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谁都知道,语文教学需要语文味儿,语文课堂要教“语文”。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却在教“课文”。在他们的意识中,课文就是语文。其实,“课文”与“语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课文也就是教材中二十几篇而已,而语文的内涵与外延则更为丰富,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文到生活,从阅读到文化等。凡是用语言概括的,用文字书写的,简而言之,都是语文。其实,编者也试图让教材立体化、课文语文化。然而,大多一线教师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毕竟受知识、地域以及理念等方面的限制,只能围绕课文而教,结果自然把语文越教越窄,导致学生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对一线教师来说,要让教课文真正成为教成语文,最重要的是方向、思路。简单地说,就是三方面的拓展:拓展生活、拓展文化、拓展阅读,从而丰富课文的内涵,拓宽课文的外延,从而让课文与语文对接,实现教材语文化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教学上倡导“大语文教学观“,主张开发教育资源,突破“教教材“的束缚,反对把“语文教学“等同于“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材教学“。这些教育理念为拓展语文教学的视  相似文献   

3.
在准确、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从“大语文”的角度充分发掘教材内部的思想教育因素和智力因素 ,根据教学序列、遵循教学规律确定课型 ,科学地对教材进行恰当地取舍、剪裁和重新组合 ,灵活使用教材 ,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 ,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优化途径 :1、同题相连 ,整体把握 ;2、从简从略 ,粗中见意 ;3、拓展知识 ,延伸内涵 ;4、旁征博引 ,拓展视野 ;5、以小见大 ,转移重点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总有一些教师以为“教书”即教书本(教材),把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他们总是把教材肢解得支离破碎,变着法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基本功训练。结果学生死记了课文中的一些内容,而语文素养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是典型的“教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明确语文教材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一、“教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语文活动的重要依托。新课改下,教师的教材观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师要努力尊重教材,但不做教材的奴隶;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包装教材,要形成“大教材”的意识。然而,这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是随意的增删和重组,而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深度解读教材、宽度拓展教材、薄度回归教材。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巧设拓展探究,进行"相关链接",能优化学习效果。适当的拓展延伸,是文本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深化,它与文本教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拓展延伸能增加课堂的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彰显"用教材教"的理念。结合教学中的实例,谈谈拓展探究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7.
“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不过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霄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甚至脱离文本随意“拓展”。“用教材教”,重视拓展了,还需要“教教材”吗?本期的三篇文章。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语文高效课堂更是注重拓展延伸能力的培养,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拓展延伸阅读文本选例的精当与否,直接影响到阅读训练效果。那么如何选择拓展阅读训练的文本例子呢?  相似文献   

9.
凌虹 《湖南教育》2010,(4):32-34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什么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王云平 《现代语文》2014,(10):86-87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中的课外拓展环节备受语文教师关注与追捧。从近两年的听课经历中发现,几乎每一个开设公开课的老师都会在教学环节中设置课外拓展(或是课外延伸)环节。课外拓展环节进行的效果也成为了评课中讨论的热点。 新课标中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1]强调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不是仅仅拥有知识的碎片。从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现在的“用教材教”。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例子”而非唯一的蓝本。在这种理念倡导下,语文教学的空间被扩大,语文的开放性也得以体现。课外拓展(或课外延伸)环节就是这个理念倡导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犯了“理念眩晕”症,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何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会落到实处。1.无度的拓展,“淹没”了文本的重点为了体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很多…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操作层面一直存在着互相排斥的“二元对立”,如“大语文”与“小语文”、“语文味”与“其他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等,导致语文教学总是在矫枉过正中摸索.在学科“核心素养”大讨论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寻求语文教学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应首先立足于课堂。课改实验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学拓展留下了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4.
一、明确教学拓展实施的前提课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聚集点,而迁移和拓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由此可知,语文课拓展的是“范围”,而不是改变教学内容。所以,读透文本,关注文本解读质量是实施拓展教学的前提。文本是教学的原点,所  相似文献   

15.
“拓展视野”是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的重要栏目,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基于教学实践和研究,提出从“构建教学情境线索”“编制家庭小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凸显化学知识的应用”“辅助核心知识理解”“完善知识多元结构”等六个方面进行应用。建议教师进一步研究教材,用活教材。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施行,与传统教育对比发现,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课堂教学,绝对不只是简单的语文教材上基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根据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积极有效的拓展。拓展语文知识,开拓小学生的视野与眼界,这是一件非常美好且具有高价值的事情,但是,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掌握好语文教学拓展的度,肆意拓展,致使课堂教学偏离了正常的教学轨道,看似语文教师兴致高昂地教学,实际上是在浪费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知识太偏太远,严重影响到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度拓展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7.
拓展教学即“拓展”的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践履。综合已有研究者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拓展教学就是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基于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和教学需要对语文教学做出机智性的调整,共同建构教学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过程。本文主要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拓展教学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詹益凤 《天津教育》2021,(5):114-115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构建之一,语文教材中很多文化内容常在教学中被忽视而错失“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拓展文化视野”的机会。本文以《阿房宫赋》的“绿云扰扰”为例,从艺术解析和知识归纳两个角度来谈拓宽语文课堂的文化视野:艺术上主要抓住“绿云扰扰”所体现的互训、比喻、讽刺的手法,知识上主要抓住“绿”“绿云”的内涵进行拓展归纳。  相似文献   

19.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师生进行合作交流的材料,是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合理利用教利资源,极力丰富文本内涵,拓展学习空间,便于学生占据语文学习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20.
教师、学生、教材是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材是中介,在“教”与“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学来说,“大语文观”的提出,跳出了语文教育自身的视野,以人本主义、发展哲学为先导,大力倡导提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综合性、信息度,倡导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与实践体验等紧密结合起来。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落实在操作上,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其重要的标志是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再是“学”课本,而是用课本“学”。这是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的一个标志。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