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格物致知、推己及人、反求诸己是儒家道德认知方式的具体内容。儒家道德认知方式视城的青少年道德问题表现为:道德实践锻炼缺乏,知行双向循环缓慢;道德判断标准凌乱,道德评价困难;道德反省能力薄弱,知行产生落差。倡导身教、畅通知行双向循环,树立道德精神、矫正道德判断标准,强化德育主体性、平衡主体知行落差,是青少年道德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关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其特殊的意义。首先,知与行的范畴定义不同。王阳明从道德哲学的层面上对“知”和“行”进行重新界说。王阳明认为在表象的道德生活世界之上,存在一个道德的知行本体,正是这个道德的知行本体决定了现实的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能否合乎天理的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关键在于能否与知行本体一致。而知行本体的关键在于“知的本体”。  相似文献   

4.
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为心学发皇者。而阳明之所以将心学发挥到极致,与陆九渊、杨简心学思想的启拨有密切关联。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对经典的态度、对“心”的理解、对“格物致知”的认知、对“知行”关系的解释等四个方面思想,同时也吸收了杨简关于“心”、“意”、“道”以及六经等四个层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是道德建设的关键。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知而不行”、“知而错行”、“高知低行”等“知行背离”现象。深入分析知行背离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并对实现知行统一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处体认天理”是明代哲学家湛若水的道德修养论,其内容包括知行并进、动静合一、勿忘勿助等。他的道德修养学说的优点表现在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合一、民主精神、积极入世的姿态等方面,又具有修养学说的哲学基础自相矛盾、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貌合神离、道德主体和客体真实关系模糊难辨等缺陷。  相似文献   

7.
在人的活动中,知与行是两个基本的环节。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通常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使教育对象做到“知行合一”。然而,当前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焦虑、无奈和痛心的恰恰是许多受教育者“知行不一”,甚至“知行脱节”。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是教育者时常遇到的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道德生活实践应该是知行统一的.然而,现实中却普遍存在着“知而不愿行”、“知而不能行”、“高知低行”等“知行脱节”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既有道德学习的动机不纯、盲目的媚俗心态、残缺的心理素养等主观因素,也有道德教育失真、道德宣传与道德传播方向失导、道德环境的污染等客观原因.要实现知行统一,就必须化道德他律为道德自律、净化道德环境、加强师德建设,形成道德示范体系.  相似文献   

9.
韩愈的臣道观主要来源于荀子和董仲舒的思想。通过“颂圣”和“罪己”,韩愈在思想主张和政治生活中积极践行“君尊臣卑”的臣道观,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韩愈臣道观中的积极因素被宋代理学家所挖掘和弘扬,成为激发他们历史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的重要思想资源;但韩愈所承袭的荀、董一派的臣道观明显背离了孔孟正统,是导致其被一些宋代理学家所诟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评点史学的产生与发展和宋明理学的兴衰有着直接的联系。理学家都讲究“格物致知”,追求自我“思辨”,主张心中先要有一“理”,对经学多下功夫,以经贯史,经明而史通。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首先对被本朝皇帝奉为史学经典著作的《资治通鉴》进行主观化的理学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哲学家.他继承了中国哲史上阴阳气化论的传统,将气一元论唯物主义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批判地改造了佛教提出的“能”、“所”思想,提出了“能必副其所”的命题;主张“格物致知”、“知行统一”.这些观点,完善了其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加强“知行转化”的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的活动中 ,“知”和“行”是两个基本的环节。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就是使受教育者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由于“认识”不等于“接受” ,“接受”不等于付诸“行动” ,因此 ,道德认识的多样性和不同道德观念的冲突就有可能使人们不能总是按照某种道德标准行事 ,这就是为“知行背离”。所谓“知行背离” ,是指行为意向与其对社会关系、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认识相矛盾、相脱节的倾向 ,这种倾向的共同特征是个体对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行为规范条例 ,熟记于心、常挂于口 ,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违背所“掌握”的“理论” ,做出有悖于道德、伦…  相似文献   

13.
关于本体的开显方式,儒释道三教互异:儒主张“格物致知”、“立象尽意”;道强调“以无为本”、“得意忘象”;释倡导“以心印心”、“转识成智”。直到王夫之哲学才以“践形”显道、“知行一体”的实践把握方式对之实现了终结,并首开知识论路向和召唤主体性原则之先河。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的教育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接受了十多年的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文明的熏陶,具有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但“知行分离”的现象比较突出。高校要实现“知行统一”的德育培养目标,必须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唤醒和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关注和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因素;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  相似文献   

15.
阳明心学对领导行为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在本体论上,阳明心学把儒家伦理上升到“纯乎天理”的高度,对引导领导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方法论上,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就其强调扬善去恶、修己正人之要义来看,对今天的领导干部修炼好自己的“心学”、不断锤炼党性具有巨大的启发;在实践论上,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就其重新阐释了知行关系、强调传统儒家重视力行的特点而言,为领导干部正确把握知行关系提供了不少启发。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使阳明心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偏颇,对领导干部行为也会有一些异化性的影响,这些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关系上:一是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二是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三是知与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知行观的核心命题,也是王守仁与朱熹的分歧所在。王守仁所讲的"知行合一"包括三层基本内涵:第一,知行并进、不分前后;第二,知行本义合一;第三,知行相互包含。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王守仁对于知行关系的基本看法与朱熹等人并无本质区别。对于这一点,王守仁和其他理学家凸显知行的伦理维度、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将知行范畴落实到"去人欲,存天理"都是明证。  相似文献   

17.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二者关系密切,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和外在表现。近期,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道德知行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人们道德知行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言行不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必须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氛围;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形成道德习惯;以实践训练的方式搭建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加强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巩固道德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8.
尽管很多班会开成了由节目堆积而成的"秀"或"联欢会",但不可否认,大多班会还是具有积极、正面的价值导向的。问题是,我们的班主任习惯把价值观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习惯于顺着老师的教育意图说一些"应该说"的话。但事实上,学生并不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的"知行脱节"。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曾指出:"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道德是一种体认而非闻见之知,需要道德主体的理性思考和生活体验,才能  相似文献   

19.
胡椿 《中国德育》2007,2(10):42-44,64
通过对大理市57所中小学的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特别是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大理市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道德滑坡”“多元倾向”“知行脱节”“信仰危机”“教育乏力”等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