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珲统计等方法,对所确定的对抗项群各个代表项目竞技能力四级因子的权重进行效度分析,所建立的对抗项群竞技能力因素主体结构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点.其中,三级层次要素的亚类属性和内容范围构成了对抗项群竞技能力的主体框架,四级层次要素的子类属性和内容细节则决定了专项运动竞技能力的特征框架.认为:对抗项群三组亚类项目竞技能力二级要素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但是,运动素质列为对抗项群三组亚类项目竞技能力的首要或次要因子,表明运动素质的各个相关因子是至关重要的竞技能力要素;除了身体形态之外,运动机能、运动素质、运动技术、运动战术、运动心理和运动智力及其四级下的各个竞技能力要素均具有鲜明的专项特征.因此,任何专项运动特征的研究应该充分反映这些竞技能力的专项特点.  相似文献   

2.
对足球对抗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足球比赛的对抗特点、对抗形式和决定对抗训练成效的主要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为进行科学的对抗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篮球攻防对抗及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统计国际国内重大比赛的对抗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对抗技术教学与训练的系统性、合理性、科学性,建立正确的对抗意识和指导思想,从而增强对篮球攻防对抗及其技术的理解和深层次的重新认识,推动篮球运动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提高我国男篮对抗技术水平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大量训练和比赛实践观察统计,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探析了篮球对抗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提高该项技术的因素,并总结了提高对抗技术训练的重点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录像观察法和专家咨询法,在项群训练理论的框架下对同场对抗性项群中的足、篮、手三个项目身体对抗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中包括合理性和非合理性的身体对抗、身体对抗的场区特征、身体对抗的表现形式以及假摔等。指出身体对抗是同场对抗球类项群的主要特征,合理的身体对抗要在规则范围内进行,在强对抗下完成各种技战术是球类运动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试论现代手球运动对抗技术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手球运动对抗技术分为锋、卫队员对抗技术和守门员对抗技术.探讨现代手球比赛对抗的特征,研究手球运动员专项技术提高阶段,对抗技术训练内容的安排、方法和手段,旨在提高运动员的对抗技术运用能力,使其适应现代手球比赛高强度对抗的要求.研究认为我国手球运动员的对抗技术训练,要坚持一个原则,落实2个环节,注意3个问题,才能促进我国手球运动水平的提高,缩小与世界强队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同场对抗球类项目训练理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综述和逻辑方法.研究表明,训练理念是训练主体对运动训练及其过程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包含了训练观念和训练指导思想两方面的内容.我国同场对抗球类项目的训练理念经历了学习、引入和徘徊阶段,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观念内容和操作内容的断层问题.构建我国科学的球类训练理念要实现观念内容与操作内容的衔接.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青少年女子篮球队训练中施加对抗情境训练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抗情境模式训练不仅可以提高篮球的训练效率,缩短训练时数,而且还能激发队员的篮球训练热情.  相似文献   

