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我-你”师生关系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它是主体阐性哲学转向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回应,也是文化适应模式变迁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我-它”师生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我-你”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教师以生命教育作为理念支柱,以教育爱作为心理前提,以善于倾听作为重要技巧。  相似文献   

2.
"我-你"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你”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对话哲学是“我—你”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哲学基础“我—你”型师生关系是以“对话哲学”为哲学基础的。马丁·布伯区分了探索实在的两种不同方式“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他认为“我—它”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主客关系,人把  相似文献   

3.
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跳出了以往狭窄的师生关系观的窠臼。他从关于人、关于人的关系世界的理念出发,把师生关系视为一种纯粹的、十足的“我-你”关系,亦即“对话”、“包容”和“共享”关系。他认为,这种关系须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达成:1.确立“人”的存在为教育之本的理念;2.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3.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4.调节好师生之间的距离。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对我们认识、研究和建立真正的师生关系观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成明 《考试周刊》2012,(89):107-108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关系被理解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授受关系,教师与学生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本文提出新时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共生性”为主,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为基本理念,并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理解师生关系的新思路。以期为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贺璐 《考试周刊》2008,(4):189-190
对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关系本体论上.以对话哲学为基础的"我-你"型师生关系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学领域中具有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无论是理论定位,还是现实状态,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平等性,其实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一场革命,即由人与物的关系,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交往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行动,对话既是教育形式,又是教育情境,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活动及交互作用,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师生交往是一种双向理解,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7.
马丁·布伯认为,人与人之间应是一种"我一你"的相遇关系,而不是一种"我—它"的制作关系。在"我-它"的视域下,学校教育处于制作的语境中,使本真的师生关系承受着异化的煎熬,只有在"我—你"相遇的视野下,本真的师生关系才能显现。  相似文献   

8.
如何构建“共享式”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它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影响极大。“共享式”师生关系是基于对教育改革的理解.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基础上的师生关系真谛的一种理解,一种信念.是对实践中理想型师生关系的追求.其本质是对人的价值的高度重视。“共享式”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共享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式教育,通过教育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共享”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和创造性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定位源于教育者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理解,源于教师对待课堂教学的理念。“教育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知),可以看到我们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首先是“人———人关系”,其后应该是平等的能直接相互沟通交流的关系,基于以上两个层面的看法,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建构“我———你”的师生角色关系。审视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可以看到“忽视”、“不重视”学生参与的课堂依然存在,它们与那些没有正确理解师生角色关系的课堂教学成为教学活动的障碍。一、“我———你”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与生之间“你一我”关系的确立,无疑这是一种进步,尤其对语文课堂的批评艺术来说,更需要这种进步。实践中的语文课堂少不了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如何纠正学生发生的错误,如何在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中完成对学生的批评,是现时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复合主体论”作为教育上看待、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假定和信念,缺乏刚性;而作为一种对师生关系、地位和作用的阐释,又陷入抽象,因为用“主体”、“客体’这样的哲学范畴,并不能对此给予具体清晰的历史性阐释。 本文认为师生互为认识对象不能由此推出两者互为主客体;师生之间构成的操作关系,则不是界定两者主客的依据。操作关系的正当性或合理性,不取决于操作关系本身,而取决于一个社会的主流信仰背景及其目的,无法抽象地加以阐明。因此,依据“人是主体不是客体”这一人文主义的普遍信条,而得出的“老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的结论,也应是我们当今教育中看待.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假定和信念。或者说基本出发点。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3.
“人与人”的关系或者“我与你”的关系应是师生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但是,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与人”或“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却被扭曲了。为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我们通常的教育里,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仅仅是装纳知识的容器;教师是专家,学生只能拿着本子等待金科玉律的输入,而这种“输入”的主要途径是教师不停顿的讲授。  相似文献   

14.
传统教学中,教师相对于学生处十一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标准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教师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师生关系被异化为"我与它"的关系,表现为教师主体地位面临被客体化的困境,教师权利及完整人格被忽视,师生之间存在精神隔膜等。"我与你"的关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主体性价值,为师生关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可通过明晰教师惩戒权、创造自由对话的信任氛围、设计自主合作的教学环境等方法促进师生关系的理性回归,营造有利于教师教育的支持性环境,重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精神相遇与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6.
“互动”的特点及要求:教学活动是在师生间展开的教育活动,要想使教学富有成果,必须在教室中营造一个富有生机的“教学场”——以师生互动为特点的教学氛围。怎样形成互动呢?首先,从师生关系上来看,应该由原来的“主从”关系,即老师讲,学生听,转变为“你——我”型师生关系。“你——我”型师生关系,就是要把老师和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教学就是两个主体间的“对话”交流。这种教学对话,要求师生双方都把各自的情感和理性,直觉和视觉,思想和行为,经验和知识等时时展现在对方面前,让双方在彼此的沟通中得到理解,获得知识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高度评价。所谓师生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从广义讲,师生关系泛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相师相学关系。从狭义讲,师生关系特指在学校教育机构中存在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文所讲的师生关系是就狭义而言的,这种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8.
如今,我们经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是永远的“主体”吗?不能将“学生主体”与一定意义上的“教师主体”对立起来。教师是学习者,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发展者。教师与学生都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当今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究竟怎样了呢?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在我国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被长期视为一种主客体关系,没有超越“主体一客体”的认识范畴。其中,师生主客体论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控制,而提倡人格平等、道德互促的复合主体论,仍因认识范畴的局限,在本质上忽视师生问的体验性、情感性。本世纪初出现了“主体间性”概念,即师生双方不把对方看做一个对象,其关系是“我—你”的关系,它直接把师生交往还原为成人间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20.
孙建锋 《云南教育》2002,(28):16-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新形态。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关系有多种,笔者试从“教学对话的内涵”、“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三个维度阐释学习体会。一、教学对话的内涵何谓对话?奥地利著名哲学家马丁·布贝尔认为,“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对话关系,一种“我—你”的关系。对话的过程就是主体之间相互造就的过程,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相遇。何谓教学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