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运用中国地区面板数据对基础研究的技术拉动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基础研究在整体上对技术进步存在促进作用;但未能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这两条途径促进技术进步。进一步的门槛检验表明我国基础研究强度最优区间为0.058-0.084,且基础研究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呈倒"N"型关系,通过技术引进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呈"U"型关系。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强度低于最优区间,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有助于改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技术拉动效应。  相似文献   

2.
现有借助专利及其引文探讨基础研究影响技术创新的文献多通过科学关联度、引用时滞等指标进行简单地描述性分析,缺乏对专利价值的探讨,难以系统解释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本文选取动力电池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德温特专利数据库,运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整体上动力电池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显著,分技术领域分析发现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显著,镍氢电池不显著;(2)整体上动力电池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随时间变化不显著,分技术领域分析发现锂电池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随时间变化显著,且促进程度呈逐年降低趋势,但燃料电池和镍氢电池不显著。本文丰富了现有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关系理论,并对动力电池产学研合作及政府制定动力电池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城市化可以通过科教事业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文中将城市化、科教政策、技术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并利用中国2008—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线性与非线性的面板数据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化水平均对科教政策具有显著的简单的正向影响,城市化水平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简单的负向作用.科教政策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简单的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表明科教政策的溢出效应具有滞后性,即政府的"政策红利效应"不显著.技术创新能力对科教政策的影响较为复杂.当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将会促使教育资源及政府的科教支出不断向城市集中,促使科教支出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需要进一步协调城市化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使地区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闫华飞  杨美  肖静 《软科学》2023,(3):53-58+72
从政策工具视角出发,采集了2008—2018年我国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并将其划分为处理组、对照组两个组别,运用双重差分、中介效应等检验方法评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2)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对非实质性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高于实质性技术创新;(3)示范城市建设能够通过改善创新环境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在示范城市建设与技术创新能力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转型时期,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共同影响企业的行为和绩效。构建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研究发现,市场和政策导向对技术创新绩效均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市场导向的影响更为突出;资源整合在市场和政策导向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对政策导向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更为明显;市场与政策导向的交互作用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6.
程华  钱芬芬 《科研管理》2013,34(10):103-108
对科技政策实施结果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对政府完善科技政策意义重大。本文以国家层面发布的与产业技术创新相关性最强的454条技术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2000-2009年产业面板数据,对政策力度、政策稳定性与创新绩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政策力度对技术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对经济绩效不显著;政策的不稳定性会抑制政策对技术绩效的激励;政策对绩效作用存在滞后效应。比较不同政策工具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供给政策对创新的技术绩效有激励作用,环境政策对技术绩效和经济绩效有激励作用,需求政策对经济绩效作用显著。最后,提出应加大需求政策供给力度,完善创新政策体系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为适应国际竞争规则,我国对技术创新政策不断调整,以加快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提高。通过从侧重引进国外技术到注重自主创新的政策转变,从"政府主导""政府推动"到"市场拉动"的技术创新政策导向转化,从技术创新政策的不健全到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形成及日益完善,从传统技术创新到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政策转变4个方面,探析21世纪以来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动态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8.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绿色制造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资源基础观和知识整合理论,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2010-2019年数据,建立面板Tobit模型探究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调节因素。实证结果表明:(1)信息化建设对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软件建设对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较硬件建设更强,且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相互补充;(2)信息化建设对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3)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存在阈值,环境规制程度较强地区的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上述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9.
陈伟  邓堯  李玉山  张铄 《科研管理》2024,(3):151-16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基于2012—2019年我国23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并构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在互联网发展影响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线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线性促进作用;(2)非线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存在一个由不显著到显著促进且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更契合互联网的“齐普夫法则”;(3)门槛效应检验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门槛的单门槛效应,随着知识产权保护跨过门槛值,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4)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实用新型专利的促进作用最强,对外观设计专利的促进作用最弱。研究结果在理论层面明晰了互联网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在实践层面为区域创新主体在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下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实现创新驱动发...  相似文献   

10.