9.
对抗项目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竞技能力结构体系,遴选7个运动形态复杂的对抗项目作为代表项目.分别通过专项内部和专项之间竞技能力系统要素影响权重的多元比较,探讨对抗项目专项运动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的异同特征.发现各个专项竞技能力要素的权重影响程度均为不同;专项运动特征显著反映的主要要素是二级要素中的身体形态、运动机能和运动技术要素;专项运动特征全面反映的主要要素是四级要素中各个竞技能力要素的具体表现.研究认为这种差异既反映竞技能力非衡发展的普遍现象,同时反映不同竞技能力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优秀男篮队员个人进攻对抗能力的测量与评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个人进攻对抗能力基本概念的研究,明确了个人进攻对抗能力的表现形式和对抗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国家男篮和北京男篮进行了现场测试和1987年北京国际男蓝邀请赛的临场统计取得大量数据。经过数理演算和IBM—PC微型计算机进行逐步回归的处理,优选出评价优秀男篮个人进攻对抗能力的四项典型指标。这些变量不仅本身对推测的对抗能力有显著影响,而且也分别代表了所剔除的某些重复的同类项,最后制订出了我国优秀男篮科学、实用的个人进攻对抗能力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专家问卷调查确定与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密切相关的14项特质性心理因素,并从中选择特质自信、意志品质、攻击性和情绪特征4项核心因素,对参加2007年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且成绩在前8名球队共106名运动员进行心理测量,将各项数据与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意志品质和特质运动自信心可以预测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且意志品质较特质运动自信心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98年和1999年两次中国武术散手与美国拳击对抗赛双方比赛结果和中方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统计,分析中国武术散手如何在今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继续保特与发扬自己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相观察法、访谈法,对中国男篮在国际大赛中表现出来的身体对抗能力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提高中国男篮身体对抗能力的一些建议,为促进中国男篮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10周不稳定训练项目对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测试参与者训练前、训练后躯干拉伸、弯屈力量和膝关节本体感觉.43名参加者进行了10周(每周3天)不稳定的训练项目,用瑞士球和体重作为对抗,17人是对照组成员.受训组训练前后增加躯干拉伸的力矩/体重的峰值(23.6%)和总功(20.1%),相反对照组分别减少了6.8%和6.7%.关节本体感觉(包括左右关节复位)训练前后提高44.7%(p=0.0006)以及训练以后的9个月提高了(21.5%).此外,右膝关节位置感在9个月时有一方面影响,比右膝关节在测试前偏离参照角度减少32.1%(P=0.03).一项用瑞士球和体重作为对抗的不稳定训练计划能对事先未经过训练的个体的关节本体感觉和核心力量提供长期的改善,证明这种新的压力训练将会对健康有益.  相似文献   

15.
对武术散手与散打名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名称是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前,武术界认为武术"散手"俗称"散打",它们之间是可以互换通用的名称.通过研究发现,"散手"是武术套路的专有名称,"散打"是武术对抗性项目的专有名称,它们的内容和性质完全不同.因此,"散手"与"散打"不但不能够通用而且应该归位到武术内容分类中各自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涨落定律为理论基础,客观而深入的分析了我国集体对抗项目竞技表现中出现的多种复杂现象,结果表明:运动队在整个竞技表现的过程中受随机的偶然因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比赛的过程中,消极涨落对竞技表现的稳定是一种干扰,应尽量阻止消极涨落放大到整体范围.相反,积极的涨落在分叉点可以使全队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大学篮球运动员应变能力较差的实际,对应变能力及影响临场应变能力的因素、培养应变能力的途径及应注意的问题,提供了某些理论与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运动心理技能是运动员体能、技术和战术水平正常发挥的保证.以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理论和认知理论为基础,以篮球运动项目身体对抗性特征作为切入点,对我国106名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技能同身体对抗能力关系进行研究.标准回归分析表明:在所测量的六项运动心理技能中,注意力和动机控制两项心理技能对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具有较强预测力,自信心和集体重要性这两项心理技能预测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9.
对当代竞技篮球比赛身体对抗特征以及我国男子篮球身体对抗差距与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当代竞技篮球比赛身体对抗的特征是:高壮身材与超强运动素质完美结合;身体碰撞频繁而猛烈,利用身体争夺时空优势意识强;身体对抗讲究技巧性和节奏感;强调身体发力与技术运用的融合;身体对抗以内线为主,且有向外扩散之势.中国男子篮球队运动员的身体对抗与世界强队存在很大的差距,其原因是:身体对抗意识较弱,缺乏主动的攻击性;体能较差,尤其是力量素质欠缺;身体碰撞中技术运用的量少质低.中国队只有尽快攻克身体对抗性弱的难题,才能实行竞技能力大的提升和突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研究表明,现代篮球运动攻守对抗体现在体能、技战术、心理和智能等多方面因素,篮球运动攻守对抗表现出综合性、激烈性、突变性的特点,而身体对抗是各种对抗的最高表现形式,它所显示出来的规律复杂多变,这是在训练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现代篮球运动攻守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对抗更强,更激烈。这也是篮球运动攻守对抗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