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正义高歌     
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二)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内涵;明确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了解公平与正义的区别与联系,正义的制度是公平的支持和保障,正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做有正义感的人的具体目标;理解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具有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认知能力,自觉维护正义的实际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课程标准】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懂得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社会规则,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有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教学目标】1.知道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知道个人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制度维护公平正义的  相似文献   

4.
正义感是基本人性的体现,是公民德性的首要的基本的素养之一.正义感的缺乏会带来整个社会合作体系的崩溃.现代公民的正义感,诚如罗尔斯所言,是对人类生活需要合作,合作需要规则,规则必须是平等互惠的一种坚定信仰.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是复合性的,它至少包含了感激、愤恨、负罪感与义愤.正义感来自于社会合作体系中产生的互惠、同情及实践公民权利时产生的责任感.正义感的培育有赖于公民社会的发育,通过教育公正、教师公正及尊重他人权利的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正义感.  相似文献   

5.
网络中网民社会正义感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正义感存在区别与联系,通过探讨网民社会正义感的内涵、载体、内容、表达方式及影响,认为积极引导、调适网民在网络中社会正义感的运用,有利于促进网络管理,增进社会个体的民主意识,保障社会正义,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公民正义感的缺失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伦理现象和社会问题。加强对公民正义感的培养,有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我国当前社会正义感缺失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道德主体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正义感只有在正义行为的实践中才能得到高度体现,公民正义感的培养也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正义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正义感问题与自身的认知程度、家庭背景、友情、利益等外因和内因有着密切的联系。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正义制度、理性的善、公平的正义、反思平衡等对当代大学生正义感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大学生正义感教育要结合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从内因到外因强化大学生正义感认知、正义感行为和正义感评价。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信仰与现实、民族与正义、传统与现代等三个方面,对柯达伊《小弥撒曲》(Missa Brevis)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柯达伊借助弥撒曲体裁及其音乐语言所具有的宗教文化意义,表达了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富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在面对现实的苦难和国家政权的非正义行为之时,内心的痛苦与愤恨,忏悔与祈祷。其音乐创作善于吸收和借鉴多元文化资源,在传统基础上开拓创新,重视民族性却又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作品对我国当代音乐发展也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的首要美德,正义在人类进步和中国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生活直观的层面上,正义可以表述为四不可规则:不可杀人,不可偷窃,不可撒谎,不可奸淫;在理论层面上,正义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则:平等自由原则,机会的公正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它们的实质在于表达对人的生命和基本人权的尊重。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教育主要围绕权利和正义内涵展开。可以说,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正义的追求,已成为当今公民教育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义感是衡量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方面.为了解其正义感现状,通过对3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正义感认知狭隘,正义情感的激发比较模糊,正义行为意志力不足,正义评价欠缺理性.造成目前大学生正义感现状的原因有社会正义的教化缺位、法律正义的宣传偏颇和道德正义的约束不力等.为此,提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学生正义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义感是衡量社会个体道德水平的关键因素。为了解中学生的正义感现状,通过对450名城市、乡镇中学生进行实证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中学生的正义感认知狭隘,正义感的激发比较模糊,正义行为中意志力不足,正义评价尚缺乏理性。通过调查数据还分析了中学生正义感培育方面的不足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的引导不力,社会环境正面支持力量不足等,据此,提出了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建议及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辨别美与丑》(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课》下册教材)。二、课时:一课时。三、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增强是非观念,提高识别美与丑的能力,做一个心灵美的好少年。四、教学要点: 1、分清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丑。所谓美,就是处处为人着想,为四化建设尽力,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所谓丑,就是脱离人民群  相似文献   

13.
《中学文科》2007,(1):52-55
【考点预测】1.知识:(1)对公平的理解,公平的重要性。(2)对正义的理解,正义的重要性。(3)正义的制度的作用。2.能力与活动:(1)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判断能力。社会公平不是绝对的理解能力。(2)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能力,见义勇为的践行能力。(3)做有正义感的人。  相似文献   

14.
胡金木 《教育研究》2021,42(5):77-85
儿童正义感的培育不仅需要理性的正义认知,也离不开感性的移情体验.社会同情是一种主体间的情感共鸣,通过一种感同身受的同情共感机制来促进正义感的发展,是儿童正义感形成的情感基础.作为主体间理解的情感纽带,社会同情促使主体通过置身于他人的境遇感受、体验、思考,了解并理解他人,维持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善意.基于同情共感机制,教育者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引导儿童深入社会生活以获得真切的社会体验,倾听他者的声音以促进主体间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以实现情感共鸣,学习榜样以认同社会所信仰的正义价值,借助移情投射以激发正义的想象,促进儿童形成一种厌恶不义、渴望正义,依据正义行动的正义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一词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代替了“人民”一词。中国每个社会成员内心怎么完成由“人民”转化为“公民”,怎样使社会成员内化理解“公民”的内涵,然后外化为合格“公民”的行为,那就需要树立全社会成员的公民规则意识。讨论“公民规则意识”的内涵、现阶段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现状、以及现阶段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成因、在当今现实下培养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孙靓 《考试周刊》2009,(52):23-23
道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调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所维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作为评价标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九中践行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责任感与行为方式;培养学生树立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与价值观,帮助他们逐步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科学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尊重文化多样性,理解与尊重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珍惜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养成与各民族、国家与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文明素养;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形成关注和解决社会、文化、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8.
刘学军 《中学教育》2004,(12):12-13
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素质就越高,规则意识强弱是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志。我们应当让学生明白,规则给我们创造了幸福,是一种可以被自己和他人共享的幸福,因此,尊重规则就是尊重自我享受幸福的权利。让规则意识引领孩子走近文明,就是引领孩子走向幸福。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个健康的社会,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必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只有形成规则意识,才会遵守法律,捍卫自身的权利,同时不去伤害他人的权利。与规则并行的是诚信,简单地说,就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人说的话,必须真实,带了东西说没带,这就是严重的说谎行为,在这一小事上都说谎,  相似文献   

20.
于彬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5):115-116
加缪的戏剧作品《正义者》向人们展现了: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真爱的人道主义良知。认为要在被非正义所毒害的社会实现清白的正义,也必然要求正义者以自己的生命代价做为救赎的条件。加缪通过"正义者"对非正义世界的重铸,传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