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效应,表现在人的媒介化和媒介权力的滥用两个方面。人的媒介化是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产物。媒介权力的滥用则在于媒介对新闻自由权利的滥用和经济利益对信息传播活动的作用。消除或部分消除媒介的负面效应要依靠政府、道德法律、社会及媒介自身多方努力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2.
文雅诗 《新闻知识》2023,(10):80-87+96
马歇尔·麦克卢汉和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中坚代表,均为媒介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麦克卢汉从媒介技术本体的角度出发,将媒介的发展进化浓缩为四条定律,分别是提升、过时、再现、逆转。莱文森则从媒介技术与现实关系的角度出发,将媒介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玩具、镜子和艺术,认为媒介的进化主要依赖于人的需求,因此媒介的发展呈人性化趋势。虽然莱文森自认为麦克卢汉的传人,但是在媒介发展论上,两人的观点像是从不同方向爬同一座山,在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媒介发展的轨迹、媒介发展的运转法则、媒介发展的控制力量以及两人在议题所表现出的思维倾向上,这些差异生成的富有鲜明个性的结论亦为当代媒介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理论硕果。  相似文献   

3.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4.
媒介素养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莉 《当代传播》2005,(5):95-96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伴随现代信息社会人对媒介依赖性逐渐增强而产生的,媒介素养更多关注人的素质,在素质教育层面探讨现代人如何应对现代信息社会,如何应对传媒,利用媒介实现人的现代化。本文论证了具备媒介素养是现代人特征之一,媒介素养的提升能够推动人现代化的实现,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指出提升媒介素养与实现人的现代化最终统一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媒介时代,媒介教育的主要功能不同。传统大众传媒时代媒介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启迪民智,以达到“以文化人”的教化启蒙目的;融媒体时代,以互联网媒介为中心的媒介使用者不再局限于大众传媒时代受众线性的、单方向的信息接收方式,而是可以通过双向的、自下而上的受众同参模式参与信息产消的全过程,凸显其主体性,从而推动媒介教育的新转向。认知并理解融媒体时代基于媒介文化嬗变所引发的媒介教育新转向,需要从媒介本体、媒介文化的主轴新闻传播以及媒介使用者关系的变化角度去探讨。  相似文献   

6.
关于媒介性的讨论已经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媒介具有强大的行动力。这就需要讨论,媒介以何种方式达成这种行动力。对此,麦克卢汉暗示,人在被技术延伸的同时也将技术转化为媒介;西蒙东看到了技术系统使系统内的技术物互为媒介;基特勒则反转了麦克卢汉的命题,指出技术将人转化为媒介。这三个观点同时指向了媒介的生成性:媒介的生成性体现为媒介将一切人与物都转化为媒介。在这个意义上讲,媒介本身就是世界。  相似文献   

7.
媒介与人性的关系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人性的媒介化,二是媒介的人性化,其中媒介的人性化问题受到关注较少。本文将着力分析媒介的人性化问题,认为媒介人性化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媒介与人属性或器官的比附,二是媒介的发展被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更加人性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多元化,新的媒介层出不穷,媒介市场竞争呈现出白热化态势,作为媒介间竞争的焦点,受众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的人种特征和随之而来的群体需求越来越受到媒介的重视,成为媒介制定经营战略的研究重点。本文借助于传播人种学的研究视角,关注当代传播媒介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人种意识以及随之实施的相关人种战略,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整理,以期为媒介经营实践及其研究提供一定的可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石焱 《青年记者》2020,(5):82-83
媒介与技术的融合一直是媒介史上最本质的发展规律。在技术发展相对迟缓的第一媒介时代,少数精英和意见领袖操纵传播链条,普通大众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而存在,形成自上而下、人在“媒介外”的一对多传播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系统呈现出崭新面貌:不存在权威性的传播中心,普通大众成为掌握主流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自媒体”“大众媒体”等新词汇迭代更新,人由“媒介外”侵入“媒介内”。美国学者马克•斯波特将这种媒介系统称为第二媒介时代。在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第二媒介时代之时,以浸媒体作为主流媒介的第三媒介时代已经悄然来临①。  相似文献   

