露行为、新媒体环境下信任对社交网络用户信息隐私行为的影响和不同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隐私行为等内容;国内研究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行为、不同社交媒体用户信息隐私关注和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保护等内容;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移动新媒体用户信息隐私披露态度和信息隐私披露行为、新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披露的大数据分析工具、新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泄露风险及隐私保护机制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医疗健康类APP使用过程的个人健康隐私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个人健康隐私关注及隐私悖论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公众隐私保护意识,也有利于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隐私管控和普及应用。[方法/过程]考虑到医疗健康APP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和收益不确定性,基于信念更新理论和隐私计算理论,研究预备使用、初步使用和持续使用三个阶段个人健康隐私关注对隐私披露意愿及行为的作用机理。考虑不同阶段隐私悖论作用强度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基于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个体理性程度在隐私悖论路径中的调节作用与消解效应。采用情景实验法收集317份纵向样本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预备使用阶段用户信任对初步隐私关注有显著负向影响,初步使用阶段的隐私披露意愿与行为对持续使用阶段的隐私关注具有负向影响。在初步使用和持续使用阶段,“隐私关注—披露意愿—披露行为”的路径系数均为正显著,这表明两阶段均存在隐私悖论现象。其中,持续使用阶段的中介效应间接路径占比与初步使用阶段相比明显升高,这表明随着时间推移隐私悖论的作用强度有所削弱。此外,个体理性程度对初步使用阶段的隐私悖论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随着移动社交软件用户量的增加和功能的丰富,其用户使用过程中引发的隐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移动社交软件隐私安全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将对社交软件服务商完善功能和行业部门加强对隐私安全的监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过程]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建立移动社交软件隐私安全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 信息内容安全是用户愿意使用移动社交软件的最关键影响因素,其次是信息人素质和信息环境对使用态度也产生正向影响,移动社交软件使用态度对使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信息技术对使用态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健康焦虑与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关系及调节因素,揭示现有相关实证研究缺乏统一结论的原因,文章从个体、工具方法和情境等3个维度综述影响二者关系的调节因素,采用元分析方法,纳入23篇研究文献共计7,242个独立效应量,进行主效应及调节效应检验。研究发现:健康焦虑与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相关关系,且验证了年龄、健康焦虑测量工具、数据收集方式、研究设计以及文化情境的调节作用,而个体健康状况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算法推荐类APP吸引了大量用户使用,提高用户留存率一直是各类应用关注的重点。文章探索了用户流失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减少用户流失、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过程]文章采集算法推荐类APP用户评论9772条,采用扎根理论对数据进行编码,以此厘清用户流失行为影响因素,构建算法推荐类APP用户流失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信息因素、环境因素、系统因素、网络社群通过影响用户的控制感间接影响用户流失行为,用户的信息素养在控制感和用户流失行为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企业移动终端App用户信息隐私关注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针对企业移动终端App用户,对其信息隐私关注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丰富信息隐私关注的理论体系,并为企业利用移动终端App进行营销活动和客户关系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方法/过程] 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将信息隐私关注分为感知信息隐私收益和感知信息隐私支出两个维度,结合移动终端App的特点,探讨用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信息隐私关注两个维度的影响机理,以及信息隐私关注与用户信息披露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果/结论] 最终构建企业移动终端App用户信息隐私关注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探析硕士研究生网络学术信息查寻行为中的情绪作用机制,以深化信息查寻行为中情绪问题的研究。[方法/过程] 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网络环境下25位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查寻活动的相关数据,使用三级编码对质性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其信息查寻行为中的情绪特征与行为特征。[结果/结论] 硕士研究生在网络学术信息查寻行为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情绪效价和情绪唤醒度,前者包括积极情绪、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后者包括高唤醒度、中唤醒度和低唤醒度;情绪效价与情绪唤醒度将引发不同类型的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社会化媒体信息隐私泄露事件频繁发生,加剧了用户对信息隐私的担忧,用户在使用社会化媒体过程中是否愿意向平台披露个人信息成为推动社会化媒体平台健康发展的关键。[方法/过程]利用隐私计算理论和沟通隐私管理理论为框架,结合隐私关注,构建社会化媒体用户信息披露意愿影响模型。以微信平台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样本数据,使用Smart PLS软件对模型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感知收益、信任、感知信息控制均正向影响信息披露意愿,隐私关注负向影响信息披露意愿;信任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感知信息控制负向影响隐私关注;隐私倾向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和感知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