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以文人治理国家,将科举作为选拔文官的主要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士子读书应试的热情与需求,官学因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官学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宋仁宗之后,而此时北宋实行科举已有60余年,官学的发展明显滞后,难以满足士子读书应试的需求。而北宋建立之初创建和修复的书院不仅在规模、办学条件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其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又能满足士子获取应试知识的需要。因此,书院在北宋前期弥补了官学之不足,成为科举应试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与此同时,由于书院与地方官学的职能高度重合,在朝廷大力扶植官学的举措出台之后,书院面临着或被改为官学,或停止办学的局面,盛极一时书院逐渐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2.
北宋科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官学的长期低迷,促进了书院的快速发展。在北宋的众多书院中,以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最为有名,世人称其为"四大书院"。在这"四大书院"中,应天府书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它的辉煌成就使其获得了"四大书院"之首的美名。  相似文献   

3.
郭明 《天中学刊》2007,22(4):111-114
大梁书院是明清时期河南省惟一一所省办书院,其创办与当时科举及官学教育的衰败不无关系。大梁书院在办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积累了许多值得今人珍视的教育特色,成为中原地区有名的书院,曾一度为河南的最高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4.
清初统治者通过实施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文教政策,诱导广大士人跻身于科举之途,士人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储才以应科目”的官学只是作为考课机构存在,教学功能基本丧失,无法为士人提供求学之所。在朝廷政策的导向下,书院发展成为培养科举人才的主要机构,科举化成为其存在与发展的最大合法性。可以说,清初的文教政策是导致书院科举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四位一体"的教育组织,融合了讲学、祭祀、藏书、修书这四种功能。它既非官学,又非纯粹意义上的私学,而是时而融于私学,时而汇合于官学,时而又与它们形成鼎足之势。我国的书院产生于唐代,经过宋元的发展和明清的繁荣,消逝于清末科举改制的浪潮中。在近一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书院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政治乃至经济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时其影响力甚至超过官学和私学。  相似文献   

