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实践问题.价值哲学中的一切争论.必然反映在对实践的不同理解上、价值具有实践性。这是因为实践是价值关系的实际确定者;实践是考察和解决价值问题的立足点和根本途径;实践是一切价值之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可见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起了决定作用。实践在价值本质:价值形成的基础源自于主体需要、价值形成的条件是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形成的实质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关系的不断生成中,三个方面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价值关系、历史关系等多重含义,这些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发生中介,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决定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与自然存在的二重性,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意蕴只有在这种思路中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就此而言,西方生态伦理学是失之偏颇的。  相似文献   

4.
主体、客体及其属性只是确定价值关系的前提,价值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一种特定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实践关系,只有实践才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而且,实践在各个方面决定着价值,在价值的生成与实现中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只有明确“价值具有实践性”,才能避免因对价值关系作实体性或变相实体性理解而造成的多种沉陷,推动价值论研究向深层开掘,以发现它的人学出口。  相似文献   

5.
运用实践唯物主义观点,从主客体基本关系出发,剖析价值选择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这一根本原则,主体的主体性决定选择的目的性,客体的客体性决定选择的规律性,目的性与规律性在价值实践活动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自然资源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许多学者对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推理得出自然资源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对此,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马克思的自然资源无价值论是有一定前提条件和限定范围的,可以从价值决定、价值表现和价值形成三个不同角度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认识在人类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价值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结构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关系。价值又具有主体性,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中,有需要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主体的现实需要是价值的内在尺度,价值具有属人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从古代语文教材文化冲突看语文教育目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红兵 《师道》2006,(11):56-57
文化决定教育,最关键的是文化价值的定向作用。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持文化价值,按文化价值培养下一代,使该文化世代运行下去。因此文化价值决定了教育的目的、方向、内容及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价值的"关系"本性决定了价值选择是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双向作用的过程,是人本质得以实现的过程,是通过人类能动的实践活动完成目的性和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的价值决定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克思从劳动决定价值的角度,运用高度抽象的方法,对劳动为什么决定价值和劳动怎样决定价值进行了研究,其价值理论的精髓是提出了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但马克思忽略了体现在物上的这种关系,使他的价值理论不尽完善。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价值理论,完善其体系,是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江峰 《教育学报》2013,9(3):3-12
只有澄清价值关系、揭示价值秩序,多元价值观才是不仅可以坚持且能得到辩护的价值立场,也才能提出针对具体实践事务的评价标准。康德确立人格价值在目的王国中的绝对价值之地位,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认识价值秩序的制高点。但其方法是以回避实质价值及其秩序问题为代价的,其人格学说要求在使人成人的意义上把自主和独立作为教育的先决条件和必经之路、把德行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来看待。舍勒用现象学方法透视价值秩序,也肯定了人格价值是绝对价值。其人格学说要求把人格理解为行为中枢、爱的中枢、理解为人的价值本质。这个学说也揭示了教育中的恶性竞争、价值欺罔、人格扭曲是如何发生的。它要求看到一切教育都建基于并始终伴随着价值感的培育,而价值感的形成过程正是人格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政治价值是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的灵魂。政治价值有其独特的本质规定性和特征。任何社会政治价值因子都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以一种有机生态的方式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与其他因素一起形成一定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3.
教育活动价值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根源,通过分析教育活动的价值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断整合教育内容和教育工具,构建和调整教育价值关系,形成趋于一致的价值认识、价值目标,从而促进双方主动创新教育理论,达成价值认识并过渡到实践,形成共同构思与设计,并实施、运行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效率,发展自身人格,为终身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一直认为,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认识是如何不断发展的,其真正动力到底来自何处,本文试从认识的主客体关系出发,探寻价值关系和价值认识的实际内涵,认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关系和价值认识才是推动认识发展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价值理论是当前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难以正确说明当前重大的现实问题;而非劳动因素如何决定价值.特别是如何使价值增值尚无合理的解释。从价值本质理论看: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价值决定的基本要素在形式上表现为劳动和资源;价值的形成和增值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了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宪政程序是宪政主体在创制宪法、实施宪法和维护宪法的政治实践过程中,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式、步骤、方法实施法律行为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总和。宪政程序具有实践性、稳定性和自治性特征,同时,宪政程序具有工具性价值、目的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行价值哲学将“价值”理解为物对人的直接关系(包括需要、效用等等),这是作为物与人直接关系的“事实性价值”,但最重要的价值不是这种价值,而是“映射性价值”,它由人的主体将其所持有的社会关系的价值赋予客体对象而生成,由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价值纽带。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就是价值世界的生产过程。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其社会化的生命投射并凝结于产品中,以产品为媒介而生成作为生产关系的劳动价值。生产关系决定社会意识,从而形成各种价值观念,其投射到客观对象中生成了各类价值:投射于社会利益关系行为而形成伦理价值,投射于与其相应的感性形象而创造美学价值,投射于人类认知活动而创造关于真理性的价值。这种“赋价过程”并非随意的主观过程,它遵循价值世界规律,将被赋价的客体的规律纳入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之中,从而形成了价值哲学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价值评价作为一种广义的认识活动,并不像西方情感主义者所说的一样,是主体情绪、情感、态度的一种宣泄或表达,而是与价值关系本身一样,本质上也是实践的。无论是价值意识的产生、起源与发展,还是观念水平的或具体的价值评价,都是主体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由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理想人格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这是由理想人格的本质规定性及理想人格与现实生活的内在统一所决定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必以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为前提,要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珠联璧合,必须处理好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和理想人格的层次性问题,理想人格的塑造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人类变革对象世界的现实过程。只有投身于改革开放实践,才以塑造富有时代感的理想人格和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审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和属性的哲学关系表明,事物的价值是由内在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经济法的价值同样由其内在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社会公共性是经济法的本质属性,经济法应以社会公益作为其主导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