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最早提出“五育并举”的蔡元培及其时代相比,新时代所提出的“五育并举”,有独特的时代需要和时代问题;“五育融合”给新时代带来的是“教育新体系”;“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和“育人能力”;“五育融合”难在“日常”“机制”“评价”“主体”和“生态”,它们同时构成了破解“五育难题”的基本维度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时代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理念被再度强调,并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新使命和实践要求。而“五育并举”从理论达成共识到向育人教学实践的“五育融合”转化都面临不小的挑战。受教育观念、地区经济、文化差异等要素影响,“五育并举”等先进教育理念的落实还有一定的阻滞;对此尝试从立德树人视域揭示“五育并举”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梳理分析“五育并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从解决问题和实质性推进“五育并举”的角度尝试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提出的观点,也是对“五育并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相比“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不仅强调“五育”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更加注重“五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在鼓励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完整的人”的培育。[1]鉴于当前教育领域存在明显的“五育”失衡现象,“五育融合”教育的提出既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又是对回归教育初心的呼唤。近年来,5G、大数据、  相似文献   

4.
<正>何妍:俞教授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和深化改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素质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地区和学校也已经在开展“六育融合”“六育同构”等探索和实践。厘清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总体上讲,您是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实现“五育”融合势在必行。通过政策梳理、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五育”融合在协同发展、提质增效、评价导向和竞争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从顶层设计、经费改革、模式变革和激发内生动力方面提供相应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6.
鉴于当前教育领域中“五育”失衡与“本土化STEM教育”缺失的状况,五育融合教育将更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它是一种培育“完整的人”的全人教育路径,是对五育并举的超越;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适应我国教育特点的本土化跨领域融合教育范式,是一种比跨学科教育抽象层次更高的跨领域教育。因此,与其说它是一种融合教育的理念,毋宁说它是一种可以课程化、活动化的教育类型。作为一个需要进行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全新概念,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勾画符合逻辑理路,也需要从实践层面思考现实难题,前者可以从核心素养“三层架构”入手,后者则可以从目标融合、内容融合、资源融合、教学融合和评价融合等五个维度切入。  相似文献   

7.
落实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要求、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和具体行动指南。推进“五育并举”,要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补齐教育的短板;要注意各学段衔接贯通、一脉相承;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合力,协同育人;要做好评价导向和政策保障;要立足课程,着眼课堂。落实“五育并举”,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差别推进;要鼓励学校多元发展,彰显特色;要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发挥特长,彰显个性。“五育并举”并不排斥技术变革,可以借力人工智能,实现融合共进;“五育并举是南品质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出发,提出建立“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当前,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格局初步形成,“五育”融合的实践仍需探索。“五育”中的智育重、德育疏、体育弱、美育少、劳动教育缺的短板和弱项依然明显,融合推进实施尚需时日;认识的二元论、知识的箱格化、学科的分离化等问题依然出现在我们的学校和课堂中;“五唯”评价,特别是“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导向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9.
“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五育地位不平等、五育之间不关联、五育融合不充分等问题依然突出。“双减”政策的出台有助于解决“五育融合”的现实问题,二者具有诸多内在契合点,如,基于相通的逻辑起点,面临相似的现实境遇,指向相同的目标诉求等。“双减”背景下应依托教育时空保障,拓宽“五育融合”之广度;回归教育育人初心,挖掘“五育融合”之深度;注重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五育融合”之效度。  相似文献   

10.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样态,也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立足“五育并举”的视角,解构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逻辑,并以人格建设为切入点和契合点,分别聚焦于信念教育、学生发展、师生互动、审美素养、品格意志五个层面,发挥了“五育并举”的引领价值,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宁本涛  樊小伟 《中学教育》2020,17(2):107-112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就“五育融合”的基本内涵、政策导向、理论探索及实践路径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对学生层面育人价值、学科层面教学价值以及社会层面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起了“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体系。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在教学中实现,需要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四个方面推动由观念到行为的整体转变。它具体包括从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着力,树立起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把握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侧重点,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多维结构;发展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注重学校能力建设、搭建五育融合效果评价体系和采用五育融通式教学实践策略,营造出良好的五育融通式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从100多年前马克思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始终追寻“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要重提“五育”?“五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校教育如何真正落实“五育”?围绕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定初教授。  相似文献   

14.
“五育并举”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基本遵循,对提高职教地位意义重大,坚持“五育并举”也能够多方面促进学校提升。高职教育推行“五育并举”要体现高职特色,要突出针对性、基层性、高等性。在行动策略方面,要把“五育并举”融入高职院校文化体系、目标体系、行动体系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对学生层面育人价值、学科层面教学价值以及社会层面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起了“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体系。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在教学中实现,需要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四个方面推动由观念到行为的整体转变。它具体包括从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着力,树立起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把握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侧重点,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多维结构;发展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注重学校能力建设、搭建五育融合效果评价体系和采用五育融通式教学实践策略,营造出良好的五育融通式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五育融合”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且五育之间的融合是有限度的。就教学目标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情感类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不太适合知识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教学内容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而不太适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就教学方式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开放性教学而不太适合预设性教学。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实现应树立“扬长式”的融合教育理念,设计富有“节奏性”的五育内容,倡导“默会式”的融合范式,建构“欣赏性”的融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五育融合”、“双减”精神,是育人方式改革提出的重要命题。当前中小学生教育体系中,“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的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过于强化智育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人才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五育”的内涵和意义,学校教育协同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引领课程迭代升级,课程则是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目标任务的核心载体,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贯彻教育方针政策、优化既有课程体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均印证了“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紧急性。一般而言,“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课程诸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与系统规划的过程,学校要在澄清“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构建理念的基础上,阐释“五育并举”课程目标的应然之意、推进“五育并举”课程结构的整合融通、组织“五育并举”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制定“五育并举”课程的运行方略。为保证“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应组建课程审议小组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组织保障,融通课程资源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条件保障,建立课程“评价—监控”机制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在此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指导方针,要求教育过程中应该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五育教育并非是彼此独立的个体,而是五位一体的。五育相互融合并举的内容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所以在当前教育中,如何构建五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成为当前我国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当前关于五育互育的理论也处于发展阶段,进行五育融合的主要意义以及当前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采用五育的方式,都是当前教育行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