在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梳理了珠三角地区出台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文件。采用编码分析方法分析各类政策工具的内容和特点,剖析当前政策体系中存在问题,提出未来出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应注重需求侧政策的制定,从长远的战略与规划上全局谋划、整体布局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创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企业选择低碳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其收益大于其他类型的创新活动。本文在传统的A-J模型框架内,引入低碳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系统分析了碳排放税、碳排放标准、减排补贴和碳排放许可四种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创新选择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每一种环境政策工具都存在一个最优水平,但其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和经济效益有所区别。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市场机制完善的环境政策工具更能促进企业选择低碳技术创新;而鼓励导向的环境政策工具更能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经济效益。本文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制定环境政策工具组合,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李凡  朱缤绮  孙颖 《资源科学》2021,43(12):2514-2525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促进能源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已有研究多从国内经济因素探讨环境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少从制度层面以及开放的国际视域开展研究。本文利用1998—2016年3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首先引入政策强度计量政策严格性,探索国内外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动态影响,其次选用制度质量作为制度环境优劣的度量指标,探讨制度因素对环境政策效果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国内外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均存在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期;②国外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早于国内环境政策,国外环境政策的“政策溢出”效应存在;③制度质量正向调节国内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制度质量的提高能够增强环境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研究结论可为中国进一步优化环境政策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程度,是评估环境政策工具的重要标准。但是以往文献主要针对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效果进行研究,忽略了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因此对中小企业进行相关研究非常必要;同时以往文献也没有对企业的清洁工艺和末端治理技术做出明确区分,而这两种技术创新对企业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有鉴于此,本文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中小企业出发,将环境技术创新严格区分为清洁工艺和末端治理技术,并通过构建企业利润变化模型和社会福利函数,得出了排放标准、排污费、补贴和排污许可证价格的临界值,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下的最优水平;同时,本文还为企业在四种环境政策工具下灵活选择技术创新方式进行了区分与比较;最后本文对四种环境政策工具的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做出了排序。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政府选择环境政策工具提供政策建议,同时能够为中小企业在不同的环境政策工具下灵活选择环境技术创新方式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运用系统动力学构建科技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理模型,通过模型中的反馈控制理论研究不同政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政策利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在会产生显著的效果差异。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 Policy》2022,51(10):104585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ry to accelerate sociotechnical change toward sustainability by introducing policy mixes that combine technology-push and demand-pull instruments. Beyond innovation and deployment, other objectives, such as domestic job and industry creation, are usually part of these policy mix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policy mixes should be designed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policy instruments considered when governments try to achieve multiple objectives simultaneously. We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using an agent-based model of the sociotechnical system for solar photovoltaics in Germany that simulates technology adoption, industry dynamics, international spillovers and trade. By changing public spending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solar feed-in tariff, forty-five vari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policy mix in Germany are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narrow focus on innovation and deployment outcomes by academic researchers can lead to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policy mixes that compromise key dimensions of sociotechnical change, such as job creation. Moreover, the simulations reveal that, because of path-depend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policy instruments, minor changes in the design of policy instruments can lead to vastly different policy outcomes.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literature on policy mixes, technology-push and demand-pull instruments, and 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s.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以来伴随科技创新政策的密集推出,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但目前尚缺乏全面完整地针对2006年来科技创新政策的协同演变及其效果的定量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政策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以2006—2018年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为对象,对筛选出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量化分析,探索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特征,并应用岭回归分析研究科技创新政策力度、协同度和可执行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度自2006年始呈上升之势,总效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政策对科技创新绩效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政策特征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性。越明确的政策方向指引越能促进应用型重大成果的产生,提高创新政策的协同有助于促进中国专利授权量的增长,而促进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则需相关创新政策在力度、协同度和可执行度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率问题亟需关注与研究。21世纪是复杂科学的世纪,科技创新政策的运行系统也是极为复杂的。因此,以复杂适应系统的刺激反应机理为指导,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析了北京市创新政策对中关村区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效率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单一政策工具的运用具有差异性及时效性,而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会呈现较高的效率,且不同产业间的政策效率也存在各自的特征,最后总结了研究启示与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8.
近十几年来,创新集群一直是学界和政府部门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也日益成为决策者所亲睐的创新政策工具之一。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纷纷将培育和发展创新集群作为增强国家创新竞争力和保障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政策选择。在德国创新集群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模式被着力推广。本文基于创新集群的视角,聚焦德国风力发电技术创新活动的空间演化过程,并探讨其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创新科技政策及其三阶段周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科技政策(ITP)是政府为了影响或者控制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和知识利用及转化的速度、效率、规模,而采用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强调政策决策者应关注创新技术的动态演化和变革。通过对创新政策、产业政策和ITP的比较,探讨了ITP的特点和意义,进一步对创新科技政策三阶段周期进行归纳,总结了各阶段政策目标和支持措施。结合以色列ITP实施案例得出启示,ITP为区域创新政策刺激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方技术创新政策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中国地方技术创新政策的三个方面,建立了技术创新政策评估模型。主要采用隶属度概念定量分析,在直线方程基础上得出政策效果评价指数公式。根据公式得出政策效果评价图表,分析认为东部、西部和中部均呈现出既相同又各有特色的政策效果。对评价可信度个别类比后提出了一些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