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生命哲学是20世纪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柏格森是当时这一流派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以他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对人的直觉给与了相当重视,对生命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觉的缺失将影响创新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呼唤直觉的回归已经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点上,柏格森对生命和直觉独特的理解给了我们教育研究和教学活动一个很好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美国多元课程观的认识论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伴随着不同课程观之间一场又一场的争论。人们对课程本质的阐释,典型说法有12种;给课程下的定义,影响较广的就有9种。①对这种歧义纷呈现象,学者们多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或在社会发展、文化继承的背景下进行考察。②③然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人们对它的核心要素“课程”的研究,必须打上认识论的烙印。本文拟从哲学的视角,对影响美国课程理论的主要认识论流派及其导致产生的不同课程观作一初步分析探讨,以供我国课程改革和课程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的思想受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很大。柏格森生命哲学注重主体的直觉体验。倡导直觉高于理性,他将人类生命现象神秘化。梁漱溟吸收、延用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把直觉看作是沟通生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唯一通道。用“直觉”来阐释孔子“仁”学,为其现代新儒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试论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是一个异说蜂起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时期,西方的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中国。柏格森哲学正是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中国人所引进和介绍。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是法国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直觉主义理论大师。其哲学继承了哲学史上非理论主义的传统,强烈反对哲学研究中的机械决定论观点,注重主体的直觉体验,强调自我反对非我,倡导直觉高于理性的思想。他认为,存在着直觉当下把握的连续不断的“绵延”时间,“绵延”则是流动不居的生命之流,构成真正的实在,在二十世纪初的西方世界,柏格森哲学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哲人加以介绍、传播,从而使得柏格森哲学在当时广为流行,正象进化论在西方世界走向没落而在中国近代却很有市场一样,柏格森哲学在西方走向衰落时  相似文献   

5.
直觉作为认识方法早已进入哲学领域。柏格森将其提升到了形而上的方法论层面,赋予直觉以新的内涵。柏格森的直觉与传统的直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不再是单一的本能,而是本能和理智的能动融合。正确把握直觉对于理解柏格森哲学语言的诗化走向、对于扭转西方传统思维的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柏格森作为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直觉主义的集大成者。在西方世界产生我国了很大的影响,还渗透到了中国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尤其对梁漱溟的影响很大,成为梁漱溟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从柏格森直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中也可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柏格森理论的出发点是对理性的批判,劳伦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可以看作是柏格森直觉理论对于工业化社会批判的典型范例;尼采哲学支撑并决定了劳伦斯写作的倾向与模式,劳伦斯接受尼采思想,也是融会了自己的人生体验、生活阅历和审美倾向在其中。劳伦斯主张摆脱一切的文明压抑,重归宇宙的生命本质,不依赖理智和知识,而仅凭血性和直觉,完全以整个生命和情感来把握世界,这与尼采的生命哲学以及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生命是人的载体和根本,关注生命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从柏格森生命哲学出发,儿童是完整的生命存在,具有成长时间性、自我创造性和学习直觉性三种最基本的特性。针对儿童教育过程中忽视儿童生命特性的现象:儿童的成长时间性被忽视,儿童的自我创造性被剥夺,儿童的学习直觉性被抹杀等,教育者需遵循儿童的生长时间大纲、释放儿童的生命活力、引导儿童的直觉体验,在儿童教育中重新建立起生命特性取向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的知识观问题是一个具有根基性、前提性的重要理论问题。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此问题作了多维透视,主要表现为基于哲学知识论的研究、教育学视角的研究、知识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及心理学视角的研究等。不同研究视野加深了人们对课程改革知识观的认识。对此问题还需要更加明确研究的问题域,从单纯思考知识观的本体论解答转向教育中知识之于人的"意义阐释"。同时,也要充分关注教育实践中本真存在的知识观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生命哲学是一种非理性的哲学思潮,它比较关注体验、理解、直觉以及人的生命和生活等.生命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超越,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让儿童在教学中自由和谐发展;重视儿童创造性,让儿童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关注儿童现实生活,培养儿童直觉意识;以儿童生命发展为本的多媒体教学观.用生命哲学的视角对当前我国学前儿童教学的目的、过程、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审思,无论对幼儿教学事业的发展还是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课程多样化问题近年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认为:课程多样化既是一种课程理念,也是一种课程政策;既是课程的常态,也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既是课程现代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也是解决课程中存在的划一性问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方法的教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蕴含三层旨趣,即作为课程的教育学、作为理论的教育学与作为方法的教育学。目前作为课程的教育学已基本成熟,作为理论的教育学也处在发展中,但作为方法的教育学才刚刚萌芽。教育学只有在“课程”与“理论”之外,在学科方法以及方法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学科视界与理解方式,才能称之为完备的学术性学科。文章认为,成熟的教育学不仅意味着一门课程、一种理论,而且代表着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课程评价理论是价值中立取向的,视课程评价为事实判断活动,将人与物等量齐观,这造成了课程评价实践中的许多弊端。课程评价改革应该从对人的价值重新认识出发,不但要评价人的工具价值,更要关注人的内在价值和交往价值。只有这样,课程评价才能促进被评者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课程研究领域存在着一个重大缺失-忽视课程政策研究,这一缺失不仅影响了课程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课程改革实践的质量。事实上,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是相应政策的产物,一定时期的课程政策是一定时期的课程问题的集中反映。从课程实践的现实选择出发,应当关注课程改革与课程政策的关系。而从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看,发挥课程政策的中介价值则是课程理论向实路转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鉴于此,应当关注课程政策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开展课程研究的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课程即过程——关于过程课程观内涵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程课程观的提出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那就是时代精神、知识的性质和人的自我认识的变化。所谓过程课程观,就是把课程看作是"过程"的系统课程理论。在过程课程理论视野中,过程性不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属性,它对课程来说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说,过程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与传统的课程观相比,过程课程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与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相似文献   

16.
也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论与课程论并非是平行发展的,教学论较课程论根基厚实一些,理论体系更完善;教学论经历了“求善”、“求真”到既“求真”又“求善”并在两者之间保持张力的过程,课程论是以“求善”为背景产生的;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平行的两个分支,目前,两者正处于分化期;现代教学论将从知识教育论转向主体教育论,课程论将逐步进行课程论的本体与方法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课程观引发了关于课程问题的世界性讨论,引起了当代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的巨大变化,并给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但是,作为一种正在发展中的具有强烈批判性和反传统色彩的理论框架,它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文章试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对其予以质疑,并阐明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教师发展教学个性不仅给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也能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逐渐模式化、固定化,缺乏自主创造性,教师的教学个性在改革的浪潮中逐渐被淹没.新课程改革呼吁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这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并提供相应的条件,科学引导教师教学个性的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19.
设置一门自主课程:《学校问题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设《学校问题研讨》课程有理论基础作支撑,并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它不但能促使担任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的教学反思,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明确自身的研究方向,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教学反思,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水平,强化应对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情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课程实施不是静态的、直线的理论付诸实践过程,也不是刚性的要求或规定,而是长期的、充满变数的复杂过程。目前,无论是时间还是财力,对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投入都远远不够,也没有给予课程实施中发生重组的教育因素应有的重视。而只有很好的解决这些由理念偏差和操作失误带来的问题,才不会违背课改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