6.
从唐五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的书院制度,在我国教育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它依附于官学的地位、经济基础的脆弱性,科举以及政治的影响,使它最终未能在教育史上占据主流地位,直至最终消亡.书院的盛衰兴亡,给我们的经验教训都是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7.
刘宁 《河北教育》2009,(10):48-48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书院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教育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8.
科举选拔人才,教育培养人才,与科举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教育。明清教育的兴盛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科举,人们的科举观念和态度,在教育中有着相应的反映。明清教育体系,从官学到私学,从教育体制到教育主体无不表现出以科举为核心的各种状态。学校、私塾、书院原本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逐渐发展为秉持应考科举的同一理念,各级教育的体制与实行形成了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发展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是官学与私学相结合的产物。从唐代至清末,书院存在了一千多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书院在政治上和教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封建时期的教育发展和学术繁荣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宋庆历年四年,范仲淹试图以改革科目设置和人才选拔方式等手段来促进官学的发展。官学成为培养科举人才的主要机构,使北宋前期曾经替代官学培养人才的书院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北宋著名的书院纷纷从历史长河中消逝。但并不能断定这就是北宋书院的衰落,而只能认为是书院由官学替代机构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转变过程中的低谷,为北宋后期书院的转型积累了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明代科举制度极为完备,凡入仕途者必经进士考试,故培养进士成为明代学校的首要任务。随着官学的逐渐衰微,书院日益成为培养进士的主要机构。湖北本地乡绅或名宦,为了当地的教育发展,往往振臂高呼,士绅纷纷捐献,修建或重建了许多以科举为主的书院。科举书院并不排斥讲学,但以培养人才为主。在明代湖北书院衰落之时,亦出现过以祭祀为主的书院。无论哪一种功能的书院,都为湖北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后期,宁国府书院兴盛.大量方志资料显示:官学的不期而败,心学的传播趋势,官员的鼎立支持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宁国府书院兴盛的主要原因.书院的兴盛,不仅扩大教育面,培养科举人才,还振兴风俗,兴起"崇学重教"之风.同时,作为王学讲会的重要场所,促进了学术繁荣,使王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唐至五代时期的书院来看,科举制度是促进书院发展的重要力量。书院与科举联姻的主要原因包括: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封建家族维护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及书院教育家的榜样作用等。书院与科举的联姻在促进书院发展的同时也使书院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官学,从而阉割了书院自由讲学、独立研究的办学精神,这一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书院既是学术组织,更是教学机构.王守仁将书院定位于"匡翼夫学校之不逮",湛若水主张圣学、举业合一,在书院大谈科举之学.影响所及,人谓"书院者,宅名胜,居来学,以广国家兴道育才之意,官政之最善者也"[1];"学校治化之原,而书院学校之辅也蚪"[2];视"书院为谈经课士之地,与庠序相济为功"[3].甚至有人说:"夫学,士之田也,有庠序以职之,有科举以劝之,而又为书院以课督之,与催耕促织何异?"[4]凡此种种,说明将书院视为谈经课士、准备科举的教学机关,已是明代的一种普遍共识.当讲会盛行之世,书院除了"升堂会讲",根据分定课程进行"讲解"、学习之外,还组织诸如文会、诗会、酒会、茶会、面会、舫会、遥会、会课、课艺、考课、作文、经史会、史学会、理学会、古文词会、昭代典故会等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会事.一般而言,这些教学型讲会皆和科举关系密切,历来为人们所鄙视.但细探究竟,我们发现,即便是科举之会,也有多种文化取向,值得引起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考课目标而自我安排的学习规程。清代广东书院存在着两种课程模式,一种为应付科举而设置,一种为崇尚经史古学而设置。这一差异导致了"无课程"与"有课程"之书院的分野,展现了两类书院不同的教学风格,进而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无课程"书院注重围绕科举内容进行考课,这导致书院生徒不能潜心做学问,而有追求科名等沽名钓誉之行为;"有课程"之书院注重经史教学,强调学问的经世致用,进而保障生徒的自主学习,体现出对传统教育本真的回归,这是晚清书院改革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6.
明成化、弘治年间,余干之学的代表人物胡居仁、张元祯及其后学娄性等通过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立规、为书院撰记、推荐人才等多种方式,力图廓清书院与科举、书院与官学的关系,努力使书院回归讲求义理培育真儒的办学宗旨.余干之学诸儒是明代白鹿洞书院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在白鹿洞书院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书院有广义的文化书院和狭义的教育书院之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唐代民闻私学出现了聚书授徒以应科举等新的特征,标志着新的教育组织机构——书院的兴起。以此出发,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起源于唐代的观点是更加贴近事实的。  相似文献   

18.
在书院出现之前主要有两大教育系统即官学和私学,但两大系统并没有和谐地发展,经常出现官学压制私学的现象.书院的出现可谓是给教育系统带来了一缕春风,使教育在培养对象、教育理念和教育职能上都活力奔放.从此,教育不再是一汪静水.因为书院已经对传统教育有了巨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自春秋始,便有官学与私学两大传统,官学主要从属于“政统”,私学则主要代表“道统”.书院的兴衰,取决于在中西文化交会的大背景下,能否担当并完成中国文化传承与中西会通、综合创新的使命.书院之兴在大师,大师之成在书院,纷乱的历史表象深处,乃是中国文化生命与精神发展的必然规律与内在需求.书院复兴的前途与命运亦将取决于此.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组织,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在教育史上占居重要的地位,起过重大的作用。书院发轫于唐,至北宋初年,正式形成制度。北宋时期,声著全国的有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石鼓、茅山六大书院。至南宋,书院大盛,其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官学。此后,由于政治、学术和科举等原因,书院时兴时衰,并日益向官学化、科举化的方向演变,渐失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