10.
赵雪芳 《东南传播》2020,(8):105-107
我国媒介发展历史可分为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和泛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时代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是由少数人掌控的单向传播的时代;新媒体时代是分众、双向、去中心化的传播时代;泛众传播时代是我们正在面临和即将迎来的媒介时代,是沉浸式的传播时代。在媒介发展的历程中,媒介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从人使用媒介、人与媒介相互作用,到人与媒介共生,本文将基于异化理论探析这三个媒介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变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探讨人类伴随着媒介进化逐渐进入虚拟空间的过程(主要以口语、文字和印刷阶段、电视阶段、网络阶段为例)与媒介沉迷现象的关系.本文认为,虚拟空间是人的延伸,人的身体和思想都通过媒介进入虚拟空间,人在虚拟空间中的沉迷程度与人进入虚拟空间的深浅成正比.  相似文献   

12.
颜敏 《今传媒》2016,(2):65-67
在信息化社会,通过各种媒介的使用,人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各种便利和通畅渠道,人的欲望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作为一种工具和技术手段,传播媒介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媒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媒介的无处不在和使用不当,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会造成不堪想象的后果.本文主要是在媒介化生存语境下,探讨人的在场方式的发展与变迁,以及通过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来应对媒介带来的危害和解决人的在场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的媒介主体性与媒介的人性的辩证统一,即人与媒介之间具有的本质相关性,构成了媒介人性研究的核心问题。媒介人性研究试图从人的本质角度阐明媒介的本源,探寻媒介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以及人与媒介之间具有的本质相关性。从人的角度看,主要研究人如何在媒介中发挥主体性;从媒介的角度看,主要研究媒介中的人性。媒介是顺应人性、促发人性还是背离人性、灭绝人性,决定了媒介发展的趋向,这是媒介价值发展的基点,也是媒介人性研究的核心价值和首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在享受着它带来的福祉,也承受着它无尽的伤害.工具理性的压制、经济动力的诱惑是造成传媒问题的根源所在.媒介也是面向未来的.人类社会要求发展以人为中心、人性化的媒介以达到人的最佳延伸;媒介也应塑造一种健康的、多元的、具有聚合力和扩展性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5.
媒介化社会不仅是人的"媒介化"也是社会的"媒介化",当我们享受媒介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相应的风险。大规模流行性疾病本身的传播特点在媒介的加持下变得更为迅速,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更大。因此大规模流行性疾病中的媒介作用与策略便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媒介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认可。但是,对“媒介即讯息”这一媒介环境学经典观点的误读依然存在。“媒介即讯息”意在说明,媒介/技术除了本身具有实用意义,还会产生其它意义。这些意义并不一定为其发明者和使用者所察觉,但却真切地改变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媒介即讯息”是媒介环境学的基石,它提出了思考媒介的环境视角,促使我们思考媒介技术、传播方式对人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麦克卢汉基于最广义的媒介观,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角度来考察媒介,对于"媒介"概念作出了一种极为宽泛的理解。基于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观点,本文主要分析人与媒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梁波 《青年记者》2015,(2):19-20
成名于电子时代的马歇尔·麦克卢汉,其理论中流露着诸多新媒体发展的思想,对当下的新媒体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对"媒介"肌肤化和使事情所以然的预言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人的延伸)即万物,万物皆媒介,所有可以与人体发生联系的事物都可以称为媒介。例如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和电视是耳、眼、手的延伸。他强调媒介的特性之一是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是人的延伸。媒介的第二个特性是媒介形式与内容的同一性,即著名的"媒介即讯息"论。一切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传播  相似文献   

19.
数字媒体时代,媒介的受众同时又是媒介信息内容的创作者。这种对传播影响的主动性应对既归属于信息素养,又适应于媒介素养中合理利用媒介的能力要求。向来以技术见长的信息素养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泛化为包括媒介素养在内的全能素养①。而此时的媒介素养也得到进一  相似文献   

20.
媒介评议活动是指对媒介传播内容及其效果的评论和评价。通过媒介评议活动实现对媒介传播内容及其效果的监管,以维护公众利益和阅听人的合法权益。媒介评议活动滥觞于西方,伴随着新闻界的"社会责任论"的兴起而产生,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式媒介评议组织的出现是媒介评议活动走上制度化的标志。媒介评议组织是专门从事媒介评议活动的监督组织,在不同的国家,媒介评议组织因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媒介评议组织虽然在监督媒介和推动媒介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无论哪种类型的评议组织都面临类似的发展困境:宗旨不明确、资金不足、组织效率低下、监管效